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译者:郭彧 页数:341 译者:郭彧 注释
前言
《周易》一书作为中国早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为世所公认。《周易》被称为六经之首,就是一种证明。传说孔子著《十翼》以解释和阐发易之道,《老子》和《庄子》沿袭“象以尽意”,超越常规语言,或以诗或以寓言阐发自然之道,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弘扬“白性”开悟之道,由此表明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实际上都有以《周易》为源头活水的意味。不过必须承认,《周易》是一部非常难解之书。特别是上世纪初,中国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与传统文化断裂,以及随着教育制度“西化”对中国特长之“象思”集体失去记忆,从而从那时至今,使几代学人进入《周易》和领悟其本真本然之意,变得非常困难。这里发生的问题在于,《周易》产生的思维方式,显然不是在教育制度“西化”中所接受的理性的逻辑概念思维。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的学人,却恰恰是用这种与《周易》不相应的思维方式领会《周易》。简要地说,《周易》的“象思”可以归结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字字千钧,内含“象思”无限深邃之意蕴。这里的“观”,首先是指具体直观,但是却不归结为具体直观,而是包含超越直观的许多层次。如意象之观、理智之观等等,一直到《老子》所谓“大象无形”之观。在道家那里,“大象无形”之观,就是体道而通于道的悟性之观。《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正是描·述体悟而通于道之观。由此可知,对于古代巫师借《周易》作种种预测的“观物取象”之观,决不能认为只是具体直观。就是说,这种“观物取象”之观乃是经过观的多层次而达到悟性之观。唯如此,才能在天地人“三才”一体相通中,或在与动态整体之易道相通中,做出接近事情本真的预测。不难理解,“观物取象”之“象”,乃是与“观”的层次相适应。只有进入悟之“观”,才可能领悟“大象无形”之“象”。
内容概要
《周易》向来被称作“六经之首”。今见通行本《周易》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里有六十四卦的符号及卦名,还有卦辞与爻辞。据说成于西周(前1046—前771)初年,是用以取代龟卜的占筮之书。倘若如此,《易经》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据说《易传》是出于孔子(前551—前479)。倘若如此,《易传》的历史也有二千五百多年。今见通行本《易传》有《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七篇。古人分前三篇各为“上"与“下”两篇,于是共成十篇,也称作“十翼”,意思是辅翼于《易经》的解说文字。
书籍目录
易经上 一 乾 二 坤 三 屯 四 蒙 五 需 六 讼 七 师 八 比 九 小畜 十 履 十一 泰 十二 否 十三 同人 十四 大有 十五谦 十六 豫 十七 随 十八 蛊 十九 临 二十 观 二十一 噬嗑 二十二 贲 二十三 剥 二十四 复 二十五 无妄 二二十 六大畜 二十七 颐 二十八 大过 二十九 坎 三十 离易经下 三十一 咸 三十二 恒 三十三 遁 三十四 大壮 三十五 晋 三十六 明夷 三十七 家人 三十八 睽 三十九 蹇 四十 解 四十一 损 四十二 益 四十三 夹 四十四 姤 四十五 萃 四十六 升 四十七 困 四十八 井 四十九 革 五十 鼎 五十一 震 五十二 艮 五十三 渐 五十四 归妹 五十五 丰 五十六 旅 五十七 巽 五十八 兑 五十九 涣 六十 节 六十一 中孚 六十二 小过 六十三 既济 六十四未济文言 乾 坤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附录一 寻象以 附录二 四幅易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周易》编辑推荐:不用放大镜就可以读的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大字排列,疏良有致,为老年读者提供阅读方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