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校注:陈秋平//尚荣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是为老年朋友阅读传统经典而编辑出版的。 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进入老年人行列,每年我国大约出版图书数十万种,但是为老年人出版的图书比例甚小。很多老年读者感叹:眼睛越来越花,图书的字倒越小越密,用放大镜看书实在太不方便了!如何为数以亿计的老年朋友出版他们能读的图书,应该是整个出版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大批老年朋友也希望一睹经典原貌、品尝经典的原汁原味,更有不少是在年轻时就读过这些经典,退休以后打算利用闲暇重读经典。中华书局是我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重镇,近百年来出版了大批优秀图书。为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顺应老年朋友的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 从选目上看,它既包括“四大名著”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孙子兵法》等思想文化经典;在内容方面,我们对文本精心标点、准确注释;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特点,装帧、封面的设计大方得体,正文部分采用大字排版,疏朗有致,而对部头较大的图书,采用分册处理,让老年朋友拿得住、看得清、读得懂。
书籍目录
金刚经心经坛经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章节摘录
玄奘法师是唐朝时人,俗姓陈,名祚。因玄奘法师精通三藏,所以也被称为三藏法师。法师刚年满十岁,慈父见背,成为孤儿。因此,便前往洛阳净士寺,投靠其哥哥长捷法师。长捷法师不特学丰德长,且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人物;每设法会,弘经布教时,都能吸引不少人前来闻法。法师因得闻佛理,并对佛法产生浓厚兴趣,遂立志在净士寺出家,改法号为玄奘。玄奘法师白出家后,便专心研究佛学,直至年满二十岁时,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后,才离开兄长,到处游学。由于对当时宗派太多,传授各异,且经典不完备,翻译意义亦各异,深感困惑,便决心前往印度求学。于是他学习西域和印度各国的语言,积极地筹谋出国留学的计划。最终于贞观三年(629),偷度玉门关,冒禁孤征,踏上了西游取法的艰辛路途。一路颇多艰险,单骑匹马向着四顾茫茫的沙漠迈进。翻过了峻岭、翻越了雪山、渡过了险津,在粮食短缺,水草难觅的情况下,终于在贞观五年(631)进入印度,开始遍历印度诸国,广学圣教。最后到那烂陀寺,从当时负有盛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唯识,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玄奘法师曾多次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当时流行的宗教辩论大会,且均获胜利。自此,声望日隆,进升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名学者。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余载,可说名满五印,当时五印盟主戒日王等,十八大国国王,皆奉为国师,礼遇之隆,供养之厚,尊敬之诚,已无以复加,并一致恳留,希望玄奘法师永不要回国。但玄奘法师不为所动,只念念不忘留学初衷,乃为完备中土佛教经典之使命,要将所学贡献于祖国。于是于贞观十九年(645)饮誉归来,并带回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得的梵本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给予的种种奖励和帮助下从事译经事业,召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专事翻译,共同展开史无前例的译经伟业。玄奘法师先后翻译的佛经共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余卷,著名的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本经是七十五部经中,文字最简短,义理最精简的一部。而六百卷大般若经,却是他翻译事业中最巨大的杰作。至于论著,玄奘法师也写了《本成唯识论》、《大唐西域记》等。玄奘法师是中国佛经翻译界的权威者,强调严谨的翻译态度,忠于原文,又清晰明白,在中国翻译事业上,有空前的成就。他在六十八岁那一年,翻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后,因积劳成疾而圆寂。玄奘法师一生在学问上力求真实,在宗教上悲悯众生,无论任何险阻,都能够不屈不挠,献身护教。他的著作、学术思想与言论,不但在唐代放射出无比的光芒,而且一直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三《心经》的译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全称《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般简称为《般若心经》或《心经》。最早的一本是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一经,相传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但是梁代《出三藏记集》卷四和隋朝《法经录》卷四都将它列入失译录,所以很难说定此经就是鸠摩罗什所译。本书所选的是玄奘法师的译本,为通常流行本,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知仁笔受。除了玄奘法师的译本及相传为鸠摩罗什的译本外,本经前后还有其他不同的译本。其中包括:第一,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利言等译出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二,唐摩竭陀国三藏法月译出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三,唐三藏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四,唐三藏智慧轮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五,宋西天三藏施护所译出的《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第六,唐义净完成的《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译本。第七,敦煌发现的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敦煌本将梵文以汉字音译,由史坦因发现于敦煌石窟,与玄奘本相当,为佛教学术之重要资料。1884年,马克斯·穆勒(MaxMuller)与南条文雄共同校订广、小两类梵本,1894年,穆勒更再次将之英译出版并编入《东方圣书》。此外,1864年,英国佛教学学者比尔(Samuel,Beal)亦将玄奘所译之《心经》译成英文出版。本经之注疏本极多,相传有二百余种,仅中国撰述者即有四十余种。比较重要者有:唐新罗僧人圆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赞》一卷,慧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疏》一卷(发现于敦煌),窥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幽赞》二卷,法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一卷,明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一卷,宋智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疏》一卷等;印度方面有提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一卷;日本则有空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秘键》二卷,最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一卷,真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释》一卷,宗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一卷等。四本经的纲要心,其中的意义指心脏,有精要、心髓等意义。《心经》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浓缩,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心经》的本文虽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此中包含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理与修行方法,例如五蕴归空就是一种悟入本心的方法。又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三者分别与佛教的假、空及中观有关。又此中所说的十二因缘及四圣谛都是佛教的重要教理。其中讲到“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更是佛教的名言。此外,心经中论及六尘、六根、十二处及十八界等佛学中常见的名词。因此,二百多个字的《心经》,其中所含的义理非常深奥。
编辑推荐
《金刚经·心经·坛经》:不用放大镜就可以读的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大字排列,疏朗有致,为老年读者提供阅读方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