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校注:王国轩//张燕婴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前言
《论语》,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结集完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的编者,此书也就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有些章句还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传本。今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论语》两家,即《鲁论语》二十篇和《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两家所记文字颇有不同。又有古文(用先秦时期的六国文字抄写)《论语》一家,二十一篇(分《尧日》篇“子张问”以下为另一篇),篇次、文字多与今文《论语》有异。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可能是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有《论语》一书,残存的篇幅不到今本《论语》的一半。但根据尾题残简所记各篇章数、字数来看,多与今本不同,正文文字与今本亦多不同。据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论语》三家的分歧情况。汉初三家各有师承,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后学习了《鲁论语》和《齐论语》,而将两个传本合一,篇目则以《鲁论语》为根据,号日《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老师,位贵学显,所以他整理的本子终行于世。东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侯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也基本上就是《张侯论》的传本。至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此本唐以后不传,有敦煌遗书本残卷,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也出土过唐抄郑玄《论语注》残本。
内容概要
“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是为老年朋友阅读传统经典而编辑出版的。 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进入老年人行列,每年我国大约出版图书数十万种,但是为老年人出版的图书比例甚小。很多老年读者感叹:眼睛越来越花,图书的字倒越小越密,用放大镜看书实在太不方便了!如何为数以亿计的老年朋友出版他们能读的图书,应该是整个出版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大批老年朋友也希望一睹经典原貌、品尝经典的原汁原味,更有不少是在年轻时就读过这些经典,退休以后打算利用闲暇重读经典。中华书局是我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重镇,近百年来出版了大批优秀图书。为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顺应老年朋友的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 从选目上看,它既包括“四大名著”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孙子兵法》等思想文化经典;在内容方面,我们对文本精心标点、准确注释;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特点,装帧、封面的设计大方得体,正文部分采用大字排版,疏朗有致,而对部头较大的图书,采用分册处理,让老年朋友拿得住、看得清、读得懂。
书籍目录
论语大学中庸
章节摘录
插图:【题解】本篇分为二十四章。以孔子评论自己学生的内容为主,论及颜渊(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冉雍)、宰我(予)、子贡(端木赐)、冉有(求)、季路(子路、仲由)、子游、子夏(商)、南容、子羔(柴)、曾参、子张(师)、公西华(赤)、曾皙(点)等16人。读此篇可以了解孔子弟子的性格、言行、志向、道德水平等,也可以窥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11.7、11.9-11.10章对颜回给予极高的称赞,但11.8、11.11章又反对厚葬颜回,由此可见在遵守礼制方面孔子对众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可参看9.12章)。11.1章反映孔子以才能选官的用人思想。11.12章反映孔子的生死、鬼神观念。11.19章提出善人的标准。11.1子日:“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君子也③。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注释】①先进于礼乐:先修习礼乐。②野人:没有贵族身份、地位低贱的人。③君子:与“野人”相对,是指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译文】孔子说:“先修习好礼乐的,是那些没有贵族身份、地位低的人。后修习好礼乐的,是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如果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修习好礼乐的人。”11.2子日:“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编辑推荐
《论语•大学•中庸》为中华大字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