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刘永济 页数:536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古人论文,不尚细碎。宋贤诗话,论乃稍卑,而后世谓诗亡于话。桐城文家严义法,而文即弊于义法。盖文艺之妙,规矩而外,有不可言说者存,陆士衡所谓难以辞逮也。故有师友雅谈,间标精义,亦皆机缄之秘,启自无心。深造之士,自能理契象外,悟超言表。然而词留兴往,文约旨幽,末学肤闻,转生曲解。固知一落蹄筌,便成糟粕。非言不足以尽义,殆义难于心通也。今人执笔,好诋前修,以矜新异,虽言或媚俗,而义已违真,是又士衡所谓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者矣。昔刘彦和有言:“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今兹所述,窃取斯义。其有参稽外籍,比附旧说者,以见翰藻之事,时地虽圊,心理玄同,未可是彼非此也。间亦自忘议陋,妄下己意。以期引申哲诰,.黜其曲解,免夫士衡之讥,而远师彦和之意云尔。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文学论》、《默识录》两种,另有学术论文十九篇辑为“论文拾遗”,外附“翻译小说”四篇。 《文学论》以太平洋印刷公司一九二四年本校订重排,《默识录》以作者手稿整理录排,校订整理工作由暨南大学刘绍瑾先生担任。《文学论》书末,附刘绍瑾先生《刘永济撰版本目录汇编》、《编後记》二文。 “论文拾遗”、“翻译小说”的收集整理,得到武汉大学档案馆与文学院的帮助;篇末分别注明刊载情况。
书籍目录
文学论 自序 第一章 何为文学 第一节 文化发展之概观 第二节 文学成立及发达之原因 第三节 文学之两大作用 第四节 属於感化之文之性质 第五节 文学与他种学术之异同 第六节 文学之功能 第七节 我国历来文学之观念 第八节 近世文学之定义 第二章 文学之分类 第一节 文学的体制因其原质而异 第二节 文学的原质 第三节 文学的体制分类之历史观 第四节 我国文学体制构成之源 第五节 我国文学体制变迁之迹 第六节 文学体制变迁与其外形之关系 第三章 文学的工具 第一节 表现自然之工具不一 第二节 文学的工具之起源 第三节 文学的工具之种类 第四节 我国文字重形 第五节 重形文字之缺点 第六节 言语变迁之影响 第七节 历代修正文字之概观 第八节 文字修正後影响於文学者何在 第九节 工具之能力有限 第四章 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艺术之根本何在 第二节 文学之美 第三节 文学与情感 第四节 表现之法 第五节 精神 第六节 创造与摹仿 第五章 文学与人生 第一节 文学之真用在增进人生 第二节 文学与道德智慧 第三节 文学所表现者必为具体的 第四节 文学所表现之人生为拣择的 第五节 近世文学上之两大派 第六节 浪漫派之长短 第七节 写实派之长短 第八节 文学家异於常人者何在 第九节 文学作品之价值 第六章 研究我国文学应注意者何在 第一节 研究我国文化之重要及困难 第二节 我国哲学以善为本 第三节 我国文学亦以善为本 第四节 孔门以外之文学 第五节 主善的文学所长 第六节 主善的文学所短 第七节 今後之希望 附录四种 古今论文名着选 参考表 引用人名汇考 引用篇籍备检 刘永济撰《文学论》版本目录汇编 编後记默识录 小引 默识录卷一 默识录卷二 默识录卷三[附录] 翻译小说 这样就是名誉! 一粒谷同鸡蛋样大 不当心 不能死的人论文拾遣 对於改良文字的意见 唐乐府史纲要 说部流别 文学通变论 文鉴篇 文诣篇 六害篇 论文学中相反相成之义 旧诗话 试论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吴白屋先生遗书序 庄子天下篇校释序 迂阔之言 贵侠篇 孔子之所以为圣 今日治学易犯之过失 观醴陵吴君龙丘画记 奠定胜利基础论 学文初步之书目提要《刘永济集》後记
章节摘录
插图: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速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盖自感愈深,则感人愈强。观察愈密,则表现愈难。以妙心运其密,以巧技御其难,自能成天下至美之文,亦即彦和所称“为情而造之文”也。其所造出于真宰,自非“泛咏”“虚述”之“烦滥”矣。究之内美外美之说,亦强立之名。仅只有其一,已不足称美。今细加观察,凡最美而可贵之文学,必具下列之四种工夫:一、道德与智慧常隐而不显,常先而不后,即文学家平日用以了悟与判断者。道德即善,智慧即真,真善与文学之阐系如此。知此则前论更明。二、情感自感与感人。先由作者之情,造文中之情。再以文中之情,感人之情。
后记
今年是父亲刘永济教授诞辰122周年,又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不幸去世的43周年。当此之际,《刘永济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遣不禁令我们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父亲刘永济,字弘度,别号诵帚,湖南省新宁县人。他出生于1887年12月25日,正值晚清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前夜。曾祖父刘长佑,晚清朝廷重臣,历任云贵总督、直隶总督等职。祖父刘思谦,曾在广东、云南省担任知县。受到家风的熏陶,父亲自幼喜爱文学,先后就读于湖南长沙明德学校、上海复旦公学、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在上海曾就学于著名词人况周颐(蕙风)、朱祖谋(强村)门下,深研词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任教于湖南长沙明德学校、东北大学、武汉大学。1942年至1949年,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主持建立了武汉大学文科研究所,兼任研究所所长。又曾在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短期执教。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评为高教一级教授。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灾难中,年已79岁高龄、卧病在床的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批斗,并被抄家,于1966年l0月2日含冤而逝。1966年12月24日母亲黄惠君亦含恨而殁。家庭惨遭如此横祸,凝聚着父亲心血的著作、书信、日记以及手批藏书、典册亦皆流落散失,自然难以保全。
编辑推荐
《文学论:默识录》:刘永济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