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论集

出版时间:2010-0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释印顺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印顺法师有关印度佛教的精彩论述,内容涉及印度佛教史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破僧、佛灭纪年、结集、教难;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阿难、龙树、世亲;以及印度佛教的流变等关乎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一生游心法海,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佛学著作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印顺法师对佛教的教史、教理与教制作了广泛、深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重要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书籍目录

一  佛灭纪年抉择谈  一  绪言  二  阿育王传的内容  三  编纂的时地考  四  优婆毱多中心的法系  五  阿育王中心的王系  六  二大传说的比观  七  结论二  佛钵考三  敬答《议印度之佛教》四  论提婆达多之“破僧”五  王舍城结集之研究六  论毗舍离七百结集七  阿难过在何处八  佛陀最后之教诫九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一○  须弥山与四洲一一  龙树龙宫取经考一二  世亲的年代一三  释伽罗王卢头陀摩一四  阿梨车毗伽的自移塔一五  《楞伽经》编集时地考一六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一  东方与西方  二  婆罗门眼中的东方  三  瞻波中心的古印度  四  东方王族的兴衰  五  奥义书与东方王朝  六  释迦族来自东方  七  释尊时代的印度国族  八  东方新宗教的勃兴  九  释迦的真谛  一○  结论一七  略说厨宾区的瑜伽师  一  瑜伽师与厨宾  二  阿毗达磨师  三  经部譬喻师  四  大乘中观师  五  瑜伽师  六  大乘瑜伽师  七  秘密瑜伽师一八  从一切世间乐见比丘说到真常论一九  论笈多王朝的王统二○  北印度之教难  一  绪言  二  三恶王毁法的传说  三  迦旃延与僧伽罗刹的忠告  四  千年法灭说的修正  五  厨宾灭法与师子比丘  六  弥罗掘的灭法

章节摘录

插图:三三恶王的预言,佛典中记载得很多。这虽表现为预言的形式,但不是预言,是编纂者目睹身经的事实。释拘,即赊迦人,即汉书所说的塞种。钵罗,即波罗婆(Pahlava)人,是侵入印度的安息(波斯)人。阎无那,即希腊人,印度称他为Ya-vana。三恶王的侵入印度,即赊迦人、希腊人、波罗婆人的侵入西北印度所起的大扰乱。赊迦人在南、希腊人在北、安息人在西的割据局势,可看出编纂者是在犍陀罗一带的。当时的情势是这样的:赊迦人沿印度河(Sindhu River)的下流,向东侵入。那时,先侵入北印的希腊人——犹塞德谟(Euthyrde.mos)王家,还保有五河(Panjab)地方,而安息人活跃于高附河(Kabul River)以西。这一占据三分的动乱局势,是西元前五〇年左右的事。不久,局势变化:希腊人的统治,为赊迦与波罗婆的合力所摧毁。到了西元五。年顷,贵霜王朝的兵威,到达了高附河流域。赊迦与波罗婆人在北印的权力,又迅速崩溃。本传说三恶王的扰乱,说东方也混乱得很。希腊人的权力还在,而贵霜王的兵威还没有来:这幅全印的政治地图,明显是西元前一世纪末年的情况。三恶王的扰乱,摩伽提王种被灭绝,编人了本传。编纂者正在怀念一阿育王那样的国运治平,佛教得到安定开展的时代。但是局势太混乱,光明的希望,在印度一点也找不到,佛教是到处遭受严重的损失。佛弟子这才唱出灭法的预言,策励佛弟子的加深警觉。从这种政治局势而论,本传的编纂,必在西元前一世纪末年。离阿育王的时代,约二百年。

编辑推荐

《印度佛教论集》: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印度佛教论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非常真实细密,对破除佛教中很多迷信的糟粕非常有帮助
  •   真是佛学啊
  •   没有一个僧人,敢于用这样的态度来研读佛教。  印顺的气度,古来少有。  通过经典的研读他指出了,不止一个阿罗汉在调达的事件中参与了僧团的分裂。释迦族对僧团的负面影响。大迦叶僧团对阿难,舍利弗一系的排挤和孤立,以及各派阿含对经典的蓄意杜撰  这几年读过的书中,有几本重读后发现当年没有重视到的但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书。比如池田大作的《我的佛教观》  在学习佛教著作中,会有一段时间,非常重视阿含和上座部,因为大乘佛教的“非佛说”这个在历史上确实是无法辩驳的。如果坚持只有阿含才是正统佛学的观念上,就进入了原教旨的僵化。而僵化的思想,在佛陀晚年就已经在僧团中蔓延开来。《我的佛教观》从几个角度,探讨了大乘佛教为什么会出现。而且是非出现不可。让人以一个豁达和理解的角度看待了大乘佛教的出现。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阿含经的律部。隐含的指出了阿罗汉并非一个完美的究竟状态。因为很多阿罗汉陷入了负面的事件中。并非证得阿罗汉,就达到一个智慧,人格,万事万物全然洞察的一个质的飞跃,从舍利弗和大迦叶的争辩看来,在阿罗汉中,对一些深细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这可以看出,会有一个比阿罗汉智慧更为深邃的一个修行层次在前面。就像杰克康菲尔德的重要作品《狂喜之后》那样,在悟道之后,并不会因为智慧的一次洞彻而随之人格达到完美。开悟,并非是一个终点。  也许确实像法华经的思想一样,阿罗汉,只是佛陀当世给予人们的一个善巧权宜。
  •   各种专题集合,没有主线!各章节并无相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