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铜元卷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作者:《中国钱幣大辞典》编撰委员会 编  页数:278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铸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如果说,河南安阳殷墟和山西保德商墓出土的青铜贝化是早期的原始铸币,那么,中国的铸币已有3千多年历史。就青铜铸币而言,从贝化、刀化、布化、蚁鼻钱、圜钱到方孔圆钱,走过一条循序前进、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钱币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铸币的币材主要采用铜、铁等金属,币面的修饰主要是文字,铸币的制造主要采取型模浇铸生产工艺。这种文化传播到束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  中国又是世界上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末,民间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作“交子”的纸券。1024年,宋朝政府把民间的“交子”收归官办,这便是最早的政府发行的纸币。此后,历金、元、明、清各朝,中国的纸币,也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影响到东方钱币文化范畴的国家和地区,而且震惊过西方世界。  中国的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实物货币从原始社会末期诞生,一直到铸币、纸币出现以后的长时期中,甚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仍然断断续续地使用。青铜曾经是中国早期的一种称量货币,而黄金、白银作为称量货币,乃至铸币,无论是器形、纹饰、大小、重量,还是内含的成色质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制作和规定。中国历史上的铸币、纸币,种类繁杂,浩如烟海,它们究竟有多少种?有多少版别?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的答复。更何况,每一种钱的文字、设计、制作、风格,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反映,每一种钱又都是承上启下,对当今,对后世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纵横交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有丰富的研究课题。于是,钱币的研究,不能不成为专门的学问。

内容概要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铜元卷》根据钱币学的特色,采取图文并重的方式编纂。其内容涉及1911年至1949年间的铜元,以及和铜元文化有关的方方面面。

书籍目录

序(中文)序(英文)凡例辞目正文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中华民国铜元)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民党中央政府及各省地方政府铸造的小额铜硬币,俗称铜板、铜仙、铜毫等。一般铸于民国元年至三十八年(1911~工949),西藏地区铜币铸至1953年。材质以红、黄铜为主,有少量白铜。币值有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后期有分、枚等币值单位。先后有江西、湖北、江苏、天津、安徽、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新疆、西藏、河南、湖南、山西、甘肃、云南、广西、直隶、奉天、陕西、山东、绥远、贵州、上海等25个省、局铸造。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军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临时政府下令铸造发行新式革命货币,中华民国的第一次参议院会议决议以国旗五色旗与九星军旗(内外各九星,一共组成十八星)为铸币图案,铸造“开国纪念币”。各地所铸“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字样的新式铜元很快通行全国,逐步取代了旧式铜元,并起到了传播革命信息、宣传民主共和观念的作用。  民国铜元与清代铜元有明显区别:一是图案不同。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代表清王朝皇权的大清龙图,“中华民国”字样取代了“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人像币的发行,也是民国铜元图案与清代不同的显著特点。二是民国铜元的铸地和铸量较清代为多。清代一直未铸铜元的陕西、山西等省,民国时期也开始设厂铸造,四川的小型军阀造币厂则多达80多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铜元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