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顾颉刚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二九年九月,顾颉刚先生应燕京大学之聘,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学系教授,开“中国上古史研究”课。这个课程讲了两个学期,从这年十月讲起,到第二年六月讲毕。《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就是这一时期所编的讲稿。这部《讲义》的编写经过,他在《自序》中讲了的,这里就不再重复,而仅补充一些他处与《讲义》有关的记载,让读者对此书有更多的了解。顾颉刚先生认为先秦至两汉的古书中所载的古史都是传说,其中“糅杂了许多非历史的成分”,但二千多年来却一直公认这些传说为古代史实。因此他立志要把它们一个一个推翻,恢复它们的传说原貌。一九二三年,他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时,就想把传说中的古史,一部书一部书地弄清楚,他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前记”中说:“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但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大了,像我这般没法做专门研究的人,简直做不成功。因此,我想分了三个题目做去:一是《战国以前的古史观》,二是《战国时的古史观》,三是《战国以后的古史观》。后来又觉得这些题目的范围也广,所以想一部书一部书地做去,如《诗经中的古史》、《周书中的古史》、《论语中的古史》。
内容概要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把它们分为七个大类。他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是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前言自序一自序二一 诗经(商、周的祖先)二 诗经(禹) 以上为儒家以前的记载三 论语四 孟子五、尧典六 荀子 以上为汉以前的儒家的记载七 史记封禅书(五帝)八 四语(包左传)九 楚辞(离骚、九歌、九章)十 楚辞(天问)一○ 山海经一一 山海经一二 史记驺衍传一三 吕氏春秋一四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五帝)一五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皇)一六 史记封禅书(封禅的故事)一七 庄子一八 淮南子一九 汉书艺文志 以上为战国秦汉间的非儒家的记载二○ 五帝德二一 帝系二二 世本二三 春秋繁露二四 史记二五 易传 以上为西汉时的儒家的记载二六 世经二七 月令等(五帝五神)二八 谶纬 以上为谶纬的历史系统二九 白虎通德论(三皇五帝)三○ 风俗通义(三皇五帝)三一 孔氏尚书传序等(三皇五帝)三二 孔子家语五帝篇三三 后期的三统说三四 潜夫论(五德志、志氏姓) 以上为有了世经和谶纬的系统之后,一般学者受到它们的影响,而又想调和各方面的冲突,各以已意整理出来的历史系统。重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这讲义是讲中国上古史中的天子诸侯继承的旧系统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一部分讲夏以前的旧系统,下一部分讲夏以后的旧系统。一诗经(商、周的祖先)在我们现在看得见的最古的书里,要寻求上古时代帝王继承的很明白的系统,是寻不出来的。我们信得过的最古的书,是《诗经》。里边许多是东周人做的,也许有些是西周人做的。《诗·商颂》的《玄鸟》是东周时宋国人做的,说他们的祖先的来源,是:天命玄乌,降而生商。《大雅》的《生民》是周朝(西周或东周,尚未考定)人做的,说他们祖先的来源,是: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棰克祀,以弗无子。
后记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出版后,我又在顾师一九五。年写的《自传》中,看到他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和重写的想法,在《前言》中遗漏了,现在乘重印的机会,把这些话补上。他说:我在燕大时,曾用“嚼饭哺人”的方法,把史料融化了写出来,成了两部讲义:一是《中国古代史》,二是《汉代学术史》。这第二部印了出来,虽是有人批评我,说我不该强迫古人说现代的白话,但是赞成我的很多。至于第一部,则是混合考古学与古籍研究写的,因为里边未解决的问题太多,未敢出版。但我既教了廿馀年的古代史,忍不住把它系统化的要求,……把这部稿子重新写出;对于问题的考证,则作为附注,约计正文三十万字,附注七十万字。有了这部书之后,青年们方能接受前人的研究成绩,不负他们一番辛苦。他拟重写的想法,因后来忙于其它的研究工作,没有能实现。但他的这个系统化的要求,是在《讲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他自己虽未能完成,仍可启迪后人,进行这项研究,实现他的遗愿。
编辑推荐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出版后,我又在顾师一九五。年写的《自传》中,看到他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和重写的想法,在《前言》中遗漏了,现在乘重印的机会,把这些话补上。他说:我在燕大时,曾用“嚼饭哺人”的方法,把史料融化了写出来,成了两部讲义:一是《中国古代史》,二是《汉代学术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