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华书局 (2009-04出版)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编 页数:389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卷)(繁体版)》以刊载本所研究人员(包括特聘客座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为主,亦酌采少量国内外同行之优秀成果。成果之形式为论文或考察报告,一般应是精深的专题研究或专项研究,在学术上有独立的创获,其表达亦符合学术规范者。
书籍目录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出版说明大丈夫之词 论辛稼轩陈宝箴和湖南新政被收容者之死 当代中国身份政治的困境与出路天道与自由 申述天道自由主义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汉学的兴趣与研究近代女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妇女解放的贡献“国族”还是“文化” 清季遗老群体的“晚明记忆”“诗见得人” 朱子诗论的生命化诠释休闲与休闲学探源甲骨文字与甲骨书法附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一卷作者简况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纪事
章节摘录
“士”对个人的一种人生之选择、一种存在之形式、一种价值之态度。如果从性命趋舍、生存语境中辨析,中国传统的“士”及其精神,似乎在这一瞬间的“非常状态”中得到了集中呈现。尽管在清朝有过入仕经历的传统士人,清廷逊政以后不乏以遗老自况的“j,但纵观有史以来多次朝代更替的“野有孑遗”,再没有比晚清的“遗老”面对这一异代同感的兴亡际遇更觉无所适从的了。这一次易代,看上去是如此尴尬:“新朝”的“乱臣贼子”们,既有传统的“华”、“夷”之辨打气,又有新兴的民族主义撑腰,还有举世回应、不可阻遏的以群治对抗君权的政治模式长脸”,,而那些“封建余孽”们,居然还要固执坚持忠于“非我族类”的专制清廷的旧朝笙歌,亦复何言?新进文人笔下的新体弹词《西泠剧》中,曾经如此简捷概括了清季遗老虽然恋恋旧主却又普遍不肯赴死的原因:“今民国之于让清,犹明代之于有元,不闻有死节之臣者,何也?国为中国之国,人皆中国之人,譬诸房屋土田,祖宗失之于前,子孙赎之于后,方庆幸之不遑,晓晓胡为者?况续轩辕五千年之世系,光华夏数万里之版图,天与人归,正也。揆诸明末清初之世代,不可以一概论之。”这自然可以见得一般国人对此“苟活”现象的理解与大度。然而事实是否就如此单一简薄呢?柳亚子作于1936年的《我与姚鹧雏的公案》一文,回首这段往事,尚且还要引证陈勒生的看法,以为清朝遗老“严格讲起来,没有一个是好的”, “满清既亡,讲旧道德的话,他们便应该殉国;不然,便应该洗心萆面,做一个中华民国的公民”;而他们居然“既不能从黄忠浩、陆钟琦于地下,又偏要以遗老孤忠自命”,“这就觉得进退失据了”。可见,“遗老苟活”的现实困境也足够难堪。何况,这不幸沦为不合时宜的最后的遣老一代,却偏偏几乎囊括了那一时代执掌传统文化的所有的精英与望族,他们的文化修养与生存惯性,都不可能让他们就此喑哑下来、寂寂无声。“治学为人”均颇富元气淋漓气象的晚清人士,包括遗老群体在内,他们游走于“国族”与“文化”之间,希望二者能够得兼或者共振的向往,往往与“晚明记忆”有着鲜明的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与传承延续。当此际学人热情空前,选择晚明故实作为话题侃侃而谈的时候,他们自身或者尚未清晰意识到。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卷)(繁体版)》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