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笔记考论

出版时间:2009-4-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严杰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古典文献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以一种相对集中而凝固的方式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通过传抄、印刷、编辑、整理、诵读、研究等传播方式,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参预了对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文化内涵的塑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文献传承的过程中,不仅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具体文献的传承,参预了对中国文化之民族特色的塑造,并影响了中国人对自身心理情感与思想文化的民族认同;而且,作为文献著录和书籍传承的重要支撑的目录学,也一贯致力于整合林林总总的固有文献与已有知识,使之系统化与合理化,与此同时,其自身还构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框架。有鉴于此,几年前,当南京大学文学院(当时的南京大学中文系)正式实施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研究计划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古典文献研究所的同人们集思广益,提出以“文献传承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为名设立子课题,并很快通过了专家组的立项论证。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文献传承与文化认同研究丛书”,就是这一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研究唐五代笔记,有助于推进对唐五代小说的全面研究,此为有识者所知。
唐五代笔记的最大价值更在于其史料价值。此指广义之史料价值,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社会生活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宋人编纂《新唐书》、《资治通鉴》,取材于唐五代笔记甚多。对当今学者来说,发掘唐五代笔记的史料价值,可以拓展唐代文史研究。在这方面,已有前辈学者的榜样。康耕《剧谈录》卷下记载:

作者简介

严杰,1951年2月生,祖籍江苏东台。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致力于唐宋文史研究。主要著述有《欧阳修年谱》、《唐人轶事汇编》(合作)、《颜真卿评传》等。

书籍目录

引言上编“笔记”与“小说”概念的目录学探讨唐代笔记对国史的利用唐代笔记的娱乐性唐代笔记的撰者因素中编唐五代笔记述要下编《朝野佥载》考《大唐传载》考《明皇杂录》考《因话录》考《玉泉子》考唐代宰相“会食”考唐五代笔记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笔记”与“小说”概念的目录学探讨进行笔记研究,有必要对其概念加以讨论。这也算是“正名”之举。“笔记”这一名称,起于六朝。《南齐书·丘巨源传》载其所言:“议者必谓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在这段话中,“笔记”与“小说”恰巧同时出现,但是都不指文体。丘巨源当时“于中书省撰符檄”,此处“笔记”指执笔记录,起草文书;“小说”指琐屑的言谈。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云:“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云:“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又云:“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所言“笔记”亦皆指执笔记录,起草文书。六朝时,笔记常称为“笔”,与“文”相对,如《南史·颜延之传》记其云诸子中“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此处“笔”亦指文书。《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此处将非韵文之“笔”与辞赋等韵文相对,则是声律之说兴起后的看法。此后,渐渐把随笔而记录见闻杂说的文字称为笔记,将这样的文字汇集起来则是笔记著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记著作的产生还早于六朝,而作为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三卷。“笔记”的概念形成较迟,而且近于原先的“小说”概念,古人通常将笔记纳入小说的范畴。因此,论古代笔记不能不论“小说”,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讨论之前,不得不申明,古今“小说”的概念差别极大,不能简单等同。

后记

二十多年前,参与《唐人轶事汇编》的编纂,从此与唐五代笔记结下不解之缘。在阅读唐五代笔记时,间或产生一些疑问,于是动笔写考订文章,试图从文献学角度解决一些笔记著作的问题。最早写成的是《(大唐传载)考》,发表于1990年,文中考证此书的撰写时间,证据确凿,结论得到学界普遍认可。对于此书撰者,文中提出新说,虽然难以成为定论,但采用“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方法,道理上是行得通的。此后断断续续写了几篇,各有侧重。最近写成的《(因话录)考》,性质与此前各篇不同,是对这部被后人视为上乘之作的笔记进行本身记载之误的考订,意在为唐五代笔记著作的整理工作提供实例。需要说明的是,先前曾指导硕士研究生廖勤对《因话录》进行笺证,她对资料的搜集、考察很详细,使我写此篇时基本上省却检索之劳。考订笔记专书的这几篇文章,及使用了一些笔记材料的《唐代宰相“会食”考》,列为本书下编。前几年,开始撰写对唐五代笔记进行总体论述的文章,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这几篇文章,列为上编。上、下编中的文字,大多曾经发表过,这次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列为中编的《唐五代笔记述要》是新近写成的,主要参考了周勋初先生《唐代笔记小说叙录》、黄永年先生《唐史史料学》中“杂史杂说小说类”部分,力求简明通达,避免对前辈论述的过多重复。我在唐五代笔记方面的研究,一直得到周勋初先生的鼓励与指导。周先生文史兼通,在学术研究的多个领域内有重大成果,唐五代笔记研究是其中之一。他主编《唐人轶事汇编》,撰写《唐语林校证》、《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对我的研究工作很有影响,本书中有些内容即是由受到启发而形成。书中多篇曾发表的论文初稿,曾烦周先生细致审阅,得以进一步完善。没有周先生多年来的鼓励与指导,就没有现在的这部小书。我的研究方面比较杂,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不是太多,成绩微薄。但是,这不能当作宽纵自己的借口,只能自责还不够努力,手中的这部书稿分量还应当厚重一些。衷心期望唐五代笔记研究及历代笔记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严杰2008年4月于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编辑推荐

《唐五代笔记考论》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五代笔记考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