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神佛造像上品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冯骥才 编  页数:331  
Tag标签:无  

前言

化书卷二 术化云龙猛虎用神水宝魍魉虚无虚实狐狸转舟心变珠玉蠕蝓胡夫阴阳海鱼磵松动静声气大同帝师琥珀卷三 德化五常飞蛾异心弓矢聪明有国黄雀笼猿常道感喜太医谗语刻画酒醴恩赏养民山以仙名,绵山以介公名。因之,绵山又名介山。于是寒食清明皆渊源于此。绵山遂为春秋以来中华大地之灵壤与圣境。绵山,东临沁水,西望吕梁,南承临汾,北拱太原,深藏于晋中腹地。重峦叠嶂,烟笼雾锁,曲折幽复,静如世外。早在汉代建安年问便有僧人来到这里,在碧玉般的摩斯顶上以石砖铁瓦筑寺,因名铁瓦寺。此寺与佛教东传华夏第一寺院白马寺相距仅仅百年,应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西来的佛教落脚处。为此,我曾吟道:人间天堂山,神佛首选地。此非我妄言也。自汉以降,历代高僧和道人皆视绵山为天造的修行之所,悄然安身其问,参禅顿悟,闭关辟谷,以求正果;是所谓“天边圣者,环外仙人,各隐幽岩,久居深洞”,山中寺庙便随之日多。早在北魏太和年问,绵山名寺抱腹寺即已建造起来;有两位佛教史的名僧对绵山佛教给以巨大的推动,一位是北魏时期净土宗师昙鸾,另一位是唐代的高僧田志超。前者在绵山开坛讲经,力弘净土思想,影响宏大深远;后者是“汉人成佛”(即空王佛)之惟一,这便确定了绵山是空王佛的道场。随后各代继而发扬光大,道教亦同步兴盛,一时峰前崖后,寺观迭起,山巅谷底,钟鼓相闻;与这些宗教场所一并出现于绵山的,便是历朝历代、成百上千、千姿万态的神佛造像了c然而,为什么如今所有佛教图典都未曾收录绵山的寺院与造像呢?据说重要的原因是,绵山在明代中期遭遇了一场大火,及至清代,佛教渐渐走向衰落;到了上世纪日本侵华时放火焚烧,“文革”破坏雪上加霜,又复旷日持久的风消雨损,宗教遗存早已荡然。这个古老的宗教圣地到了今天,真的就了无踪迹了吗?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精美的图册、优美精准的文字,为抢救、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该书分为寺院、造像、绵山奇观记、绵山神佛造像保护记等部分,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出版研究领域内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    《绵山神佛造像上品》是冯骥才先生主编的一部研究性图典。在历史上,晋中绵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儒、释、道及各种民间信仰长期并行。现存的七百余尊神佛造像,为唐宋至明清时代的作品;其中既有释迦、菩萨、罗汉、弟子、天王、侍者、供养人,也有道教诸神和绵山圣母、五龙王、树神这样的民间/地方神,甚至还有十五尊珍贵的唐、宋、金、元时期的包骨真身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但因为种种原因,绵山遗存一直未被世人所知,国家文物局至今也没有相关档案。    《绵山神佛造像上品》一书共分为五部分:《绵山神佛造像记(序言)》、《晋中绵山彩塑神佛造像研究》、《图版》、《附录》、《后记》;共收录绵山六座古代寺观的神佛造像与包骨真身像128尊,均为晋地造像中之上上品。读者可从中窥见绵山造像艺术的神绝精妙。本书的绝大部分文字由冯骥才先生撰写,并由著名文化学者栾保群、山西考古研究专家柴俊泽先生对造像断代和宗教内涵给予有力的学术支持。

书籍目录

序言 绵山神佛造像记文章 晋中绵山彩塑神佛造像研究图版 寺庙  云峰寺明王殿  云峰寺罗汉殿  云峰寺五龙殿  大罗宫白云庵  李姑岩释迦殿  李姑岩圣母殿 造像 包骨真身像附录 绵山奇观记 绵山神佛造像保护记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自2008年清明节登绵山,得见山中瑰宝神佛造像,从此即与绵山结缘。并应阎吉英先生之邀,着手对这一大宗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前后近一年,终成“正果”。然而,任何繁重又复杂的事,都需要多方襄助,方可圆满。故在此对为本书做出贡献之诸君,特别是绵山文化研究院、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工作室的全体人员深致谢意。

编辑推荐

《绵山神佛造像上品》有700尊宋元明,彩塑造像,精美绝伦,深藏不露,15尊唐宋元,包骨真身,匪夷所思,惊现于世。冯骥才说:“这些造像堪称稀世珍品,有的可以进入中国美术史!”冯骥才还说:“包骨真是活着的木乃伊。木乃伊只是形骸,包骨真身仍有精神。晋中绵山华夏名山,清明故乡,祈雨圣地,佛道神坛。山不在高,不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绵山神佛造像上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