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页数:267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关于海外中国学论著的翻译、研究和评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应该承认,海外中国学给中国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问题和新的启迪,把海外思想界和学术界当下思考的新问题、流行的新理论和使用的新方法,融会在中国具体历史、政治、文化研究中,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觉得历史、政治、文化还可以这样去分析、去研究。 不过,任何学术领域一旦形成热潮,就到了应当反思或者反省的时候。海外中国学也一样。学界不仅要考虑这些理论和模型的适用性,要验证观察和资料的客观性,甚至还要登堂入室,看看这些研究论著背后的背景与真正的意图。因此,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以后,就准备推动“批评的中国学研究”。为什么是“批评的中国学研究”呢?这是因为在学术交流开放后,中国学界对于海外中国学太多翻译、模仿和跟风,让我们始终觉得要警惕其中的两种缺陷。第一种缺陷是,很多人会把国外学界对中国的研究,和我们自己对中国的研究等同起来,以为大家研究的是同一个中国,似乎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使用材料都是共同的,所以可以囫囵吞枣或者照猫画虎。
内容概要
《“民间”何在谁之“信仰”》讲述了:中国民间信仰领域的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理论等隽面都有所建树,具备了跟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邀集十几位在这一领域素有研究的学者共同深入探讨有关民间信仰的话题,希望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民间”何在谁之“信仰”》就是这一过程的记录。
书籍目录
序“民间”何在?——从弗里德曼谈到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实践史: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省思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宋代士人与民间信仰:议题与检讨材料、方法与问题意识——对近年来宋代民间信仰研究的思考加强个案研究期待理论突破宗教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近来宋至清代的民间信仰研究再探沟通古今的萨满——研究宋代巫觋信仰的几个看法战后以来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视域及其问题“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与立场
章节摘录
笔者强调华德英提出的目前模型与局内观察者模型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不是要否认意识形态模型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我们在讨论局内观察者模型时,给意识形态模型提供了讨论的空间,笔者的用意,毋宁在于回到华氏提出的概念框架本身,重新思考三个意识模型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提供新的可能性。简单地说,通过将弗里德曼和华德英强调的二元关系还原为三元关系,我们为理解文化差异性留下了空间:如果说目前模型与意识形态模型之间的关系,牵涉的主要是文化向心力和文化的统一性方面,那么,目前模型与局内观察者模型之间的关系,牵涉的主要是文化的离心力和文化的差异性方面。在意识形态模型和局内观察者模型的双向作用和制约下,目前模型的前景远远不是预先决定的,而是存在了不少未知的变数,而相关社群在地方政治方面的考量,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作为一个从事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者,笔者并不只是要指出,应为文化的差异性留下空间,中国文化或中国宗教是复数而非单数的。笔者所关心的还包括背后的社会文化史过程。华德英提出意识模型理论,目的在于阐明了同化过程得以展开的机制——同化本身便是一个文化史过程。这一方法相当适用于文化史分析,而且确实启发了不少从事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学者。其实,弗里德曼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是从史学研究或准史学研究来寻找社会学的答案的。因为他在证明中国存在一个宗教的假设时,强调的是精英宗教与乡民宗教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文化过程的视角。当然,对于弗里德曼而言,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亦即两种宗教之间相互渗透的状态——我们知道,对弗里德曼而言,这是证明中国存在一个宗教的最重要的证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