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学制度述考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饶龙隼  页数:348  
Tag标签:无  

前言

  11月22日晚间,龙隼教授从杭州来电话,说最近有一部书稿,题名为《上古文学制度述考》,将在中华书局出版,想请我写一篇序。他还特别说明,此前出版几种著作,从未请人作序,这是第一次。我对他给予的信任,再次感到莫逆于心。早年,他在江西师范大学读学士时,我已不教本科生的课程,专职指导先秦文学研究生;1989年,他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时,我已退休,没有课业交流的机会;两年后,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远离我蛰居的豫章故郡,赴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时,他先受聘于西南师范大学,几年之后才回到母校——江西师范大学任教。这时,他时常主动找到我,与我一起切磋学艺。同他深谈一两次之后,我得知他治学很刻苦;但学术水平如何,我仍然不大清楚。不久,他受聘任杭州师范学院教授,因读了我的《在学术殿堂外》,便于2003年秋天,突然来函邀我去杭州讲学。到杭州后,先安排我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讲(因廖可斌院长也看了我那本书),次日再到杭州师范学院古代文学学科讲。听讲的都是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和他们的导师。  我从未受邀到外省高校讲过学,因而我对龙隼先生说,我简直受宠若惊。大家都明白,现在一切都功利化,被邀讲学者,除了极少数名流,一般都与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之类实利相关,而我完全没有这种资格,当然更不是名流。但他说:“我们正是要破除那种势利眼,不务虚名,但求实学,所以才邀请您来。”  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认识到这位青年学者的超越流俗,能与世人殊酸咸。这种务实精神,是当代浮躁学风的一剂良药。特别是那次讲学之暇,他陪我在雷峰塔旁的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长谈,使我了解了他的治学经历和甘苦。

内容概要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由言用形态、用象形制、著述体例三组系列论文组成,旨在修复文学制度观念,践行一条研究思路。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一切都是从源头做起”,综合利用考研发现、原始宗教、神话传说、民族遗存、殷墟甲骨、殷周金文、群经诸子及其传释疏证等方面材料,引入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用以描述考原上古文学的制度内涵。这样做,并不是漠视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内涵,而是比此类危微因素落实到制度层面,使之支撑在中国文学自身的规定性上。

作者简介

  饶龙隼,自号蛟亭,1965年生于江西南丰。1983至1985年间任教南丰县甘泉小学,1994年6月获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历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群经诸子及文学研究、元明时期思想文化及文学研究,注重从制度层面研究中国文学,力图修复本土的文学制度观念。发表《明代隆庆、万历问文学思想转变研究》、《中国文学源流述考》、《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等论著,曾获中国社科院胡绳青年学术奖、《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浙江省及重庆市政府优秀成果奖多种。

书籍目录

题词序导言:上古文学制度论言用形态殷周甲金文中的言意字义疏证《诗》篇创制时代的言用制度前诸子时期言意关系的新变晚周言用制度变迁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用象形制原始崇信及其表象《易》象考原《诗》兴象考原晚周观念具象述论两汉气感取象述论著述体例《书》篇早期的传写形式与最初编纂奏《武》五失原解孔圣衍义释例先秦诸子的进阶先秦诸子寓言正义引用与参考书目闲云记(代后记)

章节摘录

  殷周甲金文中的言意字义疏证  言语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与意义的关系从来就是共生的。没有意义的言语那是不可想像的。从这个含义上说,言意关系之发生具有原初性。但是,言意关系作为一个语言学命题却发生较晚,或者说言意关系命题之发生并非原初性的。至于其发生在什么时期、如何发生等相关问题,则需作一番切实的考述。  言意关系命题发生的起点,似宜设定在殷周时期。因为其时有大量甲骨文、青铜文和古陶文等书面材料出土,为本题疏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资料。至于此前的情状,似应任其茫昧,付诸阙如。  据学者的考释,甲骨文中有“言”字用例若干,而未见“意”字用例。青铜文中有“言”字用例若干,亦偶见“意”字用例。古陶文中未见“言”字用例,而偶见“意”字用例。总的来看,“言”字的义例似隐含了后来言意关系命题发生的某些因子,而“意”字的义例却与言意关系命题无关。倒是其他一些从“心”旁的字,反含有志意或情思因素,暗通于后来发生的言意关系命题。故而,考察殷周时期言意关系命题的潜在因素,可以通过疏证“言”字和从“心”字的义例来进行。  一“言”字义例疏证  疏解“言”字的原始含义,对于搜索言意命题发生的若干因子甚为关键。而要弄清“言”字的原初义例,又必须连带考释相关的“音”等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