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3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楼劲,刘光华著 页数:486 字数:4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称作《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纯系袭俗,其实,称之为《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更为合适。因为无论在现代英美法德公务员(Civil Servant、Fonctionnaire、Governmental Employee)的意义上,还是在与武官相对的意义上,以往的天朝帝国似乎谈不上有一套界线清晰和稳定的文官制度,政务官和事务官、文官和武官及其管理,总是处于反复变换和交叉重合之中。这种状态,给任何想要预先框定严格范围的研究者带来了作茧自缚的危险。 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重点。中国古代的官僚集团,的确呈现了以文职官员为主导的发展态势。即使在文、武官界线极为含糊的秦汉,从刘邦喻称诸将为走狗,而喻萧何为猎人的口气中,这种态势的根据也已很原则化了。因此,历代的官僚管理制度,一般都以文职官员为重心,其他如对吏、武官的管理,往往不过是在此之上稍加变通的结果。这大概就是近代以来有关著作常定名为文官制度的缘由。
内容概要
本书探讨了我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沿革,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进程,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机构与部门、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了其基本内容和问题。全书体例、内容、线索和相关探讨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见,其理论架构和史料运用皆见的功力,研究方法上着力凸显制度动态,在我国古代官僚选拔、任用、考核、监察制度诸具体问题上多有创见和突破,除适于研究参考之用外,亦试图为建设现代中国文官制度提供有益的历史咨询。
书籍目录
原版序言修订版序言引论官僚和官僚制度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对三代官僚萌芽状态的推想 一、早期国家统治秩序的建立和公职的产生 二、从西周看早期公职的两面性 第二节 春秋战国官僚制度的初创 一、旧体制的崩溃 二、官职的独立和扩大 三、几项重要的官僚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古代官僚制度的社会基础和基本特点 一、农耕小家庭与集权政体 二、宗族与统治特点第二章 行政体制及其人事部门 第一节 行政体制的集权历程 一、笼统而简要的秦汉公卿——郡县体制 二、规整而错综的隋唐省部——州县体制 三、庞杂而细密的明清部院——司府县体制 第二节 人事控制格局和人事机构 一、秦汉逐层分割的人事控制格局和分散的人事机构 二、隋唐中央人事控制面的扩大和人事机构的系统化 三、明清进一步集中的人事控制权和人事机构第三章 官僚选拔途径的结构和变化 第一节 秦汉仕途及其基本结构 一、举贡系统的构成与察举制的重要地位 二、辟署系统和吏员的选拔 三、其他仕途的形态和作用 四、察举、辟除的阶梯关系和秦汉仕途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分化组合中的隋唐仕途结构 一、魏晋以来各种仕途的演化 二、辟除和举贡系统作用的沉浮及科举制的地位 三、吏道的扩大和地位的变化 四、其他仕途的分化 五、围绕着科举和吏道而分野的隋唐仕途结构 ……第四章 官僚的任用程序、任职形式和任用限制第五章 相辅相成的考核与监察制度(上)——秦汉的考核与监察第六章 相辅相成的考核与监察制度(中)——魏晋至隋唐的考核与监察第七章 相辅相成的考核与监察制度(下)——宋元明清的考核与监察第八章 官僚等级、俸禄制度和其他待遇后记
章节摘录
按有些说法,“勋官出于周齐交战之际”,其实还应当将之推到更早的时期,至少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定制起,它就构成了一个序列。南朝则往往以“戎秩”即将军、校尉等军衔来赏功,其在当时常被视为完全因勋而获的官阶。“周齐交战”时出现、以后直接为隋唐承袭的勋官,乃是北周太祖仿《周礼》重定整套官僚等级制度后,不再有北魏的勋品而重新制定的。其柱国、开府、都督之类的勋号,显然杂采于旧名,其用意也仍然是要设立一种专供赏功的制度。就当时的总体状态而言,勋官或勋品通常都与官职保持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因而朝廷也往往直接用官职来赏功酬勋。 以上三个部分构筑到一起,大体便是隋唐在官僚等级制度上更作的基础。但隋在许多问题上仍处于犹豫之中。随着行政机构和各种官职的整顿,文帝开皇年间陆续定制,继承了北周的勋制,又按长期以来的做法定了爵级,同时梳理和建立了流内、外和视流内、外四套官品序列,外加一套无职务的散官。到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制时,这些序列都又发生了变化。九品只留正、从,爵级唯制三等,勋官则被撤销,又调整和补充了“散官”序列。 2.唐代的散阶、职品、爵级、勋官及其相互关系 唐代官僚等级序列的总格局,是以散阶安置官僚,职品衡量职务,爵级宠酬权贵,勋官奖赏功劳。就其渊源而言,包括了魏晋南北朝这方面的各种主要措置;就其状态而言,各序列间构成了相当完备和明确的辅成层次关系;就其后劲而言,为帝国以后官僚等级的构成奠定了基本框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