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向志柱 页数:262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海内孤本《胡氏粹编*的第一部研究专著。在重新梳理胡文焕生平和著述的基础上,对《胡氏粹编》的版本源流、文献来源、辑佚价值和校勘价值做了细致的考述,并从提供新资料与引发新问题的角度重点探讨了《胡氏粹编》在古代小说领域的研究价值,同时还探讨了《胡氏粹编》与古代诙谐文、通俗类书的关系。本书强调问题意识,注重论题的探讨性和论点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向志柱,l970年生,湖南绥宁人。2000年毕业于湘潭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明清小说研究》等报刊发表文学论文近三十篇。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编辑出版论文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学术年鉴》等摘转近二十次。独立主持完成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序郭英绪论 一、《胡氏粹编》的版本与流传 二、《胡氏粹编》的研究状况与价值 三、本书研究理路第一章 胡文焕生平、著述考 第一节 胡文焕的生平 第二节 胡文焕的著述第二章 《胡氏粹编》的成书 第一节 编排体例 第二节 编辑宗旨 第三节 成书来源第三章 《胡氏粹编》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辑佚价值 第二节 校勘价值 第三节 胡文焕的刻书第四章 《胡氏粹编》与古代小说(上) 第一节 《稗家粹编》的编选及研究价值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宝文堂书目》著录及古代小说研究 第三节 《稗家粹编》与《湖海奇闻》、《古今清谈万选》、《幽怪诗谭》的关系 第四节 《稗家粹编》与《鸳渚志馀雪窗谈异》的作者和收录问题 第五节 《稗家粹编》与《百家公案》的本事和成书方式第五章 《胡氏粹编》与古代小说(中)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剪灯新话》的版本与成书 第二节 《稗家粹编孔淑芳记》与《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本事、成书及其著录 第三节 《稗家粹编杜丽娘记》与《牡丹亭》蓝本的关系 第四节 《稗家粹编秋香亭记》与瞿佑的自传心态第六章 《胡氏粹编》与古代小说(下) 第一节 《游览粹编相思长恨歌》与王娇鸾故事的关系 第二节 《游览粹编谋夫冤情供状》与玉堂春故事的关系 第三节 《胡氏粹编》与其他小说的关系第七章 《胡氏粹编》与古代诙谐文 第一节 古代散文研究的拓展与诙谐文研究 第二节 《胡氏粹编》所收诙谐文概况 第三节 《胡氏粹编》所收诙谐文艺术特色 第四节 古代诙谐文发展的困境第八章 《胡氏粹编》与古代通俗类书 第一节 小说视角和类书视角的通俗类书概念 第二节 古代四大通俗类书的特点 第三节 《胡氏粹编》与四大通俗类书的关系 第四节 《胡氏粹编》与四大通俗类书的生成结论附录 《胡氏粹编》详细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章 《胡氏粹编》的文献价值 《胡氏粹编》雅俗兼容,博收广取,更兼保存完好,刻本清晰,这就使得《胡氏粹编》具有较高的辑佚价值和校勘价值。 第一节 辑佚价值 除《稗家粹编》没有著录撰人外,《游览粹编》、《寓文粹编》、《谐史粹编》、《寸札粹编》等普遍留下了作者名字。试举《游览粹编》卷一所收文类12篇为例。经过对勘《国色天香》、《游翰稗编》、《山中一夕话》等书,笔者认为《游览粹编》并非妄题: 1.《遣睡魔文》(顾彦夫),《绣谷春容》不著撰人,《山中一夕话》题同。 2.《责睡文》(观海主人),《绣谷春容》、《国色天香》、《游翰稗编》、《山中一夕话》未收。 3.《答诫酒文》,不著撰人,《绣谷春容》、《国色天香》俱不著。 4.《咎须文》(吴匏庵),《绣谷春容》不著撰人。 5.《讼龋齿文》(王礼),《绣谷春容》不著撰人。 6.《巾帽相詈文》(谈一贯),《游翰稗编》、《山中一夕话》题同。 7.《别儒巾文》,不著撰人,《绣谷春容》不著撰人,《山中一夕话》题一衲道人。 8.《挽折梳文》(蒋一梅),《绣谷春容》不著,《国色天香》、《游翰稗编》、《山中一夕话》题同。 9.《与瓶梅下火文》(周之翰),《绣谷春容》不著撰人,《国色天香》、《游翰稗编》、《山中一夕话》题同。 10.《祭义蜂文》(据文补:杨邃庵),《绣谷春容》题同,《国色天香》不著撰人。
编辑推荐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20世纪以来几次大规模的文献出土,如甲骨文、敦煌文书、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等都带来了学术的长足进步。《胡文焕胡氏粹编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为《胡氏粹编》,目的就是利用这个新资料,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为学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心力。 《胡文焕胡氏粹编研究》以论题的创新、论据的充实和论述的细密见长。尤其在《胡氏粹编》与《剪灯新话》、《百家公案》、《牡丹亭》等小说戏曲作品之文本关系的研究方面,论文更取得发覆阐微的显著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小说史、戏曲史的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