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邓广铭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1,应当建立一支研究宋史的宏大队伍就我国目前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情况来说,辽宋金史的研究是断代史研究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与日本的辽宋金史研究情况相较,我们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辽金史的研究方面,也得承认是落后一些的。现在只谈谈宋史的研究。宋史研究在近代之所以不曾得到长足的发展,原因之一,应在于前代人没有给我们遗留下较多的研究成果。《宋史》一书在元代末年修成以后,明代即有很多学者对之很不满意,有的要重修而未果,例如汤显祖、归有光等;有的则已经有了成书,例如王洙的《宋史质》、柯维骐的《宋史新编》、钱士升的《南宋书》等。但明代学风,驰骛于空疏议论者较多,而笃实缜密则非所趋重,故上举诸入,不论已有成书与否,其着眼点之所在,都不外乎“史法”、“义例”、“文章”、“褒贬”等事,却不注意对元修《宋史》史料的增补和失误的订正诸方面,对后来之研究宋史者实无多少助益可言。清代的史学家们,包括乾嘉学派的人物在内,因大都没有机会看到《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所以致力于宋代史事之研究而写成专书者,仅有清末陆心源的《宋史翼》诸书是颇见功力之作。
内容概要
《宋史十讲》为邓先生宋史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按专题课的形式编排。 作者不仅对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太宗即位之谜、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辛弃疾等进行了考查与评价,而且对北宋的开国和皇位继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运动、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作者不但从宏观上对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化政策的关系以及宋学予以论述,并对宋学和理学加以辨析,纠正了自己以前的提法,而且对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周敦颐的师承与传授以及朱熹和陈亮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等具体问题详加阐释。另外,作者还对北宋中叶一群失意官僚的聚会餐以及王安石与蔡京的饮食进行描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
作者简介
邓广铭(1907—1998),著名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其学术著述被汇集为十卷本《邓广铭全集》。
书籍目录
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代前言)/1第一讲 论赵匡胤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13第二讲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1.辨杜太后榻前遗命之说/262.辨宋太祖素欲传弟之说/313.辨赵普录遗命藏金匮之说/344.太宗居藩邸时恣纵不法诸事考略/365.烛影斧声与太宗之逆取/39附: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诏书之谜/46第三讲 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1.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和宋朝家法的形成/57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的变法/62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宋朝家法的关系/69第四讲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1.北宋政权赋予募兵制度的种种妙用/752.募兵制度是北宋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793.募兵制度是北宋王朝“积贫”的主要原因之一/834.募兵制度给予北宋农业生产的影响/90第五讲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1.“天变不足畏”/1032.“祖宗不足法”/1063.“流俗之言不足恤”/110附: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115——附说理学家的开山祖问题第六讲 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1.南宋初年政府内部抗战派与屈服投降派的斗争/1312.秦桧的当权及其出卖祖国的罪恶活动/1353.围绕着所谓绍兴和议的斗争/138附:有关岳飞评价的几个问题/145第七讲 爱国词人辛稼轩1.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斗士/1632.一个有良心、有才干的地方官/1673.辛稼轩的词/170第八讲 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第九讲 略谈宋学1.应当把宋学和理学加以区别/1892.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1903.佛教和佛学对晚唐至北宋的儒家的影响/1914.在建立宋学进程中几名最突出的人物/194附一: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200附二:朱陈论辩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216第十讲 北宋中叶一群失意官僚的聚餐会附:王安石与蔡京的饮食/229附录自传/231出版后记/239
章节摘录
宋太祖夺后周的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却不料他的天下也被别人在孤儿寡妇的手中劫夺了去。当宋太祖开国之后,曾用尽心计,立定了许多防微杜渐的政策,却也不料“季孙之祸,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劫夺的人非他,即太祖的介弟赵光义,庙号称为太宗者是。我说太宗的继统是用劫夺的手段取得的,这不唯与历来谈这问题的人的意见相反,即现今也尚有许多人对这问题仔细研究推考,所得出的结论,也和我在上边所说的大不相同。我知道,在现今也还能够找到很多很多的史料,可以证明上边我那个说法是不对的。把这许多史料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类是可以证明宋太祖太宗之兄终弟及,乃是出于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意思的;第二类,则可证明这传弟而不传子的主张,一切皆出于太祖本人。所可惜的,是这两类材料多少总有些歧互难合之处,因而它们并不能并行不悖。自然,人们还可以说,只须二者之中有一类是可以信靠的史料,岂不也就很够推翻上边的那项结论了吗?无奈,这两类史料又不是正相反背着的,因而,证明了此一类之为伪,仍不足表明另一类之必真。我说的这两类史料,其中所举述的事由虽不相同,而其说明宋太宗之承统乃是受有遗命的,则并无二致。我以为,假如这两项遗命中之任何一项,不论是杜太后的或宋太祖的,在当时确实是太宗承统的依据,则在他继承帝位之初,必即应昭告天下,俾众周知。若然,则在所公布的一项材料之外,便绝无另行制造一种理由或藉口的需要,且亦根本无此可能。然而,当太宗即位之初,想来必正是群情危疑,众口悠悠之际,他却实在并没有宣告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而塞疑窦。是则太后或太祖之果曾有遗命与否,大可怀疑,因而在这两项史料当中,是否果有可以凭信的一种,也自然难以遽定了。这两类史料出现的时间而论,大都是在太祖去世之后不久,便陆陆续续地相继问世了。
后记
邓广铭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本书为邓先生宋史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以专题课的形式编排。我们除作更正讹误、统一体例、核对引文等必要的编辑工作外,其他则一仍其旧,保持作品原貌。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读者了解邓先生的治学方法与学术历程,特把《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作为本书的代前言,并把作者为《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写的“自传”附在书后。
编辑推荐
《宋史十讲》的代前言《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和所附《自传》,为读者了解邓先生的治学方法与学术历程提供了方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