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23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吴从先撰,郭征帆评注 页数:161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到晚明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小品”一词原为佛家用语,指佛家经典的简略译本,从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译本文章。明代使用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那些高文讲章。晚明文人的小品文内容包罗万象,日常使用的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等均可写成小品文。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清言小品乃是晚明小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形式,林语堂将其称之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警句和格言”,它短小精致,玲珑剔透,飘逸清雅,不事雕饰却清新隽永。屠隆的《娑罗馆清言》。
内容概要
《小窗自纪》原书四卷,明万历年间有刻本行世。全书数百则,洋洋洒洒,舒展自如,议论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于平淡中作惊人之语,在清新疏朗的字句中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作者简介
作者:(明代)吴从先
书籍目录
前言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第7则第8则第9则第10则第11则第12则第13则第14则第15则第16则第17则第18则第19则第20则第21则第22则第23则第24则第25则第26则第27则第28则第29则第30则第31则第32则第33则第34则第35则第36则第37则第38则第39则第40则第41则第42则第43则第44则第45则第46则第47则第48则第49则第50则第51则第52则第53则第54则第55则第56则第57则第58则第59则第60则第61则第62则第63则第64则第65则第66则第67则第68则第69则第70则第71则第72则第73则第74则第75则第76则第77则第78则第79则第80则第81则第82则第83则第84则第85则第86则第87则第88则第89则第90则第91则第92则第93则第94则第95则第96则第97则第98则第99则第100则第101则第102则第103则第104则第105则第106则第107则第108则第109则第110则第111则第112则第113则第114则第115则第116则第117则第118则第119则第120则第121则第122则第123则第124则第125则第126则第127则第128则第129则第130则第131则第132则第133则第134则第135则第136则第137则第138则第139则第140则第141则第142则第143则第144则第145则第146则第147则第148则第149则第150则第151则第152则第153则第154则第155则第156则第157则第158则第159则第160则第161则第162则第163则第164则第165则第166则第167则第168则第169则第170则第171则第172则第173则第174则第175则第176则第177则第178则第179则第180则第181则第182则第183则
章节摘录
插图:侈汰出于无用①,不特暴殄天物②,亦且何与快事。不见羊琇之兽炭③,石崇之蜡薪乎?欲极奢华,翻觉痴绝④。过分的挥霍浪费,不单单是暴殄天物,更算不上是风流快事。难道忘记了羊琇用兽形炭来温酒,石崇用蜡烛做柴火的事吗?他们这些人本来是想炫耀奢侈豪华的生活,却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愚蠢不堪。第131则由少得壮,由壮得老,世路渐到分明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②,人情倍为亲切。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人世间的道路越来越分明;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唱歌,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歌声,才能令人备感亲切。平凡之人也好,非凡之人也罢,都无法超越人生的轨迹,人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当然这种有规律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行的,它就像一条曲线一样,人在这曲线上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坎坷、烦恼、成功、失败、喜悦、忧伤……这就是人生,酸甜并存,苦辣同在。由少得壮,由壮得老,其实就是人生的三个阶段,生长、发展、死亡。一个人倘若能真正明白这样的世路,并将其走好,也就不会感到烦恼和忧愁了。只有在我们不清楚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什么的时候,才会感到恐惧和担忧。只要看清了前面的路,自然也就不必要感到痛苦了。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它们时而欢快,时而惆怅,时而诙谐,时而庄重,就在这巧妙的变化中,让听者感悟到了人生的魅力与艺术的光辉。不过乐器发出的曲调同人的歌声比较起来似乎要逊色些。《世说新语•识鉴》注日:(桓温)又问(孟嘉):“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日:“渐近自然。”看来人的声音是最自然亲切的,因为人是有情的,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正是人声之妙。第132则海内殷勤①,但读停云之赋②;目中寥廓③,徒歌明月之诗④。海内知己情深意切,诵吟陶渊明的《停云》诗,来表达深深的思念;眼前江天寥廓苍茫,长歌《诗经》中的明月之曲,来抒发胸中的豪情。《停云》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写道:“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岂无他人,念子实多。”言下之意就是说你是我唯一可以交心的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口渴时的一杯水,朋友是严寒时的一炉火,朋友是病痛时的一剂药。故《诗经》有云:“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与朋友相交是纯洁的,它能让你不沾俗世的尘埃;与朋友相知是高尚的,它能让你不染凡间的污垢。朋友之间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君子交友义,不必常相从”,想念对方了,就在心里为他默默祝福吧。触景感怀,借景抒情,常是文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一叶孤舟,飘零江面。作者此时正立于船头,见冰轮高悬,江天一色,苍茫寥廓,望月怀远,心中涌动出难以言状的惆怅,不禁长歌一曲,借《月出》而遣怀。可是,那诗中的迷离意境和感伤情调,却又徒增烦恼,这可真是“才下心头,却上眉头”啊。看来有情人还真不好做。第133则不耕而获,不劳而畲①,砚诚有岁②;今日下城③,明日倾国④,舌岂无兵。文人不事耕种而有收获,不去开荒却有良田,这都是勤奋笔耕得到的丰厚回报;辩士今天可以说降一座城池,明天可以鼓动颠覆一个国家,伶牙俐齿不也是厉害的武器吗?古人云:“文士笔锋,辩士舌锋。”文人手中的笔就是垦荒的锄,辩士口中的舌就是夺命的剑。文人凭笔发愤著书,过上殷实的生活;辩士巧舌建功立业,成就不朽的功名。
编辑推荐
《小窗自纪(插图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