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苏东坡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康震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古人吾尚友,三不朽中卜。持以论两宋,东坡尤所服。为文不择地,涌似泉万斛。一日泻千里,平地滔滔汩。与山石曲折,赋形每随物。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辞章馀事耳,襟怀人难蓄。上欲狎玉皇,下陪乞儿属。不合人时宜,用填便便腹。无怪黄惠儋,半生困贬逐。诗穷而后工,福祸相倚伏。赤壁有词赋,脍炙千秋读。央视开讲坛,百家论学术。吾门子康子,颇有追星族。谪仙说方罢,坡仙推又出。唐宋两文豪,占籍巧皆蜀。长江初发源,葡萄醅涨渌。万里下南东,一气卷飞瀑。恰似君辩才,悬河无断续。嗟彼制片人,允称龙眼独。书局贵中华,青睐催刊木。索序不能辞,襞笺遥相祝。学问上上乘,浅出而深入。所以南宗禅,慧能能兴佛。自注:予友台湾大学某教授伉俪,妇曰其许嫁之初,一日,婿谓曰:“台大诸师皆赞汝。”妇曰:“谓何?”婿曰:“赞汝为独眼龙。”妇诧曰;“安得有是语?”婿笑曰:“诸师皆赞汝独具只眼。非独眼龙耶?”予爱其言诙谐,故用之。又,主管此书出版事宜者、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亦予友,“青睐”盖双关云。丁亥仲秋南京钟振振撰并书

内容概要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对一代诗人苏轼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本书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作者简介

康震,1970年3月出生,陕西省绥德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等学术著作、教材多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全国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参与“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2005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专题讲座,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书籍目录

序(钟振振)第一章 少年成名第二章 步入仕途第三章 大难临头第四章 潇洒东坡第五章 赤壁绝唱第六章 东山再起第七章 知难而退第八章 一贬再贬第九章 巨星陨落第十章 天伦之乐第十一章 手足之情第十二章 东坡印象主要参考书目苏轼诗词选读选评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少年成名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除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苏轼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重大朝政的决策,地位很重要;还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大体上来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级干部,都是朝廷的要职。我们不禁要问:苏轼是如何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的呢?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对于苏轼,他的成功之路同样包括这些方面。我们还是从苏轼的出生讲起吧。传奇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苏轼也不例外。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宋?张端义《贵耳集》)。这显然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倒宁愿相信这是发生在苏轼身上的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苏轼不像传说中的诗仙李白,乘着酒兴,化作一道月光永久地离开了人间,充满了仙道之气;也不像传说中的杜甫,最终因食物中毒或溺水身亡结束了生命,结局沉重悲凉。苏轼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神仙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神往、向往,但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贴近、亲近。这个传说是这么的富有情趣,灵动而超逸,却又如此的普通自然,似乎不过是身边的一件寻常之事。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执著却又洒脱,幻灭却又牵挂,这,也许正代表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眉山三苏祠传说虽不可信,但苏轼的家乡四川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了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等众多的大文人、大诗人。苏轼出生的眉山,地方虽然不大,但读书的风气却非常浓厚。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眉山县举荐参加进士考试的就有四十五人,考中进士的有十三人,中榜率近四分之一,这在古代科举时代可是很了不起的成绩。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这兄弟俩可不得了!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苏辙曾经担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二品大员。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样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夜梦》)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这是一首很有趣的诗,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事情,可见童年记忆的深刻。除了严格监督学业,苏洵对两个儿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他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文中的“辐”指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盖”指车盖。“轸(zhěn)”指车厢底后部的横木。“轼”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这篇短文先是说: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只有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苏洵是想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要收敛锋芒,而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苏洵像而对于苏辙,苏洵是想告诫他:行车必有车辙,而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苏洵老爸的这篇文章中的担心。苏轼一生之所以麻烦、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性真挚坦率,面对问题,面对矛盾,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恨不能一股脑儿全说出来。他的诗文创作更是口无遮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善于掩饰自己,结果麻烦事儿一个接着一个。但这似乎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喜欢他的地方。苏辙与他的哥哥相比就要稳健得多,冷静得多,个性也比较平和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一生虽然也历经风波,但终归以七十多岁的年寿平安度过晚年。不过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苏辙似乎就少了许多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魅力,就不像他的哥哥苏轼那么可爱了。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想想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大家注意,他是在反问母亲:“您同意吗?”那么,程夫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可能会有几种答案。第一种是:真是妈妈的好儿子,我同意!第二种是:儿子真乖,范滂是个好人,不过妈妈可不想让你去死!第三种:别瞎说,妈妈还指望你养老送终呐!你不能简单地说这几种回答哪个对哪个错,让我们看看程夫人的回答。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程夫人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苏轼家里的庭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显得生机勃勃,引得许多鸟雀都来这里栖息、筑巢。苏轼和小伙伴们看到这么多小鸟来家里,当然高兴啦!可是程夫人却担心小孩子不懂事,会弄伤鸟雀,伤及幼雏,于是“下令”严禁小朋友捕鸟!如此一来,来这里安家筑巢的鸟儿自然越来越多,有些胆子大的鸟儿甚至把窝筑到了低矮的树枝上。苏轼兄弟和小伙伴们常常围在鸟窝边,逗弄可爱的小鸟,给它们喂食。苏轼曾在《异鹊》诗中深情回忆起童年这段有趣的场景: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雀,巢(kòu)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程夫人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对苏轼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人们之所以热爱、敬仰苏轼的人格,之所以喜欢颂读他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苏轼那宽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吗?苏轼这种思想个性的形式,与他的母亲程氏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父亲在学业方面的严格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悉心引导,苏轼自己也以坚强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第一是下笨功夫,打好扎实的基础。苏轼曾经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了三遍!《汉书》的字数有多少?将近七十五万字。抄写三遍,这得有多大的毅力,这是多么深厚的基础!苏轼抄写《汉书》也很有讲究:最初抄写一段文字,以三个字作段落题目,第二次以两个字为题,最后只需一字题目便可概括全段大意,真正做到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结合。有人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便可由此字开始一直背诵下去,没有一字差错,真正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第二是下巧功夫。苏轼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答王庠书》),其实就是分主题阅读法。比如我们读《西游记》这本小说,第一次围绕唐僧专心取经这个主题通读;第二次围绕孙悟空斩妖除魔这个主题通读;第三次围绕猪八戒三心二意这个主题通读等等,从每一个主题去读的时候,就等于是一本新书。通过这种方法,一本《西游记》可以变成两本、三本甚至十来本书,所以说这种分主题阅读可以真正地将书读懂、读透。苏轼本来就天资聪颖,再加上父母的精心调教和自身的勤奋好学,他少年时代写文章就出手不凡。少年苏轼曾经在一篇习作中写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锅釜的破裂声吓一大跳;敢于和猛虎搏击,却可能在野蜂毒蝎面前惨然失色。这两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说明人们能够过得去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确令人吃惊。这两句话在文字上和思想上都已经非常成熟,这就是千锤百炼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啊!苏洵对儿子写的这两句话非常欣赏,苏轼自己也曾在《颜乐亭诗(并叙)》《黠鼠赋》中两次引用这两句话,可见的确是他自以为得意的佳句。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苏轼兄弟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就是为了要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宋代科举考试图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对于父子三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父亲苦心孤诣的教育会是什么效果?两个儿子的十载寒窗能否取得相应的回报?面对人生路途中的第一次重要挑战,苏轼兄弟会有怎样的表现?这场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是否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苏轼与苏辙首先参加了当年七月京城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顺利通过。第二步,兄弟俩参加了次年正月由朝廷礼部(相当于今教育部)组织的省试。礼部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请论述古代君王奖惩赏罚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这个题目是很刁的,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有点理论水平,才能把这篇文章作好。按照宋代科举的考试法规,为了防止考生徇私舞弊,在试卷收齐之后,先由办事员将所有考卷登记在册,然后由专人将所有考卷重抄一遍,将抄写的试卷送交考官评阅。这样,考官手里的试卷,看不到作者的姓名,更无法辨认考生的笔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这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那么苏轼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是否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呢?这一天,此次科举的主考官,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当代文坛宗主欧阳修,读到一份答卷,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隐隐传递出一股大家的风采。欧阳修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也就是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呢?可是如果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循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发榜之后,欧阳修才发现曾巩并不是第二名,他读到的这篇好文章根本就不是曾巩写的!欧阳修只知道他的学生曾巩的文章天下第一,哪里知道,有个来自眉山的小伙子文章更为出众,其文章才是天下第一,此人姓苏名轼字子瞻!这份答卷是苏轼的。要想得第一名,当然必须文章写得好,而苏轼却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只获得了礼部考试的第二名。进入考试的第三步,由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苏轼兄弟与其他三百八十多位举子都顺利通过,成为同科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才十九岁。按照古人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五十岁中进士都不算老,苏轼兄弟俩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成名啊!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围绕这篇文章,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欧阳修这次虽然认对了好文章,却点错了好名次,而且眼下他还有点儿纳闷,原来对于苏轼这篇杰出的文章,老先生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意思是:上古尧帝的时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之严厉,而乐见尧帝用刑之宽仁。熟悉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皋陶本是舜帝任用的法官,后来曾被大禹举荐为继承人,怎么在苏轼的笔下成了尧帝的执法官呢?

后记

苏东坡也许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文学家。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确,在苏轼的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令人着迷的气息。那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与爽直诙谐个性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与魅力要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讲授苏轼的一个重要原因。毫无疑问,苏轼是宋代最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朝野、民间广为传诵。他也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几乎经历、参与了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作为“蜀学”的领袖,他拥有自己独立的学说体系。因此,要讲好、写好苏轼,很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硬功夫。我以前虽然也写过一些关于苏轼的文字,课堂上更是多次讲授苏轼与宋代文学,但要真正在语言、文字中全面展示苏轼的个性、思想与风采,还得踏踏实实地重新做些功课。比如,要重新阅读苏轼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是了解苏轼的核心,也是研究苏轼的前提;要重新研读与苏轼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这是认识苏轼的关键,也是研究苏轼的基础;还要重新翻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苏轼研究的新进展、新情况,这是进一步理解、阐述苏轼的基础与参照系。总之,面对博大精深而又意趣盎然的苏东坡,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案头工作,才能真实、科学地展示他的人格、思想与文学,才能无愧于观众、读者,无愧于苏轼,也无愧于自己。苏轼讲座结束后,我就开始着手撰写这本书。这是一个更加艰苦的过程,需要重新设计框架结构,重新设置章节内容,还要考虑如何将评论与叙说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花较大的力气反复研读苏轼的重要作品,及其相关的文献史料笔记,力求对苏轼的生命、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时候,为了核实查证有关材料,为了核准几个事实的正误,往往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而为了一个结论的准确表述,一段推论的逻辑、语法,往往也要字斟句酌、反复权衡方才罢手。对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与言语行为,也都力求做到以文献为依托,以事实为依据,绝不妄下断论,绝不随意猜度……这个过程有时不免显得繁琐甚至枯燥,但乐趣也往往就在其中一一毕竟,不是每个古代作家都能像苏东坡这样点燃后来者的激情与渴望,点燃现代人对遥远岁月的想像与眺望,点燃他们对诗词歌赋之美的追求与向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苏轼与其说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激情燃烧的美学过程。总之一句话,我讲苏轼、写苏轼,就是因为喜欢他、敬爱他,就是因为他有喜有悲的人生,有声有色的诗词,有情有义的个性……不仅如此,我还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爱与敬爱,希望通过自己的讲座、著述,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苏东坡。现在,经过近一年的写作,这本小书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就我而言,也算是对自己的苏轼情结有了一个小小的交待。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与支持。著名苏轼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先生,热情关注《苏轼》讲座,给予我许多鼓励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先生,赋诗二首以为书序,又为本书欣然题签。恩师的垂爱奖掖,我永志不忘。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对我的讲座,她始终给予热情鼓励,令我充满信心。感谢《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万卫先生、策划解如光先生,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宝贵经验。感谢总导演高虹先生、编导组孟庆吉先生、郭巧红女士、李伟宏女士、王珊女士。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到《苏轼》《李清照》,每一期讲座的完成,都饱含着他们的劳动与智慧,也见证着我们彼此的深厚友情。这是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第二本书。先前出版的《评说李清照》装帧清雅,雕印精关,令人心悦神怡。此番《评说苏东坡》的出版,再次得到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先生、副总编辑顾青先生的关心支持。编辑室宋志军主任、娄建勇先生为审读编辑书稿付出很多精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副教授惠赐珍藏的苏轼画像图片,同济大学中文系崔铭副教授赐予大著,对此高情厚谊,我深表感激。陈珀如女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协助修茸、润饰书稿的部分文字、标题,付出许多的劳动与心血。对她的古道热肠与敬业精神,我表示由衷的钦佩与感激。我的研究生冷林蔚、杨鑫也曾协助整理、校对书稿,出力甚多,在此也表示感谢。《苏轼》播出前后,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来函、来电,表达对我的鼓励与支持,谢谢大家!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讲座非常支持,给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谢谢你们!“百度贴吧——康震吧”的各位朋友始终关心支持我的工作,在此谨表谢意!本书在撰写中,有不少出版社表达出版意愿,对他们的厚爱也表示感谢。本书参考了学术界苏轼研究的部分成果,书的末尾列出了部分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其余限于体例、篇幅未能一一列举、注明,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学术界的长期研究与积累,是《苏轼》讲座成功的基础,也是这本小书得以顺利出版的基石。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与思考,是微不足道的。我的父母与家人始终关注着我的工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顺利面世的。家里的“小虎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他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中时时感受到生活的温情与活力。最后,感谢苏东坡。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喧嚣忙乱的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旷朗的清风迎面吹来;是他,让我们再回首,重新走过一段关的历程。康震丁亥岁冬北京师范大学丽泽楼

编辑推荐

《康震评说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康震评说苏东坡》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康震评说苏东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非常喜欢,配合林语堂《苏东坡传》一起看的,对苏有一个真实的了解。更喜欢他了。
  •   康震老师的这本书非常好,这样的书应该多读点。还有那本李清照的,推荐购买。
  •   感觉印刷的不是很好,康震的语言还是很精炼的。带我们了解了苏东坡的一生。
  •   喜欢苏子,也喜欢康震的评说。才买这本书。
  •   书的内容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送的也很快.不过,看起来就是很明显的盗版书,最近买的2次,3本书,均是盗版.难道金融危机也影响到卓越了?以次充好!有点失望
  •   书内容当然放心,但是书页已经泛黄,而且还泛黄得颜色不一致,想送人就很不好看了。原来是2008年的。
  •   感觉像被别人看过一样,也许是放置的时间长了吧,感觉旧旧的
  •   书的内容非常好,就是书的用纸差一点儿。
  •   幫同事的小孩買的書,發貨速度超快!!
  •   不错,读完意犹未尽……太喜欢苏轼这个人了
  •   最喜欢苏轼了,这本书也算是康老师所有书中最厚,最好看的一本吧!
  •   很不错。内容很好的。
  •   不错。喜欢苏东坡,康震解说的不错
  •   哈哈,当我收到我喜爱的东坡时我就兴奋。书的质量非常好!!
  •   苏东坡,我很喜欢!!!这个就够了!!!
  •   看了评论,决定买下这本书@ 最终这本书没读完! 因为书中内容并没有激发我的兴趣!
  •   不错的书 很不错 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