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葛承雍 著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借酒的命题抒发文化哲理、品味千年生活的图文书。作者以纵横历史的宽阔视野,从酒话、酒史、酒具、酒肆、酒令、酒名、酒魂、酒俗、酒殇、酒典等十个方面,讲述酒在历代生活中的神奇,描绘酒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既讲述相关故事,又阐发独到感悟,美酒与美文相映成辉,雅俗共赏。
作者简介
葛承雍,著名历史文物学者,兼任多所高校文化遗产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才”。现为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
自1987年以来出版有《唐都建筑风貌》、《唐代国库制度》、《煌煌盛世一隋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酒话第二章 酒史第三章 酒具第四章 酒肆第五章 酒令第六章 酒名第七章 酒魂第八章 酒俗第九章 酒殇第十章 酒典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酒话当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点燃起第一堆篝火,人类文明便露出了第一抹曙光。随着这文明之光的映照,人类欲望的火苗也愈燃愈炽。尽管原始的先民们绝不可能会酿酒,但他们将采集的野果堆放于树丛或山洞,过些日子再来寻觅时,已发酵的野果竟流溢出芬芳的琼浆玉液,于是他们猛啜狂饮。这便是最早的果酒。传说的伏羲时代,畜牧驯养的动物的乳汁放置久了,奶中的酵母菌极易使乳汁发酵成洁白的乳酒;当乳酒化作人类嘴中的美味时,大大活跃了人的味觉的思维。于是乳酒在古文字中写作“酪”。石耕刀种的仰韶文化时期,定居的农业种植使粮食成为人类主要食品。剩余贮存的粟米放久了,发霉发芽的谷物掉在陶罐中糖化发酵成天然粮食酒,先民们偶尔饮用,立即被其醇厚的芳香所倾倒,自此培植“(蓌曲)”或“麴”,正宗粮食酒就进入华夏先民的洞天福地,酿酒的智慧也不断勃发,掀开中华民族生活史册的新章节。如果这种关于酒起源的说法尚不乏今人的猜度与文人的想像,那么大汶口彩陶、龙山黑陶以及诸多考古发现中的酒器,则对中国酒的起源历史作了最权威的诠释与佐证。近年来,中美合作进行的古酒研究项目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展开。在这片距今约9000年的、淮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发现16个陶器皿碎片上有酒的沉淀物存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帕特里克?麦克戈文教授经过气象色谱、液酱色谱等化学分析,得出最终结论是:这些陶器曾经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酒饮料。
后记
酒有柔水的外形,烈火的性格;酒是欢乐的精灵,更是失态的魔鬼。如果说,粮为酒之本,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香为酒之魂,那么,靠秘方酝酿出来的魁首浓香,凭技师绝技勾兑出来的俱佳色味,会使多少人陶醉。从古到今,从高雅兴致生活到大众划拳猜掌中都离不开酒的渗透,少不了酒的情趣。“酒逢知己干杯少”是友人相聚的名言,“劝君更尽一杯酒”是送别知音的老话,“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文人爱说的口语,“举杯消愁愁更愁”是失落者的心语,“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嗜酒如命的托辞……至于“酒好不怕巷子深”、“新瓶装旧酒”、“酒醉心明不糊涂”之类的俗语,更是当今妇孺皆知的广告词。当啤酒、果酒、洋酒铺天盖地冲向市场时,中国传统的白酒、黄酒、红酒还能守住自己的阵地吗?中国千余年来流传的美酒佳酿还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吗?于是,追寻历史、回归传统、开发珍品、突出特色成了中国酒业的品牌战略。既然酒痴爱醉,醉鬼多情,那么中国有酒众口皆赞,高梁红火,苞谷金黄,糯米回甜,小麦清香,再配嘉禾大米,合为玉液琼浆,我们还用担心传统寂寞和特色失落吗?让酒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超越时代,吐艳播香,这也正是笔者撰写此书的用意之一,酒所内涵的福祸造化则由读者细斟慢酌不断品尝吧。本书破题原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先生创意,但他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公务缠身忙于“故宫学”之大战略,最后落实于笔者完成,确有有负重担之忧,幸亏得到集中学习时间才得以杀青。朱启新、柯文辉诸先生审阅拙稿,娄建勇编辑为此书出版付出了辛劳。书中插图大部分底片由文物出版社摄影资料中心提供,其余少量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提供,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2002年秋于京西大有庄初稿2006年冬于京东小街桥定稿
编辑推荐
《酒魂十章》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当啤酒、果酒、洋酒铺天盖地冲向市场时,中国传统的白酒、黄酒、红酒还能守住自己的阵地吗?中国千余年来流传的美酒佳酿还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吗?于是,追寻历史、回归传统、开发珍品、突出特色成了中国酒业的品牌战略。既然酒痴爱醉,醉鬼多情,那么中国有酒众口皆赞,高梁红火,苞谷金黄,糯米回甜,小麦清香,再配嘉禾大米,合为玉液琼浆,我们还用担心传统寂寞和特色失落吗?让酒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超越时代,吐艳播香,这也正是笔者撰写此书的用意之一,酒所内涵的福祸造化则由读者细斟慢酌不断品尝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