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北京市崇文区地方志办公室 编 页数:全四册 字数:18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天坛广记: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约有5000~6000年的历史。可上溯至华夏民族的幼年时期,有记载远自三皇五帝时代,就有祭天礼仪了。考古发掘也证实古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柴祀祭天的活动了。它反映古人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尊崇,也是帝王维护统治的需要。 我国自黄帝、尧、舜到清末宣统约为4500年,王朝80个,帝王550多个。他们不论是有道明主,还是无道昏君,并无一人自愿放弃祭天的权力。他们提倡敬天法祖,集政权、神权于一身,把自己扮成是“天父、地母”的“天子”。祭天是皇帝地位的强化手段,所以古有“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左传》有“国之大者在祀(祭天)与戎(征战)”。总之祀天地位十分重要,事关江山、王权。发展到后来竟成为皇帝专利,甚至对天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及历法的制定也被皇家垄断,他人不得插手。 几千年来,除少数帝王曾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外,大都采取在国都南郊筑坛祭天。中国历史上约有过数十个郊坛建筑出现,但多已无存。明清北京天坛是最后的一个祭天的郊坛。它承继了历史上众多郊坛的特色和长处,是最大、最壮丽、最完善的一个。祀典礼制也最繁琐完备,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仅存的祭天郊坛。 崇文习俗:正阳门大街位于崇文区西部,前门街道办事处境内。正阳门大街因正阳门而得名。正阳门在明正统四年(1439)以前叫丽正门,这条大街叫丽正门大街。明末,很多商贩在正阳门大街搭盖棚房设店铺,做生意。到清乾隆时,席棚房逐渐地改建成砖木正式房屋,从而原宽阔的正阳门大街变成狭窄的三条街。在正阳门大街迤东出现了:肉市、布巷子、瓜子店。正阳门大街迤西出现了:珠宝市、粮食店、铺陈市。新中国建立后,1965年正阳门大街改名前门大街。前门大街从明朝起就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清朝末年,京奉火车站和京汉火车站又都设于前门东西两侧,因之,前门大街又成了北京同全国各省联系的交通枢纽。现在的前门大街依然是北京重要的商业街。 历史上的前门大街一带戏楼荟萃、会馆集中、商家云集、民风浓郁。笔者生于此长于此,今受崇文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宏旨,用拙笔记录此地的风土人情,余生也晚,在撰写中参阅了相关著作并得到同道同仁的帮助,故在此躬谢。 崇文街巷:北京城分内外城。内城是明永乐年问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城内大街小巷规划有序;外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崇文区位于外城的东部,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的年代,推断崇文区的街巷胡同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前就已形成了。 历史上崇文区的街巷胡同可分为两个不同区域。东起广渠门,往西经米市口、柴市口、揽杆市、抽分厂大街、蒜市口、东三里河、西三里河直至猪市口。这条路线以北是一种区域,以南是另一种区域,简称北部和南部。 北部基本上是明朝的正东坊和崇北坊地界。这个区域,在外城还未建成前,就早已形成。西以正阳门大街为主干线,东以崇文门外大街为主干线,其东西两侧形成许多街巷胡同。正阳门大街以东至崇文门外大街,北有一条西东走向的打磨厂街,南有西东走向的鲜鱼巷、小桥儿、羊房草场、灵官庙、木厂儿等连成的长街。在这两条长街的左右两侧,有许多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崇文门外大街东侧,从北向南有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还有神木厂大街和手帕胡同等东西走向的街巷胡同。这些街巷胡同的南北两侧,也有一些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个地区,尽管在正阳门大街东有长巷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等由河流所造成的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胡同,但它基本还是循着内城的街巷胡同格局规划的。 南部基本是明朝崇南坊地界。在这个区域里,除南河漕、马尾帽胡同、力士营等少数胡同外,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荒郊僻野,如五里屯顾名思义,是个村落并不是胡同。 崇文区街巷胡同的命名多来自当地人民的口碑,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叫,而后社会和政府给予承认。像半边街、打磨厂、豆腐巷、吴毡儿胡同、席儿胡同、小市口、唐刀片胡同、卢老儿胡同,石虎儿胡同等,都是极为朴实的群众口碑,显而易见这些街巷胡同名称出自老百姓之口。 天桥旧话:这本小书《天桥旧话》在天桥和天桥市场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其一,现今看来,将天桥的历史上溯至元代,比较困难。因为专门记载元大都历史的《析津志》已散佚多年,近年虽有《析津志辑佚》出版,但该书只不过是从各种古籍中有关《析津志》的记述辑佚而成。在这本《析津志辑佚》上只有“丽正门南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极简单的论述,没有天桥和天桥地区状况的记载。我们认为只有到了明永乐年间,山川坛(天坛)和先农坛落成后,天桥一带地区的历史才算出现。 其二,天桥市场出现于何时,据《天咫偶闻》书中记载:“天桥南北,地最宏敞。贾人趁墟之货,每日云集……今日天桥左边,亦无洒楼,但有玩百戏者,如唱书、走索之属耳。”这是最早记载商人在天桥设摊卖货,艺人在天桥卖艺的情况。《天咫偶闻》的作者震钧生于清成丰七年(1857),卒于民国九年(1920)。该书刻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书中所记,多是作者所见所闻,十分可信。所以根据《天咫偶闻》的记载天桥市场出现于清末。 其三,天桥市场范围有多大,当年在天桥市场卖艺的著名评书艺人连阔如在他著的《江湖丛谈》中是这样写的:“天桥市场地势宽阔,面积之大,在北平算是第一。各省市的市场没有比它大的。东至金鱼池(不包括),西至城南游艺园(不包括),南至先农坛、天坛两门,北至东西沟沿,这些个地方糊里糊涂地都叫天桥市场。”另外又如《北平日报》记者在1930年2月16、17目《天桥(商场)社会调查》上记载:“天桥(商场)在前门大街南首,石桥西南面积不过二亩,地势略洼,夏季积水,雨后数以炉灰秽土。北隅又有明沟秽水常溢,臭气冲天,货摊陈杂,游人拥挤,此乃二十年前之天桥也。……天桥臭沟重修改为马路,桥南创建水心亭,面积已然扩大十倍,先农坛外坛拆除,桥东又建估衣市。如今天桥地基,纵横已有二十亩(估数)之外云。”
作者简介
`
书籍目录
天坛广记 前言 祭天的源起与沿革 一、古人论天 (一)天是“神”,天是“百神大君” (二)天是“物”,天是“自然” (三)以天地为师 二、祭天的源起与沿革 (一)礼乙与祀礼仪 (二)五礼 (三)祭天源起 (四)祭天的沿革 三、封禅 四、明堂 明清郊坛变迁 一、洪武坛制变迁 二、永乐北京建坛 三、嘉靖改制建圜丘 四、乾隆改建郊坛 明清北京天坛形制 一、天坛定位 (一)“兆于南郊,就阳位也” (二)“距国门五或七里” (三)“立坛于丙巳之位” (四)明清北京天坛定位 二、天坛坛域 (一)述要 (二)天坛的一、三、五、七、九 (三)古坛林地树木 明清天坛建筑 一、圜丘坛建筑群 (一)具服台 (二)棂星门 (三)圜丘 (四)燔柴炉、燎炉、瘗坎、望灯 (五)圜丘功用 (六)圜丘坛寝宫——天库 (七)圜丘附属建筑 二、祈谷坛建筑群 (一)丹陛桥、具服台、走牲道 (二)南砖门、祈年门 (三)祈谷坛、祈年殿、东西庑 (四)天库、琉璃门、皇乾殿 (五)祈谷坛附属建筑 (六)七星石 (七)花甲门、古稀门 附:祈年殿火灾 三、斋宫建筑群 (一)斋戒 (二)斋戒实施 (三)斋宫的设计要求 …… 天坛祭祀礼仪 天坛文化 天坛纪事 名人与天坛 天坛新景 天坛今昔 附录一:天坛大事年表 附录二:中国历史年代表 附录三:明代十六帝简表 附录四:清代十二帝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崇文习俗崇文街巷天桥旧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