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十六法

出版时间:200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吕思勉  页数:2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吕先生所谈的读书、治学方法,看似平实无奇,实是非真有研究、真有体会者不能道,其中也有二点很值得读者的注意:   其一,读传统典籍,宜先读编年,缓读正史。这是因为编年类的史书,最便于把握历史的大概和时代的大势,进而可读典志类的史书,如此,对历代的理乱兴衰、典章经制已能通知大略之后,再来读正史。   其二,初读书治学者,宜先博览,后精深。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历史学家。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一生写过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

书籍目录

一 读书的方法 二 孤岛青年何以报国 三 整理旧籍之方法 四 论读经之法 五 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学习历史的方法 六 怎样读中国历史 七 乙部举要(附:史籍选文拟目) 八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九 治古史之特殊方法 十 作史的方法 十一 研究历史的方法(附:史学研究五法) 十二 论读子之法 十三 研究先秦诸子之法 十四 怎样学习国文 十五 如何教授中学国文课 十六 论大学国文系散文教学之法 附录一:吕思勉为学自述 附录二:从章太炎到说康长素梁任公 编后记: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章节摘录

  1.读史与今日之需 幼时读康南海的《桂学答问》,就见他劝人阅读全部正史。去年(1934 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演讲,又有这样的话:“文化二字, 涵义至广,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方今国步艰难,欲求文化复兴,非从切 实方面言之,何能有所成功?历史譬如一国之账籍,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 国之账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 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 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 勉。” 诚然,中国的正史材料是很丰富的,果能知其梗概,其识见自与常人 有异,然康、章二氏之言,究系为旧学略有根底者言之。若其不然,则: ①正史除志以外,纪传均以人为单位,此法系沿袭《史记》。此体创 自《史记》,实不能为太史公咎,因其时本纪、世家、列传材料各有来路 ,不能合并,且本纪、世家与列传实亦不甚重复。而后世史事的范围扩大 了,一件较大的事,总要牵涉许多人,一事分属诸篇,即已知大要的人, 尚甚难于贯穿,何况初学? ②即以志论,典章制度,前后相因,正史断代为书,不能穷其因果, 即觉难于了解。况且正史又不都有志,那么一种制度,从中间截去一节, 更觉难于了解了。所以昔人入手,并不就读正史。关于历代大事,大抵是 读编年史的,亦或读纪事本末。至于典章制度,则多读《通考》及《通志 》之《二十略》,此法自较读正史为切要。 ③惟现在读史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了。前人所视为重要的事,现在或觉 其不甚重要,其所略而不及的事,或者反而渴望知道他。所以现在的需要 和前人不同,不但是书的体裁,即编纂方法问题,实亦是书之内容,即其 所记载的事实问题。 如此则但就旧El的书而权衡其轻重先后,实不足以应我们今Et的需要 了。 2.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 然则学习中国历史,应当怎样进行呢? 现在人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之处,根本安在?一言以蔽之,日:由于前人 不知社会之重要。一切事,都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研究学问的人,因为 社会上的现象太复杂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乃把他分门别类,各人研 究一门,如此即成为各种社会科学。为研究的方便,可以分开论,然而实 际的社会,则是一个,所以各种现象仍是互相牵连的,实在只是一个社会 的各种“相”。非了解各种“相”,固然无从知道整个的社会;而非知道 整个的社会,亦无从知道其各种“相”,因而史学遂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 根柢,而其本身又待各种社会科学之辅助而后明。因为史学有待于各种科 学之辅助而后明,史乃有专门、普通之分。专门的历史,专就一种现象的 陈迹加以研究;普通的历史,则综合专门家研究所得的结果,以说明一地 域、一时代间一定社会的真相。严格言之,专门的历史还当分属于各科学 之中,惟普通的历史乃足称为真正之历史。因为史学的对象,便是整个的 过去的社会,但是专门的研究不充分,整个社会的情形亦即无从知道。而 在今日,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形实尚多茫昧,因此,专门及特殊问题的研究 极为重要,史家的精力耗费于此者不少。 以上所述为现代史学界一般的情形。至于中国历史,则材料虽多,迄 未用科学的眼光加以整理,其紊乱而缺乏系统的情形,自较西欧诸国为尤 甚。所以①删除无用的材料,②增补有用的材料,③不论什么事情,都要 用科学的眼光来加以解释,实为目前的急务。但这是专门研究家所有之事 ,而在专门研究之先,必须有一点史学上的常识,尤为重要。 研究学问有一点和做工不同。做工的工具,是独立有形之物,在未曾 做工以前,可先练习使用。研究学问的工具则不然,他是无形之物,不能 由教者具体的授与。对学者虽亦可以略为指点,但只是初步的初步,其余 总是学者一面学,一面自己体会领悟而得的。善教的人,不过随机加以指 导。所以研究工具的学习,即是学问初步的研究。当然,工具愈良,做出 来的成绩固然愈好,亦惟前人所做的成绩愈好,而其给与我们的手段乃愈 良。前此的历史书,既然不能尽合现在的需要,我们现在想借此以得研究 历史的工具,岂不很困难?然而天下事总是逐渐进步的,我们不能坐待良好 的历史书,然后从事于研究,前此的历史书虽明知其不尽合于今日我们的 需要,而亦不能不借以为用,所以当我们研究之先,先有对旧日的史部作 一鸟瞰之必要。 历史书有立定体例、负责编纂的,亦有仅搜集材料以备后人采用的。 关于前者,其范围恒较确定,所以驳杂无用的材料较少;在彼划定的范围 内,搜辑必较完备,所采用的材料亦必较正确。后者却相反。所以读历史 书,宜从负责编纂的书人手。其但搜辑材料以备后人来择用的书,则宜俟 我们已有采择的能力,已定采择的宗旨后,才能去读。昔人所视为重要的 事项,固然今人未必尽视为重要,然而需要的情况不能全变,其中总仍有 我们所视为重要的,即仍为今日所宜读。然则昔时史家所视为最重要的, 是什么呢? 关于此,我以为最能代表昔时史家的意见的,当推马端临《文献通考 序》。他把历史上的重要现象,概括为①理乱兴衰、②典章经制两端,这 确是昔时的正史所负责搜辑的。不过此处所谓正史是指学者所认为正史者 而言,不指功令所定。我们今日的需要,固然不尽于此,然这两端,确仍 为今日所需要。把此项昔人所认为重要而仍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材料。先 泛览一过,知其大概。确是治中国历史者很要紧的功夫。 但是今日所需要,既不尽同于昔人所需要,则今日所研究,自不能以 昔人所认为重要者为限,补充昔人所未备,又是今日治中国历史者很紧要 的功夫。 固然研究的工具,是要随着研究而获得的,但是当研究之前。所谓初 步的门径。仍不可不略事探讨,这又是一层功夫。 P49-5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为学十六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很好的一本书,择选了许多吕思勉先生针对初学的建议和方法指导的好文章。也讲了许多吕先生自己曾经的读书经历,开列了很多有用的书单和阅读建议,读起来很吸引人,有志于国学的朋友都应该看看,推荐!
  •   书中关于如何研究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详尽,大师甚至列出了该如何入门、读史的书目等,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非常有用。另外,书的封面是丰子恺的画,很喜欢。
  •   吕思勉本身是史学大家,此书虽名为为学十六法,涉及经、子、集之研读法,然于史为多,翻看之下于己未有很大意义,转送同学了
  •   吕思勉作为一代大家,所提供的学习方法颇有助益
  •   最近在读吕先生的书,获益良多!而前几天偶然见到此书,系分门摘录集合先生论学之言,条理井然,适合入门者得窥门径!书的纸质装帧亦系正品。
  •   大师写的书,内容棒,印刷也好,推荐阅读
  •   书好。没得话说。现在正在加紧看呢。质量也不错。
  •   值得推荐给大学生做必读书,如果已经买了吕氏的那套文集,此书已经不必买了。
  •   书是好书,就是第一页胶是开裂的,希望以后发货之前要仔细检查.向吕老先生致敬!
  •   吕思勉先生为学教育多年的经验总结,于治史 治经皆有独到见解,还可据此列出书单,特别是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顺序
  •   为学十六法,是将吕老文集中关于如何学习历史和经、子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的,里面文章中重复的内容很多,如果已有文集,这个不必买了。
  •   这是一本好书!尤其值得立志投身于名山事业的年轻人阅读。吕老是一代学问大家,他的经验是我们年轻人的宝箴。在当今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时候,立志投身学问,振兴传统国学,不啻年轻人的一条非常有益的报国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道路。引述古人诗半阙“况复仕途多幻境,几多苦海少欢场,何如著作千秋业,宇宙长留一瓣香。”... 阅读更多
  •   中华书局诳人,一本书那么一点点,居然28元。
  •   大家的文章,有借鉴意义
  •   大师之作,必读之书
  •   内容装帧纸张都好
  •   这本书是基础啊
  •   治学经验
  •   此系列都不錯
  •   就是在搞图书特价的时候买的
  •     虽为后人所编,读来仍有很大启发,而且有感动有敬佩。那个时代一些学人的白话有种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也许因作者旧学的功底与新学的方法,还有包容的心态。
      父亲并非历史学人,但对吕思勉、钱穆尤其喜欢,几乎是买了全集。但他递给我这本书时,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没有想到其中提到的关于读书,关于治史,关于学习国文的说法真是让人喜欢。一句“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学人应常放在心上。
      方知吕思勉并非旧派人物。可以说对胡适那一派有不同意见的人并不像想像中那样老古董。所谓“容忍与自由”仿佛在吕思勉这样的学者笔下还看到多一些,尽管偶尔会黑黑胡适,呵呵。
      
      
  •     书中并非实有“十六法”,只是作者生前苦口婆心讲学的十六篇内容互有重合的文章合集,未知编者云“十六法”何所图也。
      
      阅完此书,还真浮出一个前人有过的疑问:“当爱好成为一种职业,还会是爱好吗?”20万字里能有“一种学问之末流,恒不免于流荡而忘返”十六个字发人深省,阅之也不纯属枉然矣。
  •     为何而学,又有何法可依。
      知终点而识方向,入门径则可通精深。
      人存于世,不可庸碌而活,亦不可懵懂而学~!
  •     编者对文章的选择很好,读起来一点也不艰涩.书中所说的读书和学习的方法让人体会最深刻,还介绍了很多学习相关知识.
      
      吕思勉先生是史学专家,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和钱穆有很大区别.吕先生的思想客观公允,发展连贯,颇具远见.虽不像梁启超那样讲求经世致用,但字里行间中气质非凡,和梁启超先生可算作同一类人.
      
      学习史学和国学,应该以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否则,很容易眩于名实,不知所守~
      不断重读此书一二五六八篇.仍觉字字珠玑~
  •     吕先生是钱穆的老师,好像不若钱氏淳厚,但眼界开扩,同为史学大家。本书主要讲的是史书读法,子书读法,均可作入门知识。吕先生在史学方面造诣尤高,所以本书对史部之论最多,如如何入手读史书,如何搜辑史料,如何考证,如何作史等等。笼统的看一遍似乎作用不大,可在入手读史部及子部书时,对照参看,作一印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