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04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刘利 译注 页数:304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传》一书的思想倾向基向基本上属于儒家。其中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从保守的一面来看,作者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态度非常矛盾。书中对旧制度的崩坏和旧贵族的衰微,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出于这样的立场,作者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旧礼制。
书籍目录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大义灭亲 臧僖伯谏观鱼庄公 曹刿论战僖公 齐恒公伐楚 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骊姬之乱 子鱼论战 重耳出亡始末 展喜犒齐师 晋楚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殽之战齐公 郑子家告赵宣子宣公 晋灵公不君 王孙满对楚子 宋及楚平成公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茔 吕相绝秦 晋楚鄢陵之战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章节摘录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①。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②。一之谓甚,其可再乎③?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④,其虞、虢之谓也。” 注释: ①表:这里是外部屏障的意思。 ②“晋不可”二句:不可借道给晋国而招惹它的贪心,对入侵别国的贼寇不可忽视。启,开。这里是招惹的意思。翫,同“玩”,轻视。 ③“一之”二句:一次(借道)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借道给他呢?甚,过分。再,第二次。 ④辅:面颊。车:牙床骨。 译文: 官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部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灭亡。不可借道给晋国而招惹它的贪心,对入侵别国的贼寇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借道给他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公曰:“晋,吾宗也①,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③。虢仲、虢叔④,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⑤,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⑥?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⑦?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注释: ①宗:指祖先。 ②“大伯”二句:大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大伯,即太(泰)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虞的始封君。大王,即太王,周朝的先王,名叫古公亶(dan)父。昭,古时宗庙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称“昭”,子之子在右,称“穆”。昭位之子在穆,穆位之子在昭。周以太王为始祖,所以他的三个儿子泰伯、虞仲、王季都称为“昭”。 ③“大伯不从”二句:大王不听从父命,所以没有成为太王的继承人。不从,听从,依从。大伯知道太王有意要传位给王季,就和虞仲一起出走。嗣,继位。 ④虢仲、虢叔: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虢国的始君。 ⑤“为文王”三句:(虢仲、虢叔)在周文王那里做过官,对周王室有功勋,记载他们功勋的簿册藏在盟府之中。盟府,主持会盟的官府。 ⑥“且虞能”二句:晋献公爱虞国,还能胜过爱桓、庄的后人吗?桓,桓叔。庄,庄伯。庄伯是桓叔的儿子,晋献公是庄伯的孙子,但晋献公要尽杀桓叔、庄伯的其他后代。 ⑦不唯倡乎:不就是因为桓、庄的后人给他造成了重大威胁吗?唯,只。倡,同“逼”,亲近而又构成威胁。 译文: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 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所以没有成为太王的继承人。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在周文王那里做过官,对周王室有功勋,记载他们功勋的簿册藏在盟府之中,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还能胜过爱桓、庄的后人吗?桓、庄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桓、庄的后人给他造成了重大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受宠而威胁到献公,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造成威胁呢?”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