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萧启庆 页数:8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萧启庆治元史的多篇论文在台湾先后不重复地结集收入三本著作中,即《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论》。此次将其中有价值的文章重新编排,汇为《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书籍目录
上册 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 元朝的统一与统合:以汉地、江南为中心 一、导言 二、统一的性质 三、统一的规模 四、统合的得失 五、结论 蒙元支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 二、政治 三、经济 四、社会 五、民族 六、文化 七、结论 说“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 大蒙古国时代衍圣公复爵考实 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 忽必烈“潜邸旧侣”考 一、引言 二、潜邸幕府形成的背景 三、潜邸幕府集结的经过 四、潜邸旧侣的派别及其主张 五、潜邸旧侣助成汉化的贡献 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 政治环境与文化背景 元初的南宋遗民 改仕新朝的“贰臣” 对元朝态度的转变 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 一、引言 二、背景 三、激烈型遗民 四、温和型遗民 五、结论 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 一、序论 二、仕宦 三、户计 四、婚姻 五、结论 附录 元统元年四色进士族类识别 元代的宿卫制度 一、引言 二、蒙古帝国时代的怯薛 三、元代的怯薛 四、汉唐式的禁街军——卫 五、结论 元代的镇戍制度 一、元代镇戍制度形成的因素 二、汉地江南的镇戍制度 三、内陆亚洲的镇戍 四、镇戍的组织 五、镇戍军士的轮戍制及其对军户经济的影响 六、镇戍制度的恶化及其瓦解 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 一、导言 二、汉人世侯之性质及其转变 三、元朝汉军世家的仕进 四、婚姻 五、结论 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 下册
章节摘录
1.道学确立为官学 元廷承认道学为官学主要系继承南宋道学崛兴的动力及配合道学在统一后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学派之现实。南宋季年,道学影响已大,理宗时取消其“伪学”之禁,尊之为儒学正统。但是,当时科举取士仍未以其为主要评准,而其影响亦不涵盖金朝统治下的华北。 金朝学术传统与南宋不同。金朝儒学以苏轼影响为最大,“苏学盛于北,洛学行于南”是当时南北歧异的忠实写照。当时华北所传二程之学仅为残枝余脉,金儒所知朱学更是一鳞半爪。蒙古灭金伐宋之后,南方儒士及书籍北流,道学在北方造成甚大冲击并吸引姚枢、许衡等具有强烈传道使命感的士人,这批儒士遂成为道学在蒙元朝廷中的代言人。蒙元灭宋后,南北道学合流,成为儒学主流,为南北士人共同尊奉。1314年恢复科举,考试程序规定答题以朱熹等道学家注释四书五经为标准。道学的官学地位遂告确立。这一决定以后为明、清二朝所沿袭,影响极大。但元廷的决定不过是顺应宋金以来儒学内部发展的趋势,并为其政权赢取正统。 元朝继宋朝之后建立道学为官学,为道统,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颇大负面的影响,有如刘子健教授所指出:第一,道学确立为官学,等于被政权收编,儒教国家双重性格中道统抗衡君权的力量因而削弱,君权上升,士人地位降低。第二,道统的建立,思想遂受束缚,中国思想进入一个“新传统”(neo-traditional)时代。因此,明朝君主专制的绝对化及政府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皆与道统的建立大有关系。在这方面,元朝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俗文学的提升 俗文学的提升、文人画的昌盛与文人主义的兴起,皆与士人在蒙元政治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关。由于元朝实行族群等级制,长期未采行科举制度,取士用人重视“根脚”(家世),汉族士人地位因而较前低落,失去固有的社会荣誉,同时又面临严重的出路问题。以致甚多士人不得不在传统的活动范围——仕进、经术、正统文学——之外,寻求安身立命之道,或则屈身胥吏,或则从事医、卜,或则专事书画,或则沉湎诗酒,牟复礼教授所谓“菁英角色的扩散”(diffusion of elite role)遂成为元代士人群体的新特色。菁英角色的扩散导致了上述种种文化新发展。 俗文学——尤其是杂剧与小说——的提升便与士人角色的扩散具有密切的关联。元杂剧的前身是两宋杂剧及金院本,而小说则是由话本发展而来。无论宋代杂剧、话本及金朝院本都是商品经济发达、都市繁荣的结果。乃系民间艺人在勾栏瓦舍中为娱乐市井小民所作表演的脚本。与士大夫所作的诗词歌赋、诏令典章等“正统文学”之间的“雅”、“俗”之别,甚为显然。元杂剧系以金院本为主体,结合讲唱文学与民间伎艺,在金朝季年业已成立,而不是在蒙元时代突然出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