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阎崇年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代系列历史讲座前半部分24讲的讲稿,经其稍加润色后结集出版。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60 年间历史变故。阎崇年总结这60年历史的特点是:“明亡清兴”———乃胜乃败,斯兴斯亡;兴亦悲壮,亡亦悲壮。  1583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内忧”深重的明王朝又遭受“外患”的不断蚕食。风雨飘摇之中,于1644年灭亡。这60年间发生的事情惊心动魄,决定了明朝清朝的命运,听“亲民学者”阎崇年细细讲来,令人真切感受历史的血与火。  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下半部,本书从崇祯帝继位讲起,以顺治迁都北京结束,最后总结了明亡清兴的兴亡之鉴。书中突出阐述了袁崇焕的功绩及其悲剧结局、明亡清兴的几场关键大战。与上部相比,本书视角更为多元,历史场景更为波澜壮阔。不仅写了明、清双方的政局风云变幻,而且写到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另外两个主角——蒙古林丹汗及闯王李自成的命运和结局。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各色人物形象:崇祯帝的刚愎暴戾,袁崇焕的孤迂耿僻,毛文龙的骄纵跋扈;皇太极的进取,多尔滚的睿智;李自成的骄躁,林丹汗的暴虐……。本书还着重讲述了几位叛明降清的代表人物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等。全书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书籍目录

第二十五讲 崇祯登极第二十六讲 平台奏对第二十七讲 天聪新政第二十八讲 宁远兵变第二十九讲 督师蓟辽第三十讲 斩毛文龙第三十一讲 北京危机第三十二讲 保卫京师第三十三讲 平台落狱第三十四讲 阉孽翻案第三十五讲 崇焕死因第三十六讲 崇焕精神 第三十七讲 大寿降清第三十八讲 林丹大汗第三十九讲 建立大清第四十讲 松锦大战第四十一讲 总督降清第四十二讲 中原悲歌第四十三讲 睿王摄政第四十四讲 闯王进京第四十五讲 三桂降清第四十六讲 山海关大战第四十七讲 顺治迁都第四十八讲 兴亡之鉴跋感谢辞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已于2006年9月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一10)《百家讲坛》播出,讲稿同时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百家讲坛》谢幕、中华书局出书之际,对读者、观众、记者的几个问题,我在这里交待一下。有读者、观众问:您是怎样处理学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历史学的发展经过为神服务、为君服务、为民服务三个时期。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史学的“神本主义”、“君本主义”都应当走下殿堂,史学应当为民服务,迈步走向民众广场。史学为民众服务,仍有多种功能——如学术、文化、资治、教化、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术研究功能与大众传承功能。前者,主要是学术研究;后者,主要是大众传播。关于学术与大众的关系,王光先生概括为三种形态:向大众讲学术,向大众讲大众,向学术讲学术。这里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为君难,为臣不易。”套用这句话,我认为:“为学术难,为通俗不易,为电视通俗更不易。”其原因之一是,自己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给受众一杯水,自己需要准备一桶水。自己明白十分,能使受众接纳五分就算不错。向学者讲学术难,向大众讲学术更难。因为:第一,必须把学术搞清楚,不能以己之昏昏而使人之昭昭。第二,观点、史料引文向学界同仁讲述,直接引述即可;而对其翻译、解读、诠释能使大众听懂,当然比直接引用更困难;第三,由学术到学术是一种文化升华,由学术到大众也是一种文化升华。所以,《礼记·学记》日:“教然后知困。”又日:“教学相长也。”在普及历史知识过程中,特别是我在中央电视台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两个大型系列节目,讲了之后才知道其难;教了之后才彼此长进。所谓“学术一大众一学术”,就是说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最后达到学术之效果。历史知识的普及,过去主要是纸质媒介,要求文字简明、准确、通俗、生动等;现在电视媒体对主讲者除上述文字要求外,还应当具有声音、形象、画面等多项内涵。因此,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电视媒体比纸质媒体要求更高。制片人万卫先生概括《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要具有学术涵养、电视能力和人格魅力三大因素。这是《百家讲坛》六年来,学者们主讲经验与教训的一个总结。史学的学术化当前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史学要不要民众化?史学的学术化与民众化应是怎样的关系?所谓“时尚史学”、“通俗史学”、“摇滚史学”、“娱乐史学”等都是值得商榷的论点。史学是一种科学,摇滚是一种艺术,史学何以摇滚?在探讨史学的学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时,不应把高雅与通俗分隔,也不应把精英与大众分隔,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是互相联系的,而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那种认为只有精英的东西是高雅的,大众的东西是低俗的,这种观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历史本来是通俗的。《诗经》中的“风”,包括民歌民谣等,后来由俗化为雅,成为儒家经典。《论语》是孔子讲课学生的笔记加以整理而成。《论语》在当时是很通俗的,后来才成为儒家经典。至于说“时尚史学”,史学从来都被时尚,孔子修《春秋》,使乱臣贼子惧,不就是一种时尚吗!一些时尚的名词,后来成了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学术化”与“大众化”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出现“注”、“疏”、“论”、“解”、“考”、“传”、 “案”、“释”等学术表述形式。同样,现代“又红又专”、“上山下乡 ”等名词,若干年之后都要考据、要诠释,否则人们看了不懂,这不就成为一种学问了吗!所以,不要把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两者绝对化、对立化。那种轻蔑史学大众化的学术贵族态度是不可取的。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其思维与表述的路径不同:史学的学术化主要是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审慎考据、分析论证、科学表述、做出新论,是一个求真求是的逻辑过程。而史学的大众化主要考虑对象的十个不同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籍,其关注热点,其知识需求,应尽量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有深厚扎实的史实,以通俗语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准确表述,从而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与要求。有读者、观众问:学者应当在书斋里,您为什么要出现在荧屏上?我认为:“学者”的形态是多元的——有学术型学者,如长期在书斋里从事学术的开拓与研究;有教育型学者,如孔子说的“述而不作”,长期以教书为主,而不以研究与著述为主;有编辑型学者,一些从事书、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的编审、编导等高级职务者;还有活动型学者等等。其实,我从学历史至今50年,从研究清史至今44年。在这漫长的寒窗孤寂生活中,2004年和2006年,我出来两年晒晒太阳,难道不可以吗?况且,我也在国内外多所大学讲学,在大学兼课。我在北京大学开《清朝开国史》课,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听课的学生限定50人。我在“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据统计每一讲观众多达千万人,也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二者相同之处都是在“课堂”或“讲坛”讲课;不同之处仅是“课堂”或“讲坛”的空间大小而已。电视是当代最为强势的媒体,学者应当与时俱进,加以利用,传承历史,以尽天职。试想,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时代,去埋怨人们为什么不用甲骨、竹简做文字载体而用线装书呢!这岂不是堂·吉诃德式的见解吗? 学术的研究与普及是否有矛盾呢?应当说既有矛盾、也有统一。史学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学术力求通俗,通俗中有学术。以明清萨尔浒大战为例,其胜其败,就是一个“分合观”的问题。战争指挥者其智慧的精华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将敌人的力量分,而将自己的力量合——以合对分者胜,以分对合者败。因此,要感悟“分合观”的智慧:在军事上,将敌人的力量分,而将自己的力量合,以合胜分;在政治上,将对立的力量分解、分化,壮大自己,以多胜少,以强胜弱;在工作上,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开,集中力量,分别解决;在学习上,将难点分开,逐个化解,分步解决。这样,在普及中有提高,在提高中又普及。史学的学术化与大众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读者、观众问:您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是否有“抑明扬清” 之嫌?我回答说:“没有!”我是按照明亡清兴六十年历史原貌进行讲述的,尽量求真求是,力求公允客观,把握历史天平,不带民族偏见。讨论明亡清兴的历史时,我选定“明亡与清兴”这个历史平台。如果选择“明兴与清亡”做平台,可能不会引起上述个别人的误解。其实,在讲明史时,我曾充分肯定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人的德言事功,颂扬他们的历史业绩。我既批评太监魏忠贤专权乱政,也褒扬太监郑和下西洋壮举。而在讲《明亡清兴六十年》时,我自然要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探寻其演化,分析其矛盾,揭露其弊端,鞭挞其罪恶;我也自然探索清朝兴盛的原因,分析其条件,探求其动因,总结其经验,感悟其智慧。同样,我在讲清朝衰亡的过程中,必然要批评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罪孽! 这里需要指出:应当敬畏历史,明朝衰亡的悲剧,不仅仅是汉族的,也是中华各民族的;同样,清朝兴盛的活剧,不仅仅是满族的,也是中华各民族的。中华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其经验,其教训,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最后,《礼记》的“大道不器”,应为励志向学之本,而同读者分享,并作本文结语。阎崇年 2006年1 2月25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册隆重推出,全书终成完整。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 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本书是《正说清朝十二帝》作者阎崇年先生又一力作。

编辑推荐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隆重推出,全书终成完整。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 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本书是《正说清朝十二帝》作者阎崇年先生又一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对于明清的比较,阎崇年明显的有自己的私心,他是满清后裔摆脱不了心中的那种荣誉感,在史料的取舍上极具个人主意,往往让历史的真相离大家越来越远。也许他凭一己之力,可以让现在的多数人认为清朝对中华有更多的贡献,明朝又是多么的腐败,但是时间是最强大,历史的真相也不会因为他而改变。所以此人真的是没有做学问的风骨,但是他也掀起了历史热,人们在多读书中,自然明了。
  •   作者对明朝极尽贬低,对清朝确是极尽的抬高。具体的就不说了,网上的争论已经很多了。希望各位读者不要看什么就信什么。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   并非全新品,裁切不整齐,纸张很显旧,低折还算值。
  •   阎崇年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学者,尽管他曾经被掌掴,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毕竟他使得满学在当今中国成为一门显学,功德很高。我拜读过《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康熙大帝》等学术专著,当然,对于满清的褒奖是大部分,但也提出了历史的反思。学术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百家争鸣”才是长远发展。
  •   没有预期那么生动,但也还可以。
  •   这种思想内容大有问题的书也能出,这个社会怎么了?满清灭亡快100年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为它招魂?甚至不惜篡改史料!
  •   有内容,希望更多的优惠哦
  •   ·对卓越的配送没有意见。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的参考书目中,有这本书的存在。该书一味对明朝进行诋毁,像是一个坏蛋终于毁灭,全然不能客观地看待历史,个人情绪非常多,充斥了整本书。我只想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差的历史书,没有之一。... 阅读更多
  •   什么都差,尤其是纸张
  •   挺好,正版,质量不错,比书店实惠多了。
  •   把图书馆的书弄丢了,还好能在这找到。
  •   真的很好很强大质量过关
  •   系列书,买全了
  •   明亡清兴六十年评价
  •   以史为鉴,可以明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