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生活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278  译者:陈午晴,唐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应当说,要观察一个房子里正在发生什么,一个上好的方法就是揭开其屋顶,不过,其前提是不能干扰房子里的人。如果我们想理解中国人,我们就必须揭开他们的屋顶,去了解房子里正在发生什么。当然,这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于上青天。不过,他可以模仿中国人,将一个湿手指放在纸窗户上,使得纸窗户留下一个小洞。通过这个小洞,至少能够观察到某些东西。虽然本书由一些既不同质又不太连贯而且相当不景致的章节组成,但是,这些章节都是关于中国人实际生活现象的研究,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即有赖于上述“窥洞”。

作者简介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华生活近五十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了美国国会通过。本书首版于1899年。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书籍目录

前言 01 中国乡村 02 乡村结构 03 乡村名称 04 乡村道路 05 乡村渡口 06 乡村水井 07 乡村商店 08 乡村戏剧 09 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10 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11 乡村庙宇和宗教团体 12 宗教仪式的协作 13 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14 协作的贷款团体 15 看护农作物的团体 16 乡村和城市的求雨 17 乡村狩猎 18 乡村婚礼和葬礼 19 乡村新年 20 乡村地痞21 乡村头面人物22 乡村男孩和成年男子23 乡村女孩和成年妇女24 乡村生活的单调和缺乏25 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26 家庭的不稳定性27 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些什么?

章节摘录

  乡村结构 五百年前,明朝的奠基者朱洪武的侄子从中国南部的首府向北部的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击。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这个受到赞美的攻击者一路上几乎杀死了他所碰到的所有人,以至于从长江到北京一带都已经成了不能居住的荒漠。史称“阎王的北方扫荡”。出于修复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从山西南部和山东东部进行强制性的移民。历史资料表明,当时大量来自山西南部某城市的人被集合起来,然后又被分配到那些由于战争的破坏而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去。在中国北部平原的许多地区,居民们除了知道他们来自那个城市之外,并不知道更多的迁移背景。  中国人确乎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尽管他们对方位有一种本能的直觉,以至于能说出某种疼痛发生在胃的“东边”,可是,他们对自己城市的形状整齐与否却漠不关心。每个中国城镇似乎都是四四方方的,不过,并没有哪个城市是完完全全的四方形。相对而言,城墙总是出于风水的缘故被特意设计成某种曲线和不规则的样子。换句话说,这种曲线和不规则能带来好运,能避邪,这是风水在发生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城门一定不能相互正对着,如果正对着的话,中间也得有某种障碍物,以防魔鬼在城里顺利地进行扫荡。 在西方,人们已经习惯于说“布置”一个城市或城镇。然而,这种说法用在中国乡村上则是大大地不适宜,因为“布置”意味着相关部件安排上的设计。中国乡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晓得,也没有人去理会它的前因后果。在那遥远的、无法确定年代的、朦朦胧胧的过去,有几户人家从其他地方来到这儿安营扎寨,于是乎,他们就成了所谓的“本地居民”,这就是乡村。它有一条路,或许是几条路的一个网络,但是,若非偶然,一般不可能有两条路会刚好平行,也没有哪条路会正好笔直不弯曲。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人们已经发现路是增进乡村各部分之间以及乡村与外界之间相互沟通的必不可少的通道。然而,乡村的路不仅会突然地,莫名其妙地拐弯,而且在不同的地点宽窄经常变化。有时,在一个乡村四分之一英里远的距离内,竟然没有一条路使车辆从前街开到后街,没有人能够,也没有人会去修补它,即使大家都不愿意这个样子。在主街或其他一些街道上的右角,有狭窄的小道,一些住家的庭院就直接设置在这种小道上。甚至有的房屋建筑就直接挨着主街,除了一堵昂贵的死墙,也没有什么值得观赏。如果在公路上有什么门道的话,那是为了防止恶魔的入侵。因此,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同样有着高度拥挤的各种弊病,尽管它可能位于一个辽阔且相当不适于居住的平原上。无论土地是贵还是贱,乡村总是同样的拥挤,而且,村民们同样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予理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乡村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近来读到的,最让人不能释怀的一本书。是因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总是骇然后退,但还是忍不住要看下去。也因为明白,再换新鲜口号,再过五百年,中国也还是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社会。侨居中国五十余年的美国人十九世纪末的著作。在前言中,他诚恳写到:中华民族不仅有着举世无双的过去,也必将有美好的未来。然而,在这个美好的未来实现之前,还存在许多必须克服的缺陷。一个人愈是了解中国,愈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贸易、外交、政治关系的扩展,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都不足以达到中国需要的这种改革。另外戏剧一节中,他的一语中的更令人感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不过是一个舞台,为什么人们要将生活当做真实的?”可以说,中国人就是严格按照这种观念生活的。他们在心理上对实际的“现实”和理论上的“现实”不作区分。这种理论上的“现实”,如果推到极致,就是虚构了。这个壮观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得以体现。而且被人们慷慨地、下意识地、不断地、普遍地加以称颂。中国人许多的狂欢就是依据于这个理论。其真正的意义是:“你已经对我无理,但我不怕你,我要约请所有的人来看看我不在乎你。”中国人要面子的行为有百分之九十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即在观众面前维护演员正当的形象,向观众证明他能扮演他的角色,他很清楚这个角色是什么。可以肯定,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中国这么彻底表现如下这一概念:“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过是演员。”
  •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传教士,我们可以借用这位西方学者的眼光再一次看看我们本来自己非常熟悉的十九世纪中国的乡村的生活:有我们习惯了但没怎么提出的陋习,也有封建社会留存的不文明,还有我们不一定认同的传教士的观念(如“再有500年时间,基督教将明显地战胜所有其他的信仰”)等等,无论如何,书里还有不少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借鉴的。
  •   由于我们民族固有的喜欢记录好事,不愿意记住那些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史书几乎都缺乏对当时社会的实际生活状况的记录,大多数都是庙堂和后宫那些鸡毛蒜皮的鸟事,因此导致我们对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和前辈的社会生活知之甚少,有的还觉得过得不错,更有甚者,觉得当时清朝的老百姓过得比欧美人还好,吃得好,住得好,医的好,行的好......。其实,看看人家外国人相对比较客观的,细密的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记录,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寻找差距,奋起直追,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   看看百年前的中国乡村,期待三十年后的中国乡村
  •   研究乡村的经典著作
  •   老外看中国,很客观
  •   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史资料必备,必读。
  •   很不錯,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覺,注意我們不曾注意的平產是,值得閱讀
  •   好书~值得好好去看~~!
  •   《西方的中国形象》丛书向我们展示了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这对于我们了解本国历史和国情十分有益。过去我们总是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左”的思维方式评价西方人士介绍和研究中国的著述,反复不这样就不爱国,就不马列,因此,当我们说这些西方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戴上了有色眼睛。当然,其中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因素和情感因素。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我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再读这些著作,我们的心情和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客观地说,这些西方人士他们虽然对东方文明存在许多偏见,但他们良好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以及较为宽广的世界眼光,使他们的观察与描述具有一定客观性,尤其是通过东西方比较、与邻国的比较,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和丰富。说实话,我们真的需要经常听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不能继续在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价中无限循环下去,像《中国乡村生活》有许多内容至今看来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只要我们不要把这类著与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论著相提并论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再读一读这类作品,确实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并且看到这六十年来中国发生的惊人变化,因此,读一读这些丛书,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   替别人买的,随手翻了一下,100年前的中国乡村百态立刻呈现在脑瓜里,我能感到的真实让作为中国人的我都不敢直视!
  •   不要说才一百年,几千年了,中国人,中国,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此书从外国人的角度描写近代中国乡村,还是很客观的,读了很感慨。
  •   这套书质量还不错,有时我们身在其中,对很多东西觉得自然而然,看看外国人怎么看我们,也挺有意思的。

    另外,中国的乡村生活这一百年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传统文化被所谓现代化掉了,旧的价值体系已丢失得差不多了,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   书名是 中国乡村 但作者实际是以山东的农村为描述对象 如果你对那里的生活很熟悉 读起这本书来会感到很亲切 很多你熟悉的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 但从作者这个他者的角度 立刻变得绕有趣味起来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久了 既对这里的生活有了感情 又始终有挥之不去的好奇与疑问
  •   外国人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人,值得思考。书本身也不错。
  •   当年的传教士大部分是怀着真诚的信仰的,为我们提供了看自己的另一个角度。
  •   外国人写中国的书有很多,这本是写的很中肯的一本。
  •   不错,同事推荐的书,看了几页,还比较吸引人。
  •   了解那段历史,值得一读
  •   中华书局的书没错,好书值得读。可物流一不给力,慢腾腾。
  •   写的狠细微,比较适合大学生看。
  •   我用来学习收藏
  •   角度很好。
  •   如果对中国农村生活比较了解的,就不用读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