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278 译者:陈午晴,唐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应当说,要观察一个房子里正在发生什么,一个上好的方法就是揭开其屋顶,不过,其前提是不能干扰房子里的人。如果我们想理解中国人,我们就必须揭开他们的屋顶,去了解房子里正在发生什么。当然,这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于上青天。不过,他可以模仿中国人,将一个湿手指放在纸窗户上,使得纸窗户留下一个小洞。通过这个小洞,至少能够观察到某些东西。虽然本书由一些既不同质又不太连贯而且相当不景致的章节组成,但是,这些章节都是关于中国人实际生活现象的研究,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即有赖于上述“窥洞”。
作者简介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华生活近五十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了美国国会通过。本书首版于1899年。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书籍目录
前言 01 中国乡村 02 乡村结构 03 乡村名称 04 乡村道路 05 乡村渡口 06 乡村水井 07 乡村商店 08 乡村戏剧 09 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10 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11 乡村庙宇和宗教团体 12 宗教仪式的协作 13 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14 协作的贷款团体 15 看护农作物的团体 16 乡村和城市的求雨 17 乡村狩猎 18 乡村婚礼和葬礼 19 乡村新年 20 乡村地痞21 乡村头面人物22 乡村男孩和成年男子23 乡村女孩和成年妇女24 乡村生活的单调和缺乏25 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26 家庭的不稳定性27 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些什么?
章节摘录
乡村结构 五百年前,明朝的奠基者朱洪武的侄子从中国南部的首府向北部的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击。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这个受到赞美的攻击者一路上几乎杀死了他所碰到的所有人,以至于从长江到北京一带都已经成了不能居住的荒漠。史称“阎王的北方扫荡”。出于修复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从山西南部和山东东部进行强制性的移民。历史资料表明,当时大量来自山西南部某城市的人被集合起来,然后又被分配到那些由于战争的破坏而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去。在中国北部平原的许多地区,居民们除了知道他们来自那个城市之外,并不知道更多的迁移背景。 中国人确乎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尽管他们对方位有一种本能的直觉,以至于能说出某种疼痛发生在胃的“东边”,可是,他们对自己城市的形状整齐与否却漠不关心。每个中国城镇似乎都是四四方方的,不过,并没有哪个城市是完完全全的四方形。相对而言,城墙总是出于风水的缘故被特意设计成某种曲线和不规则的样子。换句话说,这种曲线和不规则能带来好运,能避邪,这是风水在发生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城门一定不能相互正对着,如果正对着的话,中间也得有某种障碍物,以防魔鬼在城里顺利地进行扫荡。 在西方,人们已经习惯于说“布置”一个城市或城镇。然而,这种说法用在中国乡村上则是大大地不适宜,因为“布置”意味着相关部件安排上的设计。中国乡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晓得,也没有人去理会它的前因后果。在那遥远的、无法确定年代的、朦朦胧胧的过去,有几户人家从其他地方来到这儿安营扎寨,于是乎,他们就成了所谓的“本地居民”,这就是乡村。它有一条路,或许是几条路的一个网络,但是,若非偶然,一般不可能有两条路会刚好平行,也没有哪条路会正好笔直不弯曲。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人们已经发现路是增进乡村各部分之间以及乡村与外界之间相互沟通的必不可少的通道。然而,乡村的路不仅会突然地,莫名其妙地拐弯,而且在不同的地点宽窄经常变化。有时,在一个乡村四分之一英里远的距离内,竟然没有一条路使车辆从前街开到后街,没有人能够,也没有人会去修补它,即使大家都不愿意这个样子。在主街或其他一些街道上的右角,有狭窄的小道,一些住家的庭院就直接设置在这种小道上。甚至有的房屋建筑就直接挨着主街,除了一堵昂贵的死墙,也没有什么值得观赏。如果在公路上有什么门道的话,那是为了防止恶魔的入侵。因此,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同样有着高度拥挤的各种弊病,尽管它可能位于一个辽阔且相当不适于居住的平原上。无论土地是贵还是贱,乡村总是同样的拥挤,而且,村民们同样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予理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