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彭林 页数:254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凤凰卫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处所作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通过梳理中华礼乐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华礼儿文明的核心内容,参照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在结合作者自身数十年的礼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力图纠正当代人对传统礼仪的傲慢与偏见,论述了正确继承和创建中华礼仪规范对于唤醒民族文化自觉和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一部介绍中华礼乐文明的普及读物,适合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人员以及关心中华礼乐文明传承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彭林,清华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经学》主编等。著有《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等。
书籍目录
前言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 儒家的礼儿教化之道:文明的进步与礼乐的边缘化 如何祭祀黄帝:恢复古礼与另制新仪 为礼乐文化正名:“以礼杀人”与“以理杀人” 礼乐人生:君子风范与礼乐之道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 人文奥运与首善之区:理与礼的探究 呼唤礼仪与继承传统:文化之魂与人文传承 中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礼乐文化与和平屈起 工业文明与传统礼乐: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礼仪传承与当代教育 儒家的礼仪教育:以太子教育与朱熹的儿童教育为例 本体·功夫·境界:人文的知识与素养礼仪践行与古礼寻访 变华气质,涵养德性:知行合一与继承创新 中华礼仪:海外流播与国人疏远 善待传统节日:切莫“去中国化”礼乐文化答案问:传统与现实 礼学答问一:国民形象危机与传统礼仪新建 礼学答问二:行修言道,礼之质地 无怨无悔的礼道人生(《学生清华》记者高雅彩访稿)后记
章节摘录
孔子有一位高足叫做子游,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赞扬他的十位最杰出的弟子,人称孔门十哲,后世在孔庙里受到配享,其中文学一科是子思和子夏。孔子还有一位学生叫做有子,“子”是那个时候对人的尊称。有一天,子游和有子在街上闲步,看到一个小孩跟他父母走丢失了,这小孩就痛哭。这个时候有子就借题发挥了,他对子游说:你看你看,孩子一旦见不到父母了,他那种悲伤,又是跺脚,又是哭,又是喊,人性就应该像这样,不要约束他,让他去发泄。可是在丧礼里面,对于“踊”(就是跳脚)却是有限制的,每次只能跳三次,称为一踊;最多只能三踊。在你踊的时候,旁边会有人告诉你:要节哀。有子说到这里,就诘问子游:“为什么要叫人家节哀呢?父母死了,伤心的程度要比这孩子与父母一时走失严重得多,应该由着孝子去尽性情发泄悲痛嘛,这才是正道。”有子觉得自己讲得很有道理,他说准备要把丧礼里面关于踊的规定都给去掉。子游是大儒,识见要比有子高深得多,他听了微微一笑,说“此戎狄之道也”。“戎狄”,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那时文化不太发达,所以还不大懂得礼的要旨。子游接着说:“礼道不然。”“礼道”教育大家不能以死伤身。假如是父母刚死,你不能节哀顺变,悲伤过度,把你哀恸之情尽情地宣泄,结果呢,以死伤身,那边刚死了一个,丧事还没办完,这里又死了人了。这难道是死者愿意看到的吗?所以要节哀,这个“节”,就是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节制你的情感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方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靠宗教建立信仰。中国上古时代没有宗教,而土地之辽阔、民族之众多,远非西方社会所能想象,而数千年之中,文化绵延不绝,主要是依靠道德维系人心。礼乐文化的宗旨,并非培养熟悉揖让周旋的人,而是强调德行修养,是要造就内圣外王的君子。 民族文化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的,民族文化的失落意味着我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所以说,民族文化的失落,是由于民族失去了文化自信,这是民族走向迷失和消亡的信号。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改变是民族文化的根本蜕变,对于民族文化的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现在有一个心愿,想把古代的礼作一次整理,将其中今天还有用的部分搜集和分类,做成一种中小学生的礼仪规范,使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希望有一天,我们说话、写信,举手投足,都能彬彬有礼。 ——彭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