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阎崇年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错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通俗地说,万历帝误杀了塔克世,大明皇朝自己制造了焚烧朱家皇朝大厦的纵火者;崇祯帝错杀了袁崇焕,大明皇朝又自己杀死了保护朱家皇朝大厦的救火者。. 历史逻辑,值得深思:前因后果,因缘相报——袁崇焕是努尔哈赤的克星,皇太极又是袁崇焕的克星。本书主要是写袁崇焕的一生,写他如何打败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天聪汗皇..

内容概要

明朝在辽东的边事上,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从而使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焚毁朱明王朝大厦的纵火者;另一个是袁崇焕,使得明王朝再无人能抵御八旗铁蹄,再无人能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     清史名家阎崇年先生积40年之功力,偿20年之夙愿,厚积薄发,撰成此书。全面记述了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诗文著述、后世影响以及宝贵的精神遗产。重点是写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写他如何取得宁远和宁锦大战的胜利,从而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难以逾越的屏障,又写他敢于任事、不畏艰险的性格,最终功高遭忌,含冤屈死。     本书是阎崇年先生继《正说清朝十二帝》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其最大特点是材料翔实、表述生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又能引发思考。

作者简介

阎崇年,男,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主要著作: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和《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4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14部,主编《满学研究》(一至六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1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二百余篇。《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书籍目录

自序一、青年时代 1 读书科考 2 满洲兴起二、投笔从戎 3 邵武清官 4 察视边防三、营筑宁远 5 奏告首辅 6 营筑宁远四、宁远大捷 7 独卧孤城 8 宁远告捷五、宁锦大捷 9 吊丧修城 10 宁锦大捷六、因功遭嫉 11 胜败申说 12 遭谗去职七、督师蓟辽 13 赴辽饯别 14 平台奏对八、议和受冤 15 天启议和 16 崇祯议和九、斩毛文龙 17 毛帅跋扈 18 计斩毛帅十、保卫京师 19 北京危急 20 两战告捷十一、含冤磔死 21 反间毒计 22 惨遭杀害十二、诗文著述 23 重要诗文 24 不同流传十三、后人追念 25 丰功伟绩 26 千古凭吊十四、崇焕精神 27 爱国爱民 28 清廉为官袁崇焕年谱附文:论袁崇焕后记

章节摘录

满洲是女真的后裔。女真贵族曾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兴起蒙古草原,发展实力,骑兵强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骑兵攻占中都后,纵火焚烧宫殿:“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三百年后,女真后裔满洲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患。满洲族,简称为满族。满族先人女真,在明代分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建州女真明初主要生息繁衍在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地域。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设立建州卫,封女真胡里改(火儿阿)城万户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永乐十年(1412年),明朝增设建州左卫,封建州女真另一首领斡朵里城万户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分建州左卫,析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都督凡察掌建州右卫事。于是,形成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州三卫,经过转徙,先定居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浑江(佟家江)地域,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浑河支流苏克素浒河(苏子河)灶突山(烟筒山)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地域。赫图阿拉北临苏子河,四周环山,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宜于农耕、牧猎、种植、采集、捕鱼。赫图阿拉地近辽阳、抚顺,又为群山阻隔。这里东隔鸭绿江、图们江通朝鲜,西接辽河平原,受东西两面农耕文化影响,农业发展较快。又与蒙古、朝鲜、明朝贸易,购进铁器、耕牛、布帛、器皿,卖出人参、马匹、皮张、蘑菇、木耳,互通有无,扬长补短。所以,赫图阿拉成为满洲、后金的发祥基地。建州三卫相邻而居,部族兴盛,势力渐大,逐渐形成为两大部——建州部和长白山部。建州部又分为苏克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和哲陈部;长白山部则分为讷殷部、朱舍里部和鸭绿江部。当时建州各部的形势,如《满洲实录》所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P11-1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袁崇焕传》是阎崇年先生继《正说清朝十二帝》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本书全面记述了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诗文著述、后世影响以及宝贵的精神遗产。重点是写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在辽东抵御着八旗铁蹄,取得宁远和宁锦大战的胜利,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在主昏政暗、大厦将倾的局面之下,蓟辽督师袁崇焕明知艰险,而敢于任事、不避水畏,最终功高遭忌、含冤屈死的悲剧。    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语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语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明史·袁崇焕传》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袁崇焕传》

编辑推荐

《袁崇焕传》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深情记述了袁崇焕的一生,写他如何打败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天聪汗皇太极;又写崇祯帝中反间计、杀袁崇焕而使皇太极成为袁崇焕的克星,更写了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施展才华,建树功勋,惨遭冤杀,名垂千古。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明知艰险,而敢于任事、不避不畏、最终功高遭忌而含冤屈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袁崇焕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5条)

 
 

  •   明清史专家阎崇年的大作。《袁崇焕传》,主人公对于我来说,是在一本金庸的什么小说里知道他的名字,他那么以一介书生担当边境主帅,而能有勇有谋,把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后来的皇太极还有清初的摄政王多尔滚杀得大败,忠勇无敌,最后怎么被凌迟处死了呢?看了真像,真是天大的冤案!就这说明明朝不灭亡,天理难容。活该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
  •   阎崇年和袁崇焕,都有一个“崇”字,都是我比较敬佩的人,特别是袁督师以身为国,但下场太过悲惨,因而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   阎崇年先生被我尊称为我的导师,先生的著作我一直都在读,这本力作堪称为经典,就这本书而言,我个人的理解它不亚于一部历史,袁崇焕他是个人物,历史的人物很多,为什么袁崇焕这么的不一般,此书系列的介绍了种种原委,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   以前看过很多阎崇年老师的书。也早就想买这本书了。袁崇焕一代忠良却遭此噩运,在感慨世态炎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反思。
  •   听了阎崇年先生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了解了袁崇焕,这位民族英雄!
  •   非常好的一本袁崇焕传记,非常喜欢。阎崇年史学功底很深厚。
  •   取于任事、不避不畏袁崇焕
  •   先贤袁崇焕永生!崇焕精神永存!阎教授的著作俱为精品,强力推荐!
  •   读袁崇焕,让人唏嘘不已,联系崇祯皇帝,好无语!
  •   内容非常翔实,对于了解袁崇焕其人及明末万历至崇祯那段历史非常有益。
  •   袁崇焕死得太冤了.袁崇焕死得太冤了.袁崇焕死得太冤了.
  •   一个读书人能决定一个朝代的存亡史书评价实在太高但袁崇焕本人极高的军事天分是不容怀疑的如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他们都跨越了经验对人成功的一般性规律
  •   基本是历史的还原,书的考证严谨,史实清晰,是了解袁崇焕其人的不二读物,赞一个
  •   对于袁崇焕充满好奇,带着这种好奇观看这本书更有趣
  •   对袁崇焕一直很想深入了解,买了这本书,写作风格非常喜欢!
  •   真正的袁崇焕——民族英雄
  •   更喜欢袁的刚烈和正直,才能和激情。虽然死的惨烈,但是让后世如此追忆敬重,也值得了。世界上有太多难以平衡和中庸的东西,取舍之间,让多少仁人志士扼腕叹息!虽然如流星般陨落,但是坚持了自己的志向,为国家民族写下扬眉吐气的一页,对他而言当然比苟且活到终老更有意义。众说纷纭,百口莫辩,正如袁对崇祯说的,平辽事易,而调众口难,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只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在生存与发展间运筹,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与拼搏。
  •   清史大家阎崇年,呕心沥血制作。缜密的历史逻辑思维,美轮美奂的文字建筑。
  •   详实的史料,阎崇年老师的力作
  •   好书还要细细读!阎崇年老师的书更要多读几次!
  •   这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的书——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招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   材料翔实、表述生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在愉快的阅读中又能引发思考。
  •   研究细致,分析精彩,读史使人明智
  •   中国最冤最惨一代忠臣,了解那段历史,值得看。
  •   印刷较好,内容不错,唯一遗憾:此书折扣较高
  •   非常不错的一本了解清代历史的入门书
  •   这本书不错,印刷质量没有大家说的这么差,挺好的
  •   对于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绝对好书
  •   书到了,还没有开得及看。以后再追加
  •   此书我到现在还没有收到!!!!!!!!!!!!!!!!!!!!!!!
  •   这本书是帮人购买的,买书我的首选是当当,主要原因就是质量可靠,速度快!
  •   帮朋友买的,我没看。
  •   非常好的一本书,期待已久了。今天终于收到,很高兴。
  •   我很喜欢这本书。绝对的正版。
  •   这本书百看不厌!
  •   本来是给孩子定的,没想到老爸喜欢
  •   不错,挺好。满分
  •   挺好的,看了一下,以后还会支持。
  •   一本非常好的書!確實是 值得買!強烈推薦!
  •   书质量很好,图文都有,喜欢。
  •   内容十分精彩,是一本好书。
  •   刚拿到手,大略翻了翻,应该是不错,中华书局的书,应该精品。买来跟儿子同读的,字体略有点小。
  •   书很好,快递速度也很快,非常好。
  •   喜欢,符合史实
  •   还在看,可以吧,要慢慢看。
  •   名将传记 好看啊
  •   大致浏览了一下 不错
  •   书很好,投递服务非常好,
  •   字迹清晰,就是小了一点,儿子很喜欢。
  •   一如既往的支持当当,希望有更多的好书给大家。
  •   觉得此书写得不错呀,这么冷门的课题终于被开出一条路子来,这已经了不起啦,过去大家只知道有岳飞之类的,可知道袁崇焕的人有几人?
  •   我也不想说什么太多的请读者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相信其他的一些哗众取宠的评论对于袁崇焕的问题这本书还是可以的O(∩_∩)O~
  •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   实际上个人觉得还是听阎崇年老师的百家讲坛更容易投入感情。但本书的文笔还不错。叙事也很清楚,每章也都有相应的总结教训,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   阎崇年的写作风格很严谨,不属于轻松幽默类
  •   英雄,我非常喜欢的历史人物.写的终归中矩,
  •   历史上我最崇拜的将领 但是书的内容不是那么触动
  •   学习历史文史知识,难得!
  •   与作家出版社的《曾国藩》想对比,不在一个档次。
  •   书很好!要收藏!
  •   觉得简单了点
  •   不愧是大家之作,很不错
  •   中华书局的书真得很不错啊,只可惜错过头版头次了。
  •   对于力作这样的评价,要么是阎崇年力争撑到300页以上的作品。文字极度啰嗦,满篇都是排列句,冗长而不精辟。很多东西看着都好象是为了撑到300页而写的。什么王之臣之疏而不守,高第之弃而不守。。。。等等等。什么以炮卫城,以城护炮之类的,真是繁琐之极。看了众多有关袁崇焕的评论,还是金庸在《碧血剑》后附加对于袁崇焕描述来得精彩深刻。大师就是大师。
  •   写得一般。对袁崇焕对当时明朝边防的重要建设作用,写得还不够深。对杀毛文龙的原因与各方面评价和所造成的影响,太过简略。
  •   袁崇焕被磔杀,3357刀,其死时之惨无语言表。时百姓争先恐后买其肉啖,曰食大汉奸,其冤千古无二。每读至此,不觉潸然泪下。悲哉!袁公,冤哉!袁公。此书为讲史考证之书,缺少故事性趣味性,然对历史爱好者不妨一看。
  •   这本书有点专业,不像阎崇年其他的书一样通俗易懂。
  •   篇幅太短!不够详细!算不上什么力作,感觉阎老师好像是写《明亡清兴》时顺便摘出一点写了这么一篇
  •   个人不太建议买这本书,凭心而论我还是很喜欢听阎老先生的百家讲坛的,但他这本书确实写的不敢恭维。内容的真实性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就书本身来说,谈不上情节、介绍很多战例的时候重复的话语过多....
  •   前面写的不是很吸引人,看了1、2年了还在前面几章
  •   本来以为多好的可是现在一看也不是好好嘛有点亏了。。。。
  •   如果能改进印刷的版面,此书必定吸引众人。
  •   比较笼统,内容不够饱满
  •   从纸张看还是正版,其他不说了。
  •   传记类的书应该读读
  •   对阎先生的作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作为中华书局出品的书籍出现这么大的瑕疵,我是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如下:一、封面和封底折叠部分与书籍宽度不重合。二、封二阎先生的相片特不清楚,相当粗糙,我曾给当当网致电反映过,当当网提出可以退货的建议,但我因为一本书浪费我的时间,我赖的动
  •   装订很散,凸凹不平,很大程度减少了我看此书的兴趣
  •   在百家论坛讲得还可以,作文章不行,凑文字
  •   作者思维混乱,语言重复累赘,读到四分之一实在难以继续。
  •   逻辑非常差,内容重复,主次不分,重点不清,无法看下去。
  •   耐着性子看完这本书。真的挺乏味的。竟然可以画大篇幅描写某建筑高多少,宽多少,诸如此类,这些对于了解一个英雄人物实在没啥意思,浪费的纸墨。
  •   纸张、内容都还不错
  •   看了一部分,写得一般~~
  •   这本书是不错,阎崇年老师的书是可以
  •   与亚马逊自营的相比,明显陈旧。也许是这个原因才便宜吧。
  •   非常令人感叹、惋惜。阎老师的书非常有深度!极爱!
  •   比较喜欢看阎崇年的书,他的书属于都比较正统的写法。
  •   千古教训,好人不长命
  •   阎崇年老师的书 都是很棒的这本也是不错的绝对支持此书
  •   凡是袁崇焕去过的地方 阎崇年都去过
  •   不明白的群众请看看真相吧:1、袁崇焕在他出关以前,后金由于小冰河期造成的饥荒而没有粮食吃,窘迫得向朝鲜要粮食,恳求辽西的王之臣和辽东的毛文龙谈判求和都遭到拒绝,向前攻不破关宁防线,后面又有辽东毛文龙的牵制而不能绕道蒙古,非常困难。可袁大人出关后,不仅杀毛文龙毁东江镇,还私下与后金议和又借蒙古部落之手卖粮食给后金,让其安然绕道蒙古,使“关宁防线”彻底报废。... 阅读更多
  •   印刷质量不咋样,袁崇焕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我看来,他就是个卖主求荣的叛徒。
  •   阎老贼的书有啥看的,满清的走狗~~~~
  •   袁崇焕的多项作为可谓不作为,更有甚之即为卖国,虽然袁大人难以定性为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   阎老师 将一代名将 描绘的很清晰 很到位值得一看的好书
  •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磔刑处死于西市。总那时起明朝正式交出了对辽东局势的控制权,《明史》评价“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细究袁崇焕的死因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不让人理解的地方。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还对袁崇焕颇为倚重的崇祯皇帝在短短的的一年后就要逮捕这位辽东大将?为什么早已与皇帝定下五年复辽计划的袁督师却只有一年便失去皇上的信任?为什么在朝内朝外一片叫冤声中皇帝却坚持杀掉袁崇焕的决心?跟让人诧异的是袁崇焕在京师危急之时,千里赴援,英勇的击退清兵,可在清兵尚未撤走,危急尚未解除,却先杀主将,古往今来这怕是头一回了。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战功卓著,可他性格中专行武断的弱点却注定了他的命运。当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种性格也是一种果断。可是世事就是那么那把握,有时他给你机遇,有时却留给你悲剧。在初出关时,袁崇焕坚称守宁远,辽东经略王在晋不听,他便向首辅叶向高越级报告,这可以说已经犯了政治上的大忌。可是很幸运,皇上派的大臣孙承宗采纳了袁的意见,王在晋撤职,袁崇焕登上辽东战事的重要位置。他的果敢为他日后的成功铺下伏笔。不久之后,袁崇焕检查兵士,私自杀了一名监军,弄得孙承宗大怒。袁崇焕“顿首谢罪”方才免罪。他的武断又给他的政治生涯留下了淡淡的墨印。随着这墨印的逐渐荡开,他的生命最终走进无尽的黑暗。
      袁崇焕被杀可以说不是偶然,他悲惨结局的便是他的性格使然。而他性格缺陷的大爆发便发生在一个著名的事件上,那就是———计斩毛文龙。这一事件便是导致他惨遭磔刑的直接原因。
      首先,谈谈为什么说崇祯杀袁崇焕不是偶然。历史上传说,皇太极抓了两个小太监,照着“蒋干盗书”那一出,用反间计把袁崇焕给害了。我以为,这件事是有的,《明史》,《石匮书后集》等都有记载。可是说因为这个袁崇焕被杀,不可信。袁崇焕是崇祯二年十二月下的狱,可是是崇祯三年八月处决的。期间历时八个月,当年曹操被周瑜用计杀死蔡瑁、张允,杀了之后立刻醒悟中计,崇祯帝再不济也不会在八个月内没有识破吧。袁被捕期间,上书为他请命的奏折如雪片一般,引用一段崇祯对钱家修奏折的批注“奉旨批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姚宗文、原抱奇已先有旨了。”可见崇祯对杀袁崇焕一事已是深思熟虑了。皇上即起杀心,袁崇焕纵有盖世之功,也是难逃厄运。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袁崇焕的悲剧?不久前有一部京剧电影《袁崇焕》里面有一个桥段让我记忆犹新。画着丑脸的温体仁对着崇祯皇帝进谗:“想那祖大寿、何可纲,为袁崇焕一人,背朝犯上,反出关去,又被袁崇焕一纸书简,调回了大军。难怪现在人都说三军之中,只知袁督师,不认圣天子。”崇祯大怒,近乎颤抖的说:“哼,好一个,只知袁督师,不认圣天子。”
      我想用这句话来反映崇祯的心态再好不过了。他的心中包含着对袁崇焕多大的怨恨啊。怨恨来自于什么?一个是刚刚登基寸土未收的稚嫩皇上,一个是身历四朝战功卓著的威风大臣。从登基的第一天起,崇祯的脆弱的自尊便在作祟。不说朝内的大臣,就连皇太极都是“只知袁督师,不认圣天子”。在袁崇焕面前,崇祯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在他的心中对袁崇焕有尊重、有依赖,但在他心中的更深处是一种卑微的怨恨,他皇帝的权威与自信决不容许被袁崇焕伟大的功绩所触动,于是在他的皇威一步步树立的过程中,他对袁崇焕的怨恨与日俱阵。我们仿佛看到了,万历皇帝抄家张居正、顺治对多尔衮挫骨扬灰、康熙擒杀鳌拜的历史剧就要上演。
      在崇祯第一次和他对话的过程中,他得到皇上“便宜行事”的许可。袁崇焕这一次错读了皇帝的心。袁崇焕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擅主辽事了,可是他没有看到崇祯内心渴望的尊重。崇祯是个有雄心的皇上,他需要的是一种对朝廷全面的控制。袁崇焕没有给他。
      最初在努尔哈赤死时,袁崇焕便派人去悼念,实际是探听满洲的虚实。这之后便有了他和皇太极的书信来往,议和之事由此开始。这本来是袁崇焕与清人周旋的一种手段,可却成了他日后受谗的凭证,明史记载“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 。到了崇祯之时,袁崇焕在得到皇上的“特批”后,更加的有恃无恐了。他没有意识到,和皇太极对话的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皇上,他纵有再大的功劳也终究是为人臣子。皇上的自尊在他与皇太极的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被无数次的中伤了。
      终于一件让崇祯无法忍受的事发生了。他在完全没有奏报朝廷的情况下,私自斩杀了毛文龙。《明史》的记载是这样的“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石匮书后集》写到“疏闻,京师震骇。”可见从皇帝到大臣,对袁擅杀毛文龙之都是大出意料。不错,袁崇焕是有尚方宝剑,杀一将本不足怪。可是你怎能把剑砍到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头上。崇祯一直对毛文龙一直很是尊敬,朝内朝外都称毛文龙为“毛帅”。袁崇焕这一剑不止砍到了毛文龙的项上,更砍倒了崇祯心中权杖。这一剑让皇帝在大臣面前下不的台,这一剑让皇帝脆弱的自尊心再受打击,这一剑让皇上下定决心——必诛袁崇焕。
      看看崇祯对这一事件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刚刚奏报斩毛文龙之事时,崇祯“优旨褒答”,可是在袁下狱后,崇祯却以“专戮大帅”拟为他的罪名。堂堂大明天子出尔反尔,难道罗列袁崇焕的罪名是什么难事,一定要把皇帝陷于不信的境地?由此见得,杀毛文龙在崇祯的心中留下了巨大阴影。当初崇祯是忍着多么大的谦卑与耻辱才从牙缝中挤出一句“袁崇焕,你干的好啊。”、
      崇祯帝怨恨当然直接影响了袁崇焕的命运,杀毛文龙也给了内朝大臣借题发挥的机会。最有代表的是温体仁,他是毛文龙的同乡,在毛死后他无时无刻不在皇上身边诋毁着袁崇焕。袁崇焕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在他的诗作有这么一句“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袁崇焕怕的便是久在边境,不及圣听,被谗所伤。可是他为什么又要诛杀毛帅,留人口舌呢?
      袁崇焕一时意气把自己置于与皇帝完全对立的一面,也把自己送上了命运的末路。假如他没有擅主生杀,假如他没有忤逆圣意,崇祯会诛杀一个为自己保卫辽东,又为自己千里护驾的大督师吗?
      在大地萧瑟的图景下中,袁崇焕的背影渐渐淡去。正如同这季节一样,他生命的华彩经过夏日的绚丽后渐渐黯淡。曾今的辉煌到如今只容得人们在黄昏后的夕阳中去缅怀。当落日的余晖再次照耀在这片东方的圣土时,它传奇的故事将要告一段落,或许又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在西市的刑场边明朝的老人喃喃自语“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歌声伴着瑟瑟的秋风逐渐远去,只传来一两声乡间的犬吠。
      
  •     为什么像一个没有积累而又浮躁的人写的呢,第一次看阎老师的书,不想因为对百家讲坛的看法而降低对阎老师的评价,也许我不太了解他吧。
  •      三百多年的风来尘往,湮没了皇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而你的名字,却垂于丹青,在历史的天空中,像暗夜里耀眼的明星,光耀神州,辉洒寰宇。让后世的人,都记得那七个铿锵的汉字——蓟辽都师袁崇焕——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在梦里,我曾无数次想象你的英姿。宁远城头,你身着盔甲,手握利剑,紧蹙的眉头在努尔哈赤无奈后撤的那一刻舒展开来,女真铁骑践踏中原的脚步由此延迟了十八年,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神话从此成为历史。在关外的那片大地上,你那常常弄墨的手习惯了舞剑,而齐整剽悍的八旗勇士在你面前往往溃不成军。
      
        然而如果正逢盛世,让你选择做武士或者文人的时候,我想你会毫不犹豫的握住狼毫,而不是嗜血的利剑。从六岁开始读书,到三十六岁中进士,三十年的孔孟教诲,让忠义浸入你的骨髓,又滋养出你的大智大勇。如果你只是在南方,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做官在南方,也就罢了;可你偏偏要单骑巡边,在塞外抬起望眼,还要在朝堂之上尽忠言。或许,在那一刻,已注定了你不会平凡,也注定了你将直面悲剧。
      
        公元一六三零年八月的一天,那天是晴是雨,已无人说得明了。如果晴,那天傍晚的夕阳,是否比寻常要红?如果有雨,那场雨是淅淅沥沥还是滂滂沱沱?这一切都湮没不再可知,只是会有疑问,当你的鲜血洒在北京城西市的大地上,天边,可有殷红色的晚霞?或者,是很快被雨水洗的一干二净?历朝末世的冤案,很少能得到平反,可你不曾想到,一百五十年之后,曾经的敌人会给你建起祠堂。那,可是对你的一种嘲弄?你为之尽忠的人赐你一死,你拼死抵抗的人却给你荣光。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习惯在你的名字前加上“蓟辽都师”的字样,似乎只有这七个字连在一起才是你,才是完整的你。可是以你的聪慧,不会不知道几任蓟辽都师的下场,都在诉说着一种不变的宿命。曾经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巡抚关外的王化贞,作为天启帝最信赖的将领,最终都不免洒血京师,甚至死后头颅还要传遍九边重镇,难道那时候,你忙于布阵,忙于厮杀,而忽略了命运的先兆?抑或,你错误的以为,战场上的捷报,是可以消灾免祸的符纸?
      
        我早知道,时代的悲剧不允许某一个人扭转乾坤,历史的车轮也不因某一个人刹那转向。但你那样的自信,想用自己柔弱的书生之肩,担起拯救一个王朝的重任。是否,是孟子高呼的养浩然之气害了你?还是,你与生俱来的忠勇,逼得你别无选择也无法回头?
      
        在梦里,我见到你率领九千轻骑急援北京,皇太极围魏救赵的伎俩竟逼得你乱了方寸。可是京城之下鏖战之后的胜利,没有换回奖赏和抚恤,甚至连不露于外的信任都没有——崇祯只相信阉党不相信朝臣,只因为从敌营回来的宦官一阵嘀咕,你的命运已发生逆转。
      
        寒冬的大地,是一面大鼓,给予你进取的勇气,却做不了坚实的后盾。刚刚保卫了京城的军卒,还饿着肚子;在凶悍的敌人面前不曾颤抖的关宁兵士,却因少衣缺食而在严寒中战栗。你请求进城休整,被拒绝;你请求补给军需,没有回应。可是,你清楚,如果你一走了之,昏庸的皇帝和无能的宦臣都将在囚车里悔恨,危在旦夕摇摇欲坠的北京城会顷刻碎为齑粉。这时候,你也明白了自己已不复是被信任的大明长城,当召你进城的诏令到达中军,你已明白结局,终于看清命运的安排没有例外。那一刻,你想起过谁?是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留清白于人间的于谦?你进城时没有谁敢给你开门,皇帝有令,让你坐着吊篮入城面圣。堂堂的都师进京竟然要缒城而入,坐在吊篮中的你,是否,心潮澎湃,涕泪纵横,为一个王朝,留下最后的眼泪?
      
        一年之前的平台奏对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崇祯帝意气风发,正做着中兴之梦,予你重担,给你信任,君臣之间,谈笑间辽东已复,女真已平。一年之后,还是在平台——崇祯帝可曾经过精心的挑选?未老先衰的崇祯,已然疲惫,你的豪言壮语,再也激不起他半点雄心。他只想看看,你那藏在血肉之内的心脏,是否真的忠于大明。但他没有立即用刀剖开你的胸膛,他在犹豫,是想到了一年前的君臣之谊,还是因为女真人未退,还有你表白的机会?
      
        锦衣卫大狱里可曾有人安然走出?那里的囚室能见到夕阳吗?九个月牢狱之中的希望与绝望,是否,已让你心力交瘁?或许,你想起了在广西的老家,想起了当年读书的那间小屋;或许,你想起了在福建昭武任县令的日子,秉公办案,为人平反冤狱。可是岁月已无法回头,你多想,再回到那间小屋,看看圣贤在书上如何解释尽忠遭疑的现象;你多想,崇祯帝能像当年在福建为民伸冤秉公执法的你,给你一个申诉的机会。可是一切都被现实拉回,你必须面对命运的残忍,是碟刑,那个晦涩的“碟”字,与千刀万剐同义。你的心彻底凉透,只是恨,自己的忠肝义胆将不能完整。愚昧的民众在舆论的误导下涌上了刑场,你成了通敌欺君的罪魁。屠刀给予你的痛楚,你已默然,已麻木,因为,你的心已死。
      
        八年前你初次出塞的时候,在关外,朔风中,仗剑而立的你,曾赋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抱负与雄心: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边中送别》
      
        很少有人提及这首诗,而我每一次读,总会想起岳飞的《满江红》,它们有着同样的味道。英雄与英雄的距离,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为神州的脊梁,原本紧紧相连。悲剧是注定的结局,下狱的诏令是英雄聚会的请帖,刑场是盛宴举行的大厅。鲜血祭洒的热土,才会孕育后世英雄的种子。当不该领受屠刀的躯体倒下,一座圣殿在历史的深处等他,一个原本普通的姓名,从此与天地同在。
      
  •     阎会长的课其实还是有听头的,至少不像于教授那样信口开河。毛病在于罗嗦,一个小问题要翻来复去总结半天,且过于正经,就事论事的多,不够热辣惹火,勾引不了听众。前晚倒看到他难得煽情了一把,讲袁崇焕之死。说是在历史长河中还能被记住的人寥若晨星,而袁则是其中的一个。然后总结道,讲这些,是为了要大家向他学习,记住他的精神,做一个如此这般的人。
        
        话不错,袁崇焕此人也确实难得。那晚的节目是最近百家讲坛中极少数能让我从头看到尾的。不过看下来的效果则远远不是阎本人期望的那样。那一讲里,阎崇年说了不下十个“磔死”,直接后果就是,一见袁崇焕这个名字,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一堆模糊碎肉。明白地说,我怕痛,也怕死,尤怕极痛的死。与其替崇祯这专爱剁肉酱做人肉丸子的糊涂蛋卖命,不如在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打诨扯淡去也。
        
        有识之士想必会对我这种胆小行径嗤之以鼻。——但是且慢,在这一点上,儒家的态度更为奇怪。《中庸》的文字是: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明哲保身的说法,便是从此处来,须怪不得我。然而这和孔子之道又似乎背离,孔子曾说: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非但不提“默”字,连容否都不论了。两相对比,正可鲜明地看出儒者心中矛盾之处。
        
        其默足以容的是智者,也是滑头者;至死不变的是愚者,也是强者、大勇者。智慧到了最后沦为勇气的反面,适足以悲哀,却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孔子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于是满腔狗血地讴歌强哉矫;他的弟子们却是生活在现实官场中的人,只好昧着良心篡改先生的意思。以袁崇焕之智之能,尚且要磔死,倘若都要谨遵夫子命,孔门其无谯类乎?儒术成就了帝王,然而儒学思想到了最后,却难免要成为帝王术的牺牲品。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千古皆然。
        
        袁崇焕被下令处死,京师百姓听圣旨说他引清兵攻京城,恨之入骨,未等行刑便手撕口咬,活生生将他分尸。这情节碧血剑中有,阎则没有提到,真实性有待查考。小k说南人个性,务实灵活,不喜政治,却于善恶大节天真得黑白分明,与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所说不谋而合,袁的个性应当是可信的。阎教授分析崇焕死因时提到九点,最后一点是与崇祯的性格冲突,依我看来这个才是真正的第一条,重中之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句话足矣。痴心人、泼胆汉,人不能容,君不能容,世不能容。举世皆欲杀的,又岂止一个袁崇焕?
        
        大好头颅枉抛却,洒到最后却都成了狗血。读中国历史,往往不易让人生出崇敬高尚之念,却常觉荒谬无奈。袁是如此,昨日在阿蒙坛子上见说秋瑾,亦如此。秋风秋雨愁煞人——当年读这一句时心中不解,似乎和印象中所谓烈士形象不够吻合。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难道不该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样激昂的言辞么?如今再看,却突然想通了。为真心信任的战友出卖,被想要拯救的民众围观,那女子在生命最后一刻,心中感受到的,或许正是温柔刻骨的悲伤、从容至极的绝望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些也还算好的。另一些是连墓志铭也不肯给,只好空白着,无字,或索性就是含糊其辞的涂鸦。——连坟头也早平得没了痕迹,那尖圆的坟顶,又何尝有过一圈红白的花。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重读这一段,唯一的感想便是:鲁迅真毒。一点希望也不肯留给人,真毒。跟他一比,阎崇年简直厚道到了一定地步。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或许说真话的那个反而是真正厚道的。袁也好、秋也好,说不得都是疯子。
        
        ——而写这篇荒唐零碎到最后,竟然不能自已、不能自抑的那一个,是傻子。
      
  •     原来读金庸的小说,看他写的袁崇焕评传,一直认为袁是个英雄。但现在我觉得袁死得一点也不冤。姑且不论其他,一个边防军的总司令,掌握着相当于国家七成收入的军费,结果让敌军打到自己国家首都,判个死罪一点也不冤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