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李正学 页数:3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红楼人物百家言”是一套有关人物人物评论的资料汇编,共6种7册,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四位主要人物单独成册,其他人物列入“红楼男性”、“红楼女性”(分上下两册)。丛书将历代关于红楼人物的评论资料汇于一册,并将资料分类汇编,撰写类序,有助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相关资料,从总体上对红楼人物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书后附有研究论著目录和评论家索引。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自有《红楼梦》以来,他就是读者和专家关注、研究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初至今,海内外有关贾宝玉的单篇研究性文章达700余篇;而笔者所见专著也有范扬《阳刚的隳沉——从贾宝玉的男女观谈中国男子气质的消长轨迹》、舒宪波《扑朔迷离的贾宝玉》、庞艳辉《阅读贾宝玉》等数种。对于一个文学人物的研究而言,这无论在“红学”还是在古典小说中,大概都属于研究成果较多的了。 本书即是对这些成果的历时性纵览。
作者简介
李正学,1971年生,山东莱芜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红学论文有《鸳鸯拒婚的人类学意义》、《“一从二令三人木”——周策纵先生妙解质疑》等,另有其他学术论文及诗歌、散文等多篇发表。
书籍目录
前言命名取义年龄原型自传说影射形象系统真假宝玉容止言语诗才意淫爱情观宝黛情其他感情经历双性特征人生观中乡魁却尘缘结局性格叛逆说 思想形象价值比较研究论著目录评论家索引编后说明
章节摘录
决非“欲”之代表([加]叶嘉莹) 首先,《红楼梦》中的“宝玉”决非“欲”之代表,静安先生指“玉” 为“欲”,不仅犯了中国旧文学批评传统之比附猜测勉强立说的通病,而且 这种比附也证明了他对于《红楼梦》中宝玉之解脱,与叔本华哲学中绝灭意 志之欲的根本歧异之处,未曾有清楚的辨别。……《红楼梦》一书中虽表现 有佛家出世之想,然而其实却并不同于叔本华之意志哲学。如果“宝玉”在 《红楼梦》中果有象喻之意,则其所象喻的毋宁是本可成佛的灵明的本性, 而决非意志之欲。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一节, 作者便曾藉着癞头和尚的口中说过:“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 迷,故此不灵了。”而且在书中开端作者也曾敘述这块宝玉原是经女娲氏锻 炼之后遗在青埂峰下一块未用的灵石,虽曾降世历劫,最后仍复回到青埂峰 下。从这些记叙来看,则此“玉”之不同于叔本华的意志之“欲”,岂不显 然可见。 《从王国维之得失谈到之文学成就及贾宝 玉之感情新态》, 《海外红学论集》(1982年)第142一143页 “宝玉”二字的出处(陈昭) 第六十二回,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 。诗书记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儿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 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 按:唐代岑参《送张子尉南海》:“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楼台重 蜃气,邑里杂鲛人。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据《唐诗别裁集》)然而,湘云说“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见于诗书, 欠审。《左传》:定公八年,“盗窃宝玉大弓”。又,《韩非子·和氏》: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难道湘云真 的忘了吗? 《红楼梦小考》(1985年)第200页 “天赋之性”(赵聪) 作者“荒唐言”中的顽石就是贾宝玉。它已经给女娲炼就了去补天的, 却偏偏因为多炼了一块,不幸它给遗弃了。作者虽然自怨“无材”,实则却 不是无材而是不幸。这就象征了宝玉降生后的悲剧。他那块口中衔来的通灵 宝玉,王国维说即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生活之欲”,依笔者拙见,倒不如 说成“天赋之性”更适合。他因为有这块玉,才被人目为“奇”,也就是因 为他带着天赋的个性,才被人指为“暴虐浮躁,顽劣憨痴”。人的天性不为 现实社会所容,要使见容于人,必须大加修整,而对天性的修整却又无异在 委屈自我,自会构成最大的苦痛。所以宝玉常常发脾气要摔掉那块玉,豁着 委屈本性而求见容于人,却又办不到。即如高鹗所写失玉之后的宝玉,还不 是马上病魔缠身,就是病愈之后仍然如疯似傻。索性不再委曲本性了罢,索 性就不见容于人了罢,所以第三回作者用那首[西江月]批宝玉道……自骂亦 正是自赞!世人对他不满,他也不满世人,像他家庭内那些荒淫无耻、自相 残害的事实,社会上那些暗无天日的罪恶行为,他怎么看着能满意,这就正 如陶渊明所说的“少无适俗韵”和“违己交病”了。在应该可以由自己来决 定的事情上,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真真正正地做一个人,必须受别人无理 规定的限制灭缚:不能自由自在地过一种发展个性的合理生活,终日像金丝 雀一样给关在大观园这个笼子里,一举一动都有人保护侍奉;这个样子的贾 宝玉,纵然物质生活丰富,精神上能舒展痛快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