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兵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雷海宗  页数:198  字数:10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从侧面发力,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其间牵出中国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6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是中外驰名的历史学家,一生在高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自成体系、兼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雷海宗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生涯,总起来说,可以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大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可各以1937

书籍目录

绪者的话导言中国的兵  春秋  战国  秦代  楚汉之际  西汉初期   汉武帝  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东汉  后言——汉末至最近无兵的文化  政治制度之凝结  中央与地方  文官与武官  士大夫与流氓  朝代交替  人口与治乱  中国与外族君子与伪君子  ——一个史的观察附录  中外的春秋时代  古代的战争规则和侠义精神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我的回忆

章节摘录

  中外的春秋时代  雷海宗  一  春秋时代,在任何高等文化的发展上,都可说是最美满的阶段。它的背景是封建,它的前途是战国。它仍保有封建时代的侠义与礼数,但已磨掉封建的混乱与不安;它已具有战国时代的齐整与秩序,但尚未染有战国的紧张与残酷。人世间并没有完全合乎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但在人力可能达到的境界中,春秋时代可说是与此种理想最为相近的。  春秋背景的封建时代,是文化发展上的第一个大阶段。由制度方面言,封建时代有三种特征。第一,政治的主权是分化的。在整个的文化区域之上,有一个最高的政治元首,称王(如中国的殷周),或称皇帝(如欧西的所谓中古时代)。但这个元首并不能统治天下的土地与人民,虽然大家在理论上或者承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所直辖的,只有天下土地一小部分的王畿,并且在王畿之内,也有许多卿大夫的采邑维持半独立的状态。至于天下大部的土地,都分封给许多诸侯,诸侯实际各自为政,只在理论上附属于帝王。但诸侯在封疆之内也没有支配一切的权力,他只自留国土的一小部份,大部土地要封与许多卿大夫,分别治理。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之上,也非绝对的主人,采邑的大部又要分散于一批家臣的手中。家臣又可有再小的家臣。以此类推,在理论上,封建贵族的等级可以多至无限,政治的主权也可一层一层的分化,以至无穷。实际的人生虽然不似数学的理论,但封建政治之与“近代国家”正正相反,是非常显明的事实。  封建时代的第二个特征,是社会阶级的法定地位。人类自有史以来,最少自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以来,阶级的分别是一个永恒的事实。但大半的时期,这种阶级的分别只是实际的,而不是法律所承认并且清清楚楚规定的。只有在封建时代,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等级、业务、权利、责任,是由公认的法则所分派的。  封建时代的第三个特征是经济的,就是所有的土地都是采邑,而非私产。自由买卖,最少在理论上不可能,实际上也是不多见的。所有的土地都是一层一层的向下分封,分封的土地就是采邑。土地最后的用处,当然是粮食的生产。生产粮食是庶民农夫的责任,各级的贵族,由帝王以及极其微贱的小士族,都把他们直接支配的一部土地,分给农夫耕种。由这种农业经济的立场看,土地称为井田(中国)或佃庄(欧西)。此中也有“封”的意味,绝无自由买卖的办法,井田可说是一种授给农夫的“采”,不过在当时“封”或“采”一类的名词只应用于贵族间的关系上,对平民不肯援用此种高尚的文字而已。  总括一句:封建时代没有统一的国家,没有自由流动的社会,没有自然流通的经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都以贵族为中心。贵族渐渐由原始的状态建起一种豪侠的精神与义气的理想,一般的纠纠武夫渐渐为斯文礼仪的制度所克服,成了文武兼备的君子。但在这种发育滋长的过程中,政治社会的各方面是不免混乱的,小规模的战事甚为普遍,一般人的生活时常处在不安的状态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  回忆清华和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的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当时我对国史知识不足,但已能体会出雷师深的背后有血有泪,因为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何以堂堂华夏世界竟会屡度部分地或全部地被蛮族所征服,近代更受西方及日本欺凌。  ——何炳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雷海宗先生却于内忧外患频仍之际写出了用于普及知识的小册子,他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启蒙民众、以古鉴今。这本书的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深厚,在品读过程中时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的挚受,对国家前途的忧患之情,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共同节操“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本书的又一特点是通俗易懂,在行文过程中,有论有史、有理有据、有文有白,务求让人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兵的演变和政治文化的特点,而不故作高深。这一点同样值得许多学者效仿,有些人喜欢用希奇古怪的概念显示自己的学问,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越是真理越是平实。最后,我呼唤多一些如雷海宗般的大家,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写给普罗大众看的著作,这才能发挥学术的真正的效用。
  •   雷海宗先生写《中国的兵》绕开兵制等常见的角度,独辟蹊径,从“兵”的来源及“兵”的精神世界入手,深入的剖析了中国由“兵”的层面产生积贫积弱现象的原因。雷海宗先生独观大略,下笔虽然简单,但背后却有深厚的史学功底支撑。一代名师,一代名著。
  •   这本书的一个中心思想不是中国无兵,而是武力大一统重创了中国的社会自我组织能力。书分两部分,<<中国的兵>>与<<无兵的文化>>,前一部分写到汉的兵制就突然停住,对后来各朝的兵制都一笔代过,下一部分开头作者就说有许多人催他把后来各朝写了,可他写的下一部分却是写中国的文化.于是读者不得不回头读前一部分,并且问自己,作者所说的"兵文化",从春秋战国的慷慨到秦汉的逐渐衰落,以至到后来历朝的缓慢发展,宿命循环,中国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根源是什么?作者对这个中心思想也只是一笔带过,作者是个容易动感情的人,他却以西方右派式的冰冷的面孔掩饰自己强烈的感情。.
  •   好书!雷海宗,清华大学著名历史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父亲杨武之芝在加哥大学的同学和挚友。受杨父之托雷海宗教授曾经为当时还在读初中的杨振宁安排暑假学习国学计划,并推荐其高徒丁则良辅导杨振宁学习《孟子》等经典篇章,成就了一代物理大师的浩然正气和中国人的精神。
  •   深入浅出,书中蕴含着作者的哲思,从兵制以及武德等视角看中国历史走向,在这点上史学界无出其右!
  •   学历史涨姿势,雷海宗大师的书必读!
  •   真正的史学大师,能把中华几千年来的兵的历史说的深入浅出,考据清晰。读来感觉我们只有在春秋战国和盛唐才能说的上兵强马壮,何也?--只有统治阶级或者上层贵族阶级强悍尚武,才能带动整个民族迸发出雄性的力量,经过知识和精神武装的军队才是真正雄狮铁骑,才能横扫四方,让胡虏在强汉的号角下战栗,否则就是一帮将锄头换成武器的匹夫。
  •   无兵确实是中国千年的弊病
  •   这本书视角独特,观点亦独特。值得读,值得思考!这本书无声无息地再版,无声无息地躺着,是很遗憾的现象,说明中国确实没有"兵".
  •   没有男子汉的兵,有没有真正的中国富强!
  •   实在很难想象这么小的一本书可以把一种民族的精神讲清楚。单从作者写书时其历史的跨度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深厚。我并不认为这种书会过时,书中讲的尚武的精神是一只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从这方面讲这本书使用云不会过时的。原来我以为这本书是说军队的,看完后才知道是讲一个民族该有一种尚武的精神,这是没有人提过的。不过你是喜欢军事还是喜欢人文历史都可以买这本书来看。相当值得一看和收藏的书。
  •   观看中国历史的又一面镜子
  •   探视与揭开一个真正中国社会发展的良作
  •   大家就是能够学贯古今,能将复杂纷繁的道理、事件深入浅出地信笔拈来,还不失严肃和思想的人。读了就体会到了。
  •   雷先生的书确实不错。这本书从精神层面对军队制度进行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实际上,除了灭亡前的恐惧激发起的爱国主义,中国人似乎没有多少整体的信仰了。而且,就是这样的主义,也往往被利用,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不知道可以怎么普及权利义务的意识。
  •   此书很不错,作者的文字我很喜欢,易懂,没有太多专业术语,这样的历史学家才是“大家”,因为大家往往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论述最复杂的问题。作者的思想更是匠心独运,让我为之一阵,对军事漠不关心的我,现今对军事更是趋于了解的向往,希望我们国家的军事蒸蒸日上,最好能够给我们国家周边的那些不怀好意的家伙迎头痛击。
  •   算是普及的读本,先生的成名作,值得一看。
  •   老师要求看的,但写的真不错,让我知道了很多中国古代的东西~
  •   中国人要看中国书
  •   雷先生的经典之作。简单扼要,见解非凡。
  •   值得深深品味的一本好书!
  •   果真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通俗易懂,还是彩色的印刷,字体纸张皆好,价格也不贵,感觉物有所值,赞一下!
  •   wodisanbiankanzheshule.
  •   物流好慢,原来在当当买东西很快,现在提醒需要6天
  •   史学大师写的一本小书
  •   不尚武的民族往往很可悲
  •   尚武精神与无兵文化的对立,最终导致武德的丧失。
  •   轻描淡写间,谈到了深刻的问题,引发了人的思考,非大家难为,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兵的战斗力问题。
  •   伯伦先生学贯中西,海内外皆闻大名,先生常年在校教书,在清华,联大 教书时间很久,门生弟子众多,堪称一代大师。
  •   大概看了以哈,没收入研究,感觉不怎么样
  •   精而少
  •   提供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方法,挺独特! 毕竟史学大家,通俗易懂,谁都能看!
  •   感觉不如《二千年间》。可能事过境迁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