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李焘 页数:12566
Tag标签:无
前言
宋马隘公欲作资治通监,先使刘分等为长编。其后李文简为续辰编,实继愠公通鉴而作。曰缜长编夕不日续通鉴,谦也。然文简此书,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后之读史者;病宋史之芜杂,憾辽史之疏漏,然则欲考北宋遗事,舍此书曷以哉,其书久无全本,乾隆闲从永乐庆典辑补之,戍五百二十卷夕四库著录焉。然阁本既不易观,世所传者惟张氏陵旧庐本。盖印以阁本为据,而用活字排印者。曩官京师时”曾一见之,鱼鲁之讹,触处皆是,欲觅善本校雠,迄不可得。窃叹温公通鉴,自南宋已盛行,至今学者推为史家绝作,言编年之史,必首举此书。而李氏续长编则若存若亡,虽博雅之士,有不获见者,何显晦之悬殊若此,窃有志重刊此书,而力未逮也。及出守杭州,西湖文所庋亦残阙,至己卯岁,由陕西移抚晰中,乃从丁君松生假得爱日庐本,而以阁中残本校之,付书局刊刻。妙选局中高才生,使预校雠之役。
内容概要
本书是记载北宋历史的编年体史籍,保留了大量原始史料,价值极高。该书现存抄本刻本谬误甚多,现经校勘,标点,分段等系统整理,形成了这部崭新的较为完善的版本,为宋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960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1127年),记北宋九朝168年史事。李焘遍取正史、实录、政书,“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体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本于“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有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据载,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加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1063卷。南宋学者叶适说:“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四库总目提要》说:“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原本已亡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但缺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部份,宋徽宗、宋钦宗两朝全缺。今存五百二十卷。
作者简介
字仁辅,号巽岩。属羊,四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的丹稜县)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其父以进士做地方官吏,对宋代历史颇有研究,家中藏书很多。李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朝濡夕染,子承父教,使他成为一代史学大家。李焘幼年亲身经历过金人南下灭亡北宋的事件,对亡国之痛有切身体会。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第十三册第十四册第十五册第十六册第十七册第十八册第十九册第二十册
章节摘录
隆兴元年,知荣州李焘奏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孜诸宝、正史,纷错难信。如陆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佑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阮佑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敢先具建隆迄开宝十有七年为十有七卷上进。马端临文献通考。 乾道四年,礼部郎官李焘上言臣准朝旨,取臣所著续资治通鉴,自建隆迄元符,令有司缮写投进。今先次写到陆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投进。治平以后,文字增多,容臣再加整齐,节次投进。臣窃闻司马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千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今唐纪取祖禹之六百卷,删为八十卷是也。臣今所纂集,义例悉同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雇臣此书诅可便谓资治通鉴,姑谓续资通鉴长编可也。旁采异闻,补福绿、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益以昭明祖宗之丰功盛德。区区小忠或可绿。所有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随表上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