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纪年表

出版时间:2004-0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万国鼎  页数:164  
Tag标签:无  

前言

准确简明的历史年表,不但是从事研究教学历史,地理、考古和其它学科的必要工具书,也是文物工作者、图书馆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文化馆工作者、编辑工作者等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书。最近几年来,我常常受到上述的一些工作同志关于年代上的询问,而其问题的焦点是怎样找到准确的各朝年代和怎样处理共和以前的年代。为了更具体的答复这些问题,我重印了西周年代考和六国纪年两书,并且写了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此数篇中,我一再论述了竹书纪年的可靠性,刘歆三统历中关于古年代的记载是有意改造的。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纪年表》大体上对照查检之用。因为,万国鼎先生从前编印的“中西对照历代纪年图表”,是一本简明易用的小册子。原编的“公元甲子检查表”也已作了必要的补充与修正,加入了南诏、大理、渤海、东丹等的年号。

作者简介

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书籍目录

重编叙上编历史年代总表公元甲子纪年表下编夏、商、周年代简表殷年代简表东周周王简表东周诸侯存亡表(一)(二)(三)两周诸侯存亡表秦以后主要朝代表(一)(二) 十六国年代表(一)(二)十国年表(一)(二)中日对照年表公元甲子检查表中国历史纪年表索引

章节摘录

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   五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到了美洲,此后,欧洲殖民主义者便像嗜血的鲨鱼一样瓜分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到17世纪中期,南美和中美洲已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天下,成为后来的拉丁美洲。北美洲的东海岸主要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地盘。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北美及世界霸权打了一场七年战争(1756-1763),结果法国败北,英国获得了加拿大和阿勒根尼山脉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的大片土地,成为了北美的霸主。 在战争期间,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也积极参战,以便获得更多的土地,并消灭反抗的印地安人部落。但战争胜利后,英国人却不允许殖民地人民向西移民染指新占领的土地。不仅如此,英国人还通过征税和缉私,要殖民地居民来承担战争的费用和英国在北美驻军的开销。这大大得罪了殖民地民众,特别是有钱的人。当时南方的殖民地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种植园主要靠向西部的土地扩张来扩大生产,而东北部(通称新英格兰)靠航海及相关的工商业为生,与加勒比海地区的走私贩私是最赚钱的买卖。英国的现行政策却是要断绝他们的生财之道,他们岂有不反之理? 不过,与大部份殖民地的造反不同,北美殖民地的革命是由有钱有势的富人领头起事的。他们非常狡猾,知道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知道如何获得民众最广泛的支持和同情。他们利用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强调“无(议会)代表不纳税”的原则,高喊“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让世人感觉到他们是为英国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来反对英国政府。 在用和平请愿的方式无效的情况下,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了脱离英国的《独立宣言》,它所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让无数当时和后来的人激动不已。不过,这里的“人人”实际上仅仅是指男性白人。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在这个历史性文件上签名的56位大陆会议的代表中25人是律师,因此,称美国革命是律师领导的革命实在是恰如其份。其余的签字者也都是商人、医生和农场主等有产阶级。 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公开声称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但是,这两场革命之间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激进的法国大革命以暴力推翻旧制度和旧秩序,在民主和民意的旗号下,雅各宾派革命政府掌握了不受约束的巨大权力,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不仅王公贵族人头落地,而且众多革命者也先后成为昔日战友的刀下鬼,结果,自由平等的理想国转眼竟然成为血流成河的屠场。相比之下,保守的美国革命却努力维持现有的秩序和规矩,在宪政法治的制度框架中建立起虽不够民主但却能保障富人和有产阶级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共和制民选政府。 经过6年的苦战,而且还是在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帮助下,北美殖民地才勉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迫使英国承认13个殖民地独立。可是,独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们失去了原来在英帝国内进行贸易的好处,还要偿还战争中欠下的内债和外债。更糟糕的是,独立后的13个殖民地各自为政,各有宪法,在政治上互不相让,在经济上相互拆台。这也难怪,这13个独立邦只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英国才成立了一个基于《邦联条例》的联盟(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没有完整的中央政府。 政治的不统一,经济的凋敝,财政的混乱,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不满,富人和有产阶级的利益再次受到威胁。作为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各邦的政治精英心急如焚,1787年5月,他们赶忙召集了一次由各界精英参加的政治会议,打算商讨对策,修改不合时宜的《邦联条例》。谁料想,会议代表违反授权,擅自主张,把修改《邦联条例》的会议变成了制定新宪法的大会。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做,固然是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也是因为参加会议的55位代表均非等闲之辈,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或律师。法国贵族学者托克维尔称赞他们“是新大陆当时最精明、最高尚的人物。”(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126页。托克维尔的评价显然过高,实际上这些人精明有余,高尚不足,积极推动他们制宪的一个主要动机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1988]中美国史学大家比尔德以确凿的证据指出了这一点。)会议代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既没有下层工农兵群众,也排斥了思想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和脱离实际、好高鹜远的学者型知识分子。制宪代表当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法律业务,其中14人担任过各邦的法官。 这些有钱有闲又有法律专长的人开了将近4个月的会(5月25-9月17日),不停地争吵妥协,最终搞出一部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法。不能不承认,就宪法的质量而言,它印证了慢工出细活的老话。 虽然制宪会议的代表中没有学富五车的学者,但却不乏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如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精通罗马法与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律师,如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麦迪逊(James Madison)。正如一位会议代表明确宣称的那样:“经验无疑是我们的唯一指南,而推理会把我们引向歧途。”代表们丰富的政治经验防止了会议的破裂,而精明的律师技巧又使妥协成为可能。美国的宪法之父并无高深的政治理论,但他们却对英王专制给殖民地带来的祸害有痛切的体验,对当时欧洲思想界最先进、最杰出的政治哲学理论了如指掌,于是,他们从英国政治学家洛克(John Locke)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观念,从法国法学家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utedquieu那里搬来“三权分立”的武器,并且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位在美国从事法律业务的华人学者为此感慨万千:这些代表“既能涵容政治哲学理论的精髓,又能深解人性和民情,不好高鹜远,以奠定国政之基。那样的历史时刻,真是罕见。” 美国开国元勋据此制定出的宪法,其根本点就是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那么,美国的宪法是如何实现制约和平衡(制衡)原则的呢? 首先,是地方(州)和中央(联邦)的制衡。美国的建国史是先有各州,后有联邦,宪法就不得不尊重各州已有的权力。除宪法明确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如外交权、宣战权、管理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权、货币发行权等权力)和明确禁止各州拥有的权力(如外交、铸币等权力)外,其余权力皆由各州保留。 其次,是联邦政府立法(国会)、行政或执法(总统)和司法(联邦法院)的制衡。国会制订和通过法律,但需要总统签署才有效;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则能够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而且,国会还可以对民选的总统和终身任职的联邦法官提出弹劾。总统是最高的执法官员,又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他可以对外订立条约,任命重要外交官员和联邦法院法官,但都需要国会参议院批准;他可以动用军队,但却无权对外宣战。相比之下,联邦法院的权力最不足道,它既不像国会那样掌握着钱袋子,也不像总统那样紧握着枪杆子,它唯一的优势是法官一旦任命便终身任职。不过,虽然宪法没有明确赋予法院解释宪法的权力,但在美国以后的法治实践中最高法院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权力,从而使自己拥有一个最重要的制衡国会和总统的杀手锏——不过,这是后话。 最后,是各地区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制衡。当时美国既有维吉尼亚(Virginia)这样的人口超过42万的大州,也有德拉华(Delaware)这样人口不到4万的小州,既有南卡罗林那(South Caroline)这样的南方蓄奴州,也有Pennsylvania这样的北方自由州,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利益大为不同。国会议员的议席如何分配着实让宪法之父伤透了脑筋。于是,就有了国会的众议院议席按人口的多寡成比例分配,由此来满足大州的要求,而参议院则不论大州小州一律只有两个议席,这样小州也皆大欢喜。但南方奴隶的人口是否作为人口统计的基数?最后的妥协是奴隶人口算作为正式人口的五分之三,但南方州也要按这个比例交联邦税。 制宪会议制定宪法不易,而要各州的专门代表大会批准这个宪法更难。按规定至少要有四分之三的州批准宪法才能生效。北美民众对英国的暴政记忆犹新,对建立一个中央政府充满忧虑,尽管这个即将成立的共和国比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政府都要弱小。为了说服民众接受宪法,成立联邦政府,以汉密尔顿和麦迪逊为首的支持宪法者形成了联邦党人阵营,他们两个和另一位律师John Jay在报纸上匿名发表了为宪法辩护、强调建立联邦政府重要性的通俗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s),它不仅成为解释美国宪法的权威之作,而且成为政治哲学理论领域中不朽的经典名著。反对联邦宪法的人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抨击宪法缺乏保护基本公民自由和权利的条款,以后民众有冤无“法”申。不得已,联邦党人同意宪法批准后立即进行修订,加入保护公众自由的内容——这就是后来宪法的最初十条修正案,也叫《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这样,1788年夏,维吉尼亚和纽约两个大州才勉强批准了宪法,在原则上宪法开始生效。 1789年4月美国第一届国会召开,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在9月通过了《权利法案》。两年后的1791年12月,经四分之三州批准,《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法最初的十条修正案。《权利法案》开了美国修宪的先河,但这次修宪没有多少代表性,因为这十项修正案能够快速且“批量”通过,完全是因为反联邦党人采取“挟修正案以令宪法”的手段,以不修宪就不批准宪法进而不参加联邦相要挟。实际上,美国的修宪程序非常复杂,修宪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此后美国200多年宪政史上,国会提出和讨论的修宪法案成千上万,但是,经参众两院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正式颁行的宪法修正案一共只有21条,其中只有17条被四分之三的州在规定期限内批准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份。 在国会通过和各州批准之间究竟可以有多长时间,美国宪法并无明文规定。在美国宪政史上,国会没有为1789至1912年间通过的最初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批准期限,但这些修正案得到四分之三的州批准的最长期限是七年。据此,1917年,国会在提出第18修正案时规定:本条除非在国会将其提交各州之日起七年之内由各州议会按宪法规定批准为宪法修正案,不得发生效力。从此之后,七年的批准期限得到承认。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得到四分之三州批准,该修正案便自动消失。 对七年期限的规定有人也提出了挑战。1939年,在Coleman v. Miller案中,最高法院裁决:为宪法修正案规定批准期限属于“政治问题”,批准期限到底多长才合理应由国会而非最高法院决定。1979年为了能够通过ERA(男女平权修正案,equal right amendment),国会将宪法修正案的批准期限延长为十年,但是,此修正案仍然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得到四分之三州批准。相比之下,批准涉及18岁公民选举权的第26条修正案花费时间最短,只用了3个月;批准第27条修正案(涉及国会议员薪水增减)则花了整整203年。(1992年批准的第27条修正案最初在1789年提出,所以不受1917年规定的七年期限和1979年规定的十年期限的限制。) 1789年4月30日,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Washington)在纽约宣誓就职,至此,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才算正式建立。这时,距美国宣布独立已有整整13个年头。 作为一项了不起的试验,美国这样一个总统兼联邦制的共和国能否生存并壮大起来,没有人敢拍胸脯打保票。毕竟,在当时君主制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的政府形式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格格不入。欧洲列强,特别是原来的宗主国英帝国,都等着看美国人“四不像”宪政体制的笑话呢! 应当承认,在美国这种试验性的宪政体制中,毛病显得特别突出:如果总统强,国会弱,总统必然会独裁专制;如果国会强,总统弱,总统会成为傀儡,出现君无权威、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如果联邦强,各州弱,就会造成中央政府集权,联邦制如同虚设;如果各州强,联邦弱,则很容易出现分裂和内战。显然,如何在草创的宪政体制下维持这些繁杂微妙的权力制衡关系,需要极为高超的政治技巧。 虽然美利坚合众国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是,为各州接受并通过的美国宪法却为它的成功奠定了结实的基石。但是,如果以过度赞赏的口吻把美国宪法誉为“上帝作坊”的“神来之笔”则未免有些夸张。相比之下,学者出身的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的评论颇为公允。他在从政前曾写过一本《国会政府?》(congressional government),他在书中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我们将会看到,美国宪法之所以不朽固然与制宪者的远见卓识有关,但与后来执行、运用宪法的行政、立法部门以及解释宪法的司法部门对它的尊重、呵护和创造性发挥关系更为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最高法院对宪法的维护、捍卫和阐释保证了美利坚合众国大厦的稳定和牢固。历史经验证明,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官府、约束代表民意多数的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曾经说过:“人民对于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的力量给予了一种信任,认为它能够促使政府步入正轨,如果要给这种信任起名字的话,它就叫做宪政主义。” 显然,从宪法到宪政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在美国,这个制度保证就是独立且有权威的联邦最高法院。从今天美国的各种民意测验可以得知,尽管二战后美国总统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了“帝王总统”(imperial presidency )之说,但其权威(authority)却每况愈下。相比之下,最高法院得到人们的信任程度却总是高于行政和立法部门,其较高的权威恰恰来自其较少的权力,因为人们不太担心非民选的大法官会损害他们的个人权利。 今天的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宪法,但是,又有多少国家实行了宪政和法治呢?没有宪政的宪法实际上只是统治者装饰自己文治武功的花瓶。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比美国宪法不知美妙多少倍、甚至可谓是尽善尽美的宪法,但却都沦为明日黄花,它们试图构造的人间天堂尤如过眼烟云,好则成为后人的笑柄,恶则成为百姓的炼狱。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纪年表》是准确简明的历史年表,不但是从事研究教学历史、地理、考古和其它学科的必要工具书,也是文物工作者、图书馆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文化馆工作者、编辑工作者等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史纪年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9条)

 
 

  •   中国历史纪年表,查找起来很方便。对学习有帮助。
  •   中华书局的历史纪年表~绝对经典~
  •   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朝代往往总是混淆,这本书很详细,系统的总结了中的历史纪年,等了很久终于买到了这本书~甚是开心~
  •   如题。但是没有那些‘蛮夷’的纪年。后来一想,他们不是‘中国’哦。。
  •   书很薄,但纪年很容易查的,
  •   史料中出现的各种年份一般人绝难很快换算成西元纪年,故而阅读史料,案头宜备此书
  •   学习中国历史的上乘之作!
  •   这本书很实用,喜欢中国文化的人和喜欢历史的人应该人手一册
  •   历史学习的必备工具书!
  •   咱们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
  •   很经典很好的一本工具书,历史朝代很翔实,与日本的朝代对照非常好!
  •   研究历史必备
  •   经典读物,明明白白读历史
  •   作为参考书不错,已经够用了。
  •   早年的书,很好的书,读书人该有的书。
  •   傅斯年的名字错啦!弄个万斯年!
  •   很精致颜色也很好
  •   书挺好的 虽然运输途中书皮皱了一点 不过 还是很喜欢
  •   物美价廉,可以供人一览历朝历代皇帝更替情况
  •   很好的工具书,历史学专业必备的工具书,很不错哦
  •   各位亲,是繁体字?
  •   作为工具书,不错,挺小一本 随便翻翻
  •   发货就一个子,太快了
  •   很详细,先在书店买了1本(最后1本),很详细也很实用,赶紧多买几本。
  •   有点不清楚
  •   书不错 可以当工具书
  •   工具书,以后遇到问题随时方便查询
  •   可查。
  •   书不错,可与方诗铭版对照参看。
  •   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就是查考的工具书
  •   案头必备工具书。
  •   看资治通鉴时,可随时对照,好用。
  •   很喜歡當當直接打折的活動,不要返券什麽的
  •   资料齐全,语言简洁,挺好!
  •   唯一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是繁体的?!
  •   果然是很好的参考书
  •   很好,尤其是最后的与日本年表的对照。
  •   书的内容不错,如果能在春秋战国的各国君王更替写的更清楚一些就好了。
  •   经常看看
  •   好东西不用多言
  •   比较实用,只是很薄!
  •   很有用很有用的一本书,不清楚的,借着这个年表都能捋顺
  •   小而精,小而全!
  •   价格便宜的历史学工具书,使用得比较频繁。年代是治史的其中一把钥匙,此书查对年代甚为方便
  •   本书不错,物美价廉,对我们历史系的学生来说太实用了
  •   工具书!很有用!
  •   非常实用的工具书,简洁明了,在平时的文史阅读中可以随时翻检查阅,个人认为是非常不错和相当使用的工具书,推荐。
  •   作者傅斯年的姓写错了
  •   很适合小孩记
  •   读史书的查证资料,很方便
  •   就是一个纪年
  •   此表我认为应用不方便。
  •   收到了,对于转么学习历史考古的人,非常实用~
  •   用表格的形式,每个表格按60年一甲子计
    在各年标注了历史年号
    薄薄的一本书,可以当工具书查查
    感觉还是欠缺了点什么
  •   研究中国古史必读书目,最好能背诵!
  •   这一套道教类书我比较喜欢
  •   还不错,就是好多灰尘
  •   这本书还行,但是纸很薄,比我以前买的三国志的纸薄许多!
  •   还在研究中、、、
  •   不错,就是有点太专业了,适合初中以上
  •   书的最后两页连在了一起、而且多出了一大块,估计是裁切工作没搞好,应该不是特等品、优等品抑或一等品!参加“满1000减300”活动:将近50本书市场价1400元左右,只用700元就到手了;另外送货速度很令人满意就忍了!
  •   纸质很好,内容页很全,用起来很方便
  •   大家基本人手一本的工具書
  •   居然是55年编成的,很艰涩……
  •   如果不喜欢竖版阅读的,请慎重
  •   这个应该叫中国历史纪年词典,完全是给历史学家和历史系学生使用的。复杂啊。我看是读三字经去算了。
  •   内容简明扼要。
  •   和想象中不一样 读来不太习惯
  •   61页以前不怎么样,62页以后还行
  •   很难懂55年写的,不适合现代人读了至少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
  •   排版和格式不好,内容和我想象差很多,不太实用
  •   随便一翻竟然有错误,95页“东海王 元晔”应为“长广王 元晔”。
  •   很难看明白,不适用,后悔买了!
  •   没有图像,买的不是我要的书,失望
  •   这本书就是一页接一页的表格,按照作者介绍的方法,可以查到所有年号相对应的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比如周宣王元年,干支为甲戌年,公元前827年。同时作者也指出,这只是一本简明历表,不是很严密。因为我国古代历法与西历不同。比如道光30年大至相当于1850年,而金田起义发生在道光30年的12月10号,这一天则是公元1851年1月11日。
  •   这是一本极有用的历史工具书,读史书必备。50年前的书了。繁体。中华书局未免太懒散了,50年来未曾修订。难道没有错误?难道50年来的夏商周考古没有新发现?中华书局太懒散。建议买方诗铭编写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 ,多有參照近世出土文物與研究成果。
  •   全书都是以棋盘式表格形式出现,清晰明了。学习历史类学科的同志们知道,历史年表对于研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资料,尽管现在上网没什么查不到的,但案头放上这么一本,随用随查,还是相当方便,况且,电子信息的可信度、阅读舒适度始终无法和纸质书籍想必呀。
  •   看到评价都不错,买了一本。里面的文字都是繁体字,看起来费劲。封皮不错,但是里面的纸张较差。我自己看得不够仔细,里面没有任何时间,真的仅是年表,一定要看好啊!对于想更多的了解历史的人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可以做个参照,如果也购买了其他历史书倒是可以把时间可以比较一下。我历史知识匮乏,读此书枯燥、吃力!看来如果真想多了解历史,应该再买些其他书,地理方面我购买的是《国家地理 世界卷》,这本书质量和内容就相当不错,在历史方面我也得找本同质量的图书。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表格式的。工具书。专业人士必备。书摘和这本书无关!
  •   十分严肃的历史纪年断带表格,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觉得是废纸,但是如果你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的话,此书非常好用。尤其是对周朝、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混乱纷杂的年代更容易比较。
  •   薄薄一册,是读历史书的好帮手。价格也不贵。
  •   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备书,特别是前面的那自己张历朝年代分期表设计得很了然。
  •   很薄的一冊,全部用正體字印刷,避免了簡繁互換之誤,就是印刷的質量不是很好,不太清晰
  •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中华书局出版的,质量应该有所保证。封面和封底装帧精美大方,很喜欢,内容还没看过也纠不出什么错。里面的印刷有古书的味道,古朴,和现在花花绿绿的出版物比,略显简陋,简单说,就是纸张有点薄,不过不影响阅读。这个版本算是价廉物美的,我这样的穷书生也负担得起,也是老师推荐的中华书局,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本。总之,很实用很亲民。横排繁体,大爱,屁颠屁颠查字典去~~
  •   太简略了,内容有点...
  •   对学习古代文学和了解古代朝代的时间问题很有帮助 但是印刷和纸张不好 价格公道 还可以吧
  •   这个东西买了还是值得
  •   查阅历史年代必备 后面还有天干地支的查询 很实用
  •   相对还是挺全面的,就是表格编排我看不懂啊,,,那些数字都是干嘛的?怎么看年份???我不专业啊看不懂那个表格,不过后面的其他年代还算详细好懂,十六国什么的都有单独列表。不过这么编排不方便啊,想看详细的没有,想更简洁点也没有。。。不知道排版人员怎么想的。
  •   不多说,好书,就是不认识的繁体字太多
  •   很详细,很完善。值得珍藏,只是可能适合研究历史的,像我这种只是喜欢历史的,这本书也就是装点。不过真的超值
  •   正如前言一样,是一本很不错的工具书,虽说纸质不怎么样,但是仅此一版,索性其他问题上没发现
  •   这书不错,虽说是薄薄的一本,但很值得购买。放在案头,在读史的时候可以有帮衬。下篇的公元甲子检索表有点累赘,没有我在别书看到的计算法实用。毕竟这个方法得随时准备着书才可以查。不过即使这样,这要表格也是有他的长处的。计算法得出的公元前的甲子和本表查询得出的有一年的差。开始我想怎么会这样呢,两本都是正版书,按说不会出现这样的不同结果的,要说是有一种是错误的话,为啥公... 阅读更多
  •   都是我喜欢的好书啊。快递服务也好。
  •   非常好用,非常谢谢!
  •   中国历史纪年表
  •   是俺干涸的肌肤救星;最喜欢没味道的了
  •   书还是错
  •   研究教学历史的必要工具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