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 编 页数:531 字数:4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期汇集了从比德出版社(Editions Peeters)于2003年间陆续出版的《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丛书》中以“中国的教育和培养”为主题的一套论文专辑中精选的文章。这套专辑共三册,分别以《基础教育》、《专业训练》和《非正规教育》为标题,充分展现了四年前的巴黎以同样主题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 1999年6月,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组织和中法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的教育和培养”国际学术讨论会成功地在巴黎召开。该会的主要目的是走出以正统儒教的官方考试和士大夫训练为重点的传统研究范围,探索被忽视的教育方式和观点等各类问题。这些研究提醒我们注意的是,作为儒教思想核心的教育不仅仅由文人士大夫和公职人员来实施,它也要求各个领域中的专家加入其行列。如果把各朝代的教育作为整体来探讨,跨越古代到20世纪的时空足以使我们看到其演变过程或内容实质。
书籍目录
前言 生命的良好开端:中国胎教 春秋战国时期之教学与游学 山林私学——南朝隐士的教学生涯 十世纪敦煌的基础教育教材与学校文化童蒙教育(1l~17世纪) 明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中国帝制时代晚期如何学习为官之道 西方法律引进之前的中国法学 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的法政教育 1898—1911年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教学课本和教育学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二十世纪初儿童文学的兴起清代初期与中期的数学教育康熙时代的数学教育及其社会背景“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解读“高分子化学专门化初步计划草案”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的“研讨日”通讯: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村碑的文本阐释与地方社会史研究[中法学术系列讲座] 对六世纪前后中国祆教艺术图像的认识 法国—乌兹别克考古队在古代撒马尔干遗址阿弗拉西阿卜发掘的主要成果
章节摘录
春秋战国时期之教学与游学教学与游学在殷周时代,学习的“学”字,具有学习的处所之意。文字学家认为“学”属象形字,形象为一射箭之所。射箭之所意指为学“射”之地。而“射”为六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项目,由学“射”之学,引申为普遍意义的“学”。此“学”进而指种种形式的教学,。周代的贵族教学,均于特定的处所施行,其建筑形式的象征意义,对教学的内容与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可是,当士人教学形成之时,这一根植于特定处所的活动——学,也是士人所向往的学习模式,将自相矛盾地脱离其源头——处所,遂变为无定点的、游动的。换言之,“学”可于任何地方进行,无处不可学,通衢大道或羊肠小径均是学习之地。士人教育的开创者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其施教之地的流动性,是当时政制及社会变动的一种回应。孔子本人的社会地位模棱两可,即为该时代变迁剧烈的最明显写照。他一生浮动在贵族与平民两阶层之间——贵族出身,年青时却尝过贫贱的滋味,。他从一个诸侯国游移到另一个诸侯国,虽然遭受各国的政治突变,还是企图广泛地传播他的学说思想。所以可说,士人教育从一开始即打上了游动的印记。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位开山祖师、曾经磨难的孔子周围,云集着三千之众的弟子,师生一起周游天下,寻找一位可为之效力的人主的景象。孔门之学所实施的各项教育,成为当时的教学典型及流行的教学形式。维持了起码三世纪之久。 从公元前六世纪末开始,“学”已变成“行动”的同义词。首先需要求师,为了寻求一位可拜为师的博学者,有时得翻山涉水,行无数里路才能一见,更须求教与授教两方志趣相合方能成为师徒。而为师的或深隐于高山丛林,修身养性;或是一人世者,正周游列国,传播其学说于各诸侯之间。无可否认,某些诸侯国即是以教学著名的。北方与西方的有为青年均前往东方诸国受教。由于老师本身的流动及各公侯互相争聘出类拔萃之士,所以教化中心也是游移的。譬如齐威王及宣王庇荫之下的稷下,为当时最著名的教学之地。又如鲁国,以继承周代传统礼仪闻名于世;邹则以其阴阳家名噪一时。再如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及楚之春申君,此四公子门下各有众多的有道之士,均曾产生颇大影响。稍后,西边的强秦,其宰相吕不韦也招集了一群博学之士及诡辩家。但是这些贵族公子的优越地位与时而移,被时势所迫徙迁他国,或退归远离京城的原居地之事亦并不少见。此时除了少数忠心者跟晡而妻夕外-苴他的门下客则重新去寻找另一尚有权势的庇护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