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出版时间:2008-05再版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李浩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中编为分论,下篇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作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李浩,陕西靖边人。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应聘在韩国庆尚大学讲学一年。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兼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著有《唐代关中土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唐诗的美学诠释》、《唐代园林别业考录》等多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馀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

书籍目录

序  章培恒序  王水照绪论   一  本书所拟讨论问题的设定   二  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三  基本理论与方法   四  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上编  总论 第一章  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   一  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   二  三大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  三大文化区域与文化网络   四  统一帝国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 第二章  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学风貌   一  文学的地域特色   二  文体的地域差别   三  文人的地域分布   四  关于三大地域文学独特性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演生   一  “文学士族”的界定   二  唐代文献中的所谓“清流”   三  衣冠及衣冠户   四  四姓、五姓、七姓与郡姓 第四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   一  关中士族群体   二  胡姓士族群体   三  山东士族群体   四  江南士族群体   五  三大地域文学群体的比较 第五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徒流动   一  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   二  战争所造成的移民   三  贬谪与宦游所形成的迁徙   四  士族迁移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唐代文学士族与贤能标准   一  唐人对贤能标准的争论与分歧   二  贤能标准的变迁   三  贤能标准的得失与评价下编  分论 第七章  《隋书》中的文化地理观   一  从《隋书·文学传》序谈起   二  《隋书·儒林传》中的学术地域观   三  《隋书·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 第八章  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   一  陈氏士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学术界有关士族研究的趋向   三  有意的误读与无意的扭曲 第九章  从“关中本位政策”到“科举制”   一  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   二  从“文武分途”到“文学取士” 第十章  “诗赋取士”说平议   一  “诗赋取士”说法的由来   二  唐人对“诗赋取士”的批评   三  “诗赋取士”的重新评价 第十一章  寡母教孤:对唐代士族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一  有关寡母教孤的资料   二  寡母及孤子之族姓考察   三  寡母教孤的教育学分析   四  寡母教孤的心理学分析附编  个案研究 附论一  墓志所见唐代裴氏婚姻关系   一  与皇室通婚   二  与关中士族通婚   三  与山东士族通婚   四  与代北胡姓通婚   五  与江南士族通婚   六  与其他家族通婚 附论二  从碑志看唐代河东裴氏的迁徙   一  有关河东裴氏丧葬及迁徙的史料   二  裴氏归葬及迁徙地的统计   三  统计结果的分析 附论三  裴氏与佛教信仰   一  裴氏家族成员对佛教的弘阐   二  裴氏家族女性对佛教的修持 附论四  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   一  材料叙说   二  《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所记杜氏在长安城中的居所   三  文献所见杜氏的郊园与别业   四  杜城郊居的园林史定位   五  碑志所见杜氏迁居地与旧葬地   六  从著房支考察杜氏的归葬地 附论五  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   一  韦应物家族的婚姻关系   二  韦应物的归葬问题   三  墓志与史传不一的疑点主要参考文献初版后记增订本后记

章节摘录

上编 总论第一章 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地域作为地理学的一个空间单位,其所指实际上相当随意和模糊,它可以是一个很小的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但是地域一般与特定的地貌及由此形成的自然地理分野有关,在自然分野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区划,又强化和充实了地域的概念。本书是将关中、山东、江南作为三个基本地域单位,在同一概念层次上也可以称代北、岭南、巴蜀为地域;在低一层中,为了与习惯用法相衔接,有时也将关中圈中的河西、陇右称为地域,将山东圈中的河洛、齐鲁、燕赵称为地域。当然,为了区别,笔者尽量将地域中的亚层称为地区。文化区是指文化特质综合体的空间单位。文化区的划定,通常采用文化要素叠置法,即先将文化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及因果关系的重要文化特质选择出来,研究其区域分布状况,文化特质大致重合之处,可视为一个文化区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学术、宗教、艺术、民俗等总是表现出共同的区域特征,形成文化的区域综合体——文化区域。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看,文化区域有三种不同性质:形式、功能、感觉。本书采用历史地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将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视为三个基本文化区域,亦可称为三个基本文化圈,其他同一层次的地域,亦可称为基本文化区域。文化核心区,又被称为文化发达区域,指某一区域内文化稳定发展、长时期繁荣兴盛的地区,它往往是本区域内文化的集中代表,最能体现本区域的基本文化特点。核心区与边缘区、边陲相对。核心区并非固定不变,当文化繁荣时期,核心区就扩张,向外辐射,当文化衰微时期,核心区就向内收缩,呈内敛之态。文化中心,经常又被称为文化重心、文化轴心或文化顶峰,这也是一个有诸多分歧和不同解释的概念。有时指某一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相当于核心区;有时又指某个文化教育或艺术活动的中心地点(如都市)。有人认为文化中心在某个时期只有一个,有人则认为文化发达区域不止一个,故文化轴心也可能不止一个。威斯勒(c.Wissler)从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角度解释文化中心,强调文化中心动态地放射出去的文化力量,对周围地区有着强烈的影响。笔者以文化中心作为基本概念,有时也酌用文化重心或文化轴心作为替换术语,文化中心存在于文化特别发达区域,它与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的中心地点(即都市)密不可分,它可以促使该中心的文化向周围地区传播辐射,形成某种文化的流行,它也可以接收并改造其他文化圈中输入的文化,转移风气,影响时尚。在某一历史时期,文化中心可能是一个,也可能并存多个。

编辑推荐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西北大学李浩教授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本)》200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兹将该书目录、序、简介迻录于此,以飨读者。





    封 面



    目 录















    作者简介



    李浩,陕西靖边人。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 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应聘在韩国庆尚大学讲学一年。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 授,兼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称 号。著有《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唐诗的美学诠释》、《唐代园林别业考录》等多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历 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馀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中编为分论,附编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作 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士族迁徙及归葬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 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 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序一

    章培恒

    文 学的地域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在中国这样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尤其如此。这是因为:不仅各地区的文学各有自 己的特点,彼此的差别有时十分巨大;而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力量的消长,也常常会导致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变化。所以,如果没有关于文学的深入的地域研究, 就既难以具体说明我国各个时期的文学的面貌,也不易说清我国文学演变的确切原因。

    然而,文学的地域研究却又难度甚大。一方面固然要对其所研究的地区的文学及其相关的各领域作较全面细致的钻研,同时又要在整体上对当时文学的发展有全局在胸;若无后者,是无法真正了解地区性的文学特色的,所谓不知同,焉知异?也就是说,就其微观的研究而言,时时有必须细入毫芒之处;就其宏观的研究而论,则又要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难度既高,从事者自然就少。加以社会环境——从外患频仍到十年浩劫——又为学术事业带来种种限制,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在我国几乎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从八十年代起,才缓慢地启动,但人数仍然极少,有的研究者后来又忙于别的课题,开了个不坏的头,就舍弃——至少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舍弃了,不见再有新的成果。

    在这领域内锲而不舍地长期坚持,并不断有优秀论著公诸于世的,我想,李浩先生是颇为突出的一位。他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等一系列论著都是视角新颖、材料丰富的有见解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由于他对唐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全面关心和深入其中的研讨,这种地域性研究并不限于一隅,而名副其实地成为整个唐代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窥豹一斑的作用。

    他 现在所完成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则是其以前的研究的综合、扩大和深化。换言之,是在综合其已有的发现、认识的基础上,扩大其研究范围,进一步 深入地揭示这三个地域的文学士族的情状和特点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文学上的独特性。我认为,这对李浩先生自己的研究来说,固然是更上一层楼,对于我国的文学地 域研究来说,
  •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用地域学的理论研究文学的专著。全书分总论分论、个案研究三部分。对唐代关中、山东与江南三大地域文学进行研究,李浩应该是系统研究的第一人。就凭这一点,李浩的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小觑。我因此要细细地品读。
  •   质量很好。本书之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
  •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本书由章培恒、王水照两位知名学者作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史(尤其是唐代文学)的同仁大有帮助。
  •   此书是西北大学教授李浩的学术专著,主要内容是唐代士族与教育,属于比较专业的书籍,作为应试或参考资料很有学术价值。
  •   李浩先生近年来引领唐代地域文学研究,出版了一批高层次的著作,我虽不是研究文学的,但是其中的观点、方法对我很有启示。期望他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沾溉学林!
  •   研究唐代文学的著作连篇累牍,有原创性的就值得关注*这本可以算是*
  •   对研究地方文学有价值,作者学术造诣很高,看参考书目就知道了
  •   结合文学地理学,从宏观角度论述,引书多
  •   李浩先生关于家族研究的代表作。
  •   很值得阅读的两本书。
  •   当作资料来阅读,受益匪浅
  •   作为学习用。非静心难以读完。
  •   收到的时候书包装很完整,整体质量不错,是正品
  •   对研究唐代文学的人,有帮助
  •   中华书局的书,新书就出现开胶现象,这样的话没有看几次就会掉页啊。这样有损中华书局的名声啊!!shude书的内容应该不错,李老师的书,但是有些缺乏灵动!
  •   中华书局这次的这个装订貌似很华美,其实并不好,纸张是不错,开本也大,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容易脱胶。这本书几乎不是封面扉页处开裂,就是最后一页开裂。看一次书就受不了,更不要说珍藏后反复看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