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美] 柯文 页数:282 字数:192000 译者:林同奇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写此书之初,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专家。其目的一则是想总结美国史家论述中国近几百年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再则也想对这一发展提出带有批判性与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从一开始我就假定并非所有美国的中国史专家都会同意我的所有观点——此假定已为第一批书评所充分证实。同时我还假定我所作的估量其总体上将得到广泛支持——我高兴地发现此假定也被证明是正确的。林同奇教授在1985年春向我提出翻译此书时,我既感荣幸又颇担心。感到荣幸的缘故,自不待言。感到担心的原因,则应作些解释。主要是当初我把原作看成旧友之间正在进行的“谈话”的一部分,由于彼此交谈多年,因此对表述讨论的语言已十分了解。我不知邀请一位新知参加此番谈话结果将会如何。我知道我和中国史家对于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家应如何研究历史,在某些基本假设上存在分歧。这一点我倒并不犯愁。我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同行们由于对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多年以来努力探索的争论焦点不甚熟悉,对于用来表述这些争论焦点的一套惯用术语感到陌生,是否就能理解这本书的论证,从而体会书中提出的问题对美国史家所具有的重要含义。
内容概要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柯文 译者:林同奇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中国中心观”: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译者代序)前言序言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第三章 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第四章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附录 《在中国发现历史》新序 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作者姓名汉译表
章节摘录
佩克在同期的《通讯》中发表了对费正清的反驳,坚持原来的立场。他指责费正清,说后者的答辩不仅没有驳倒反而证实了他的立论,因为费正清在自己答辩过程中恰好揭示了为什么各种中国专家的意识形态都变成了“花言巧语,掩盖现实的工具,变成了正确理解现实和采取有意义行动的障碍”。佩克坚持认为五十年代美国自由主义的中国专家和当时的右翼理论家是一丘之貉。因为他们尽管争吵不休,但对美国与整个世界看法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不论[他们]之间争吵得如何激烈,结局都是越来越积极地介入反共十字军,都是就策略而不是就基本前提进行争论,这种争论只是在意识形态上为美利坚帝国进行不同的辩解而已。他们都接受反共的观点,都对世界采取说教式的两极分法,都美化美国的权力,从而为美国担任世界宪兵以及建设其他国家的首领寻找借口。这一切把他们之间的冲突化为一场为了现实基本上乃右派之世界观时究应采用何种手段的争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甚至于可以把这批自由主义的美国的中国专家和杜勒斯结成夫妇(而他们也能同床同梦)的原因。”为了证明他的论点,佩克在自己的答复中用大部分篇幅分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分子同持的三个“观点”,或三个进行“描绘、评价的出发点”,即“遏制”、“建设其他国家”以及“集权主义”的中国。他说:“这三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恰好吻合积极介入反共十字军的做法。三者都滥用语言,混淆视听,使人们对亚洲的现实认识不清,无法对美国的权力与作用进行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分析。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世界汉学论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