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年号考

出版时间:2001-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李崇智  页数:307  字数:23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初版於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五年第二次印本附有订补二十馀条。初版限於当时的条件,用简体字排印。此次修订,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年号按史籍和文物中的原文著录,出土文书中个别少数民族语年号,采用学者公认的汉语译名。为保持全书字体统一,考订按语和其他说明文字也一律改用繁体。修订本增加北凉的承阳、太缘、建平,高昌的建初、承平、义熙,于阗的天尊、中兴、天兴、天寿,共十个年号。新增和改写一部分按语,主要是吸收史家研究新成果,增补抽换一部分考订材料。删去有建号钱索而年号名称无考者三条。改正初版中的讹误,将原附订补和一部分附记纳入正文。朝代国号的说明亦有增删。综上增补改动计一百六十馀处。

书籍目录

凡例西汉(包括新莽、更始等)东汉三国   魏   蜀   昊晋及十六国   西晋   东晋   前赵   成汉   前凉   後赵(包括冉魏)   前燕   前秦   後秦   後燕   西燕   西秦   後凉   南凉   南燕   西凉   夏   北燕   北凉南北朝   宋   齐   梁(包括後梁)   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柔然   高昌隋唐   吐蕃   于阗   渤海东丹定安   南诏 大理五代十国   後梁   後店   後晋   後汉   後周   昊   南唐   昊越   楚   闽   南汉   前蜀   後蜀   荆南(南平)   北汉北宋南宋辽(包括北辽)   西辽西夏金兀(包括北元)明(包括南明)清中华民国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年号考(修订本)》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学术性和实用性,是学习研究历史、进行考古发掘、鉴别文物古玩的常用工具书,尤为古钱币爱好者及收藏者所必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代年号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书还不错,包装时用塑料膜封的,没有损坏。
  •   人手一本,历史常用工具书
  •   质量很好 物流很快 书本纸质很好 字迹清楚
  •   很详细,做工具书,查起来很方便。
  •   古代文学老师每节课必带的一本参考书。对于古书的阅读有很大的用处。
  •   经常翻看一下也有好处
  •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工具书。但是从历代历朝年号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有趣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改朝换代后,都要声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因此搞出了一个五德终始说。也为了表明自己才是正朔,才是上一个朝代的正统继承人,往往在史书上大做文章。《三国志》为了说明晋朝是正朔,因此视曹魏为正统,而不是蜀汉。
      
      年号的更替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宋以前,宋是得后周的天下,年号自然也就承接了后周。再往前许多朝代也如此。但是宋朝以后,相继有蒙古和满族入侵,因此年号上就无法衔接起来了。
      
      本来买这本书,是好奇对年号名称的来历。但是这本书只是一个年号纪年上的考证,纠正以往一些纪年上的错误,只字未提年号名称的来历和出处,不免让我这样的历史研究门外汉有些失望。比较索然无味。
  •   LZ,你的需求工具书当然满足不了。
  •   秦是周天子封的,为什么封秦这个字?
      汉人这个称呼的来历是因为汉朝,那刘邦为什么以汉为国号?因为项羽封他为汉王,那项羽为什么封他为汉王?就因为封地在汉中么?
      王莽改革,国号大新,可以理解。
      曹氏为何以魏为国号?
      孙氏号称吴,可说上承春秋吴国,那春秋时的吴、越为什么叫吴、越?
      司马氏又为何定晋为国号?跟春秋的晋有关系么?
      刘渊的汉是因为他也姓刘么?
      石勒的赵为什么?
      慕容氏的燕又为啥?
      符坚又为什么叫秦?
      拓拔为什么叫魏?
      高欢为啥叫齐?
      宇文为什么叫周?
      刘裕为什么定宋为国号?
      萧道成的齐,萧衍的梁,陈霸先的陈又都为什么?
      杨坚为什么以隋为国号?
      李渊为什么定唐?
      朱温为啥定梁?
      李定唐可以理解
      石静塘为什么定晋?
      汉周又有什么来历?
      赵匡胤为啥定宋为国号?
      辽、金、夏都为啥?
      元我记得来自易经,那来自那一句?有何含义?
      明?
      清?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1/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刘备建国国号为“汉”,以示正统。并未以蜀自称。后世为与西汉、东汉相区别,以其所占四川地盘代称。久之习惯相沿。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隋建唐朝。
        
      12/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元朝的国号全称是“大元”,即为“大哉乾元”之意,出自汉官建议。不同于大汉、大唐加大为尊称,而是本身就为国号的一部分。通常“元”为简称。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明的国号也是“大明”。一来出自明教,二来表示继承“小明王”韩林儿。“明”为简称。
      
      18/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满洲立国之初反明,由于明以“火”为国本,水克火,故黄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
  •   以上来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5501.shtml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