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06-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黄宗智 页数:373 字数:27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使用的史料,主要出自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尤以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研究人员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为主。作为一个侵略国发起的研究,满铁的调查,肯定有其局限性。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其引起的史学问题,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详细讨论。作者十年来详细阅读这些资料,把它们和中西学者在二、三十年代作的调查加以比较,进行校对,又于1980年访问了其中的两个村庄,通过实地的调查,来核对、补充这些资料。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满铁资料不失为用现代经济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的一组数量最大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资料。它们的质量甚至可能高于本世纪前半期世界任何其他小农社会的有关资料。此外,1979至1980年间,此书英文初稿写成之后,作者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接待,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代的刑部档案和宝坻县的户房档案。作者试图把满铁资料所显示的一些本世纪的社会经济变化趋势追溯到清代前期,而对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本书在分析概念上,同时得助于农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三大学术传统,即革命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历史研究,西方“形式主义经济学”和“实体主义”(本书对它们的称谓,见第一章)的学术著作,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作者简介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教授,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近代中国》季刊(Modern China)创办编辑(1975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法律、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第一编 背景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第三章 生态环境第二编 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 第四章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第七章 二十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第八章 经营工和家庭式农场的对比:耕畜的使用和农场生产力 第九章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第十章 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 第十一章 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 第十二章 生产关系的商品化第三编 村庄与国家 第十三章 清政权下的村庄 第十四章 自然村结构的变化 第十五章 二十世纪的自然村与国家 第十六章 结论附录一 满铁调查的33个村庄社会经济轮廓附录二 河北、山东人口 1393-1953年附录三 河北、山东耕地面积 1393-1957年用引书刊目录书中各表目录地图目录
章节摘录
伴随棉花的普遍种植,社会经济也相应发生变化。道光(1 821-50)年间济宁县令徐宗千在他敏锐的观察中曾作过这样的概括:“查州(高唐)境种花地多,种谷地少,富者素无盖藏,贫者专恃佣趁,一遇灾歉,既至束手无措。……如今春偶而亢旱,遂至人情惶惶,贫者无借贷之门,富者惧爬墙之害,均粮滋讼,合境不安。”(引、自景、罗,1959:33)这是高度商业化的棉花生产区内社会高度分化的现象。 农业商品化和人口增长 明初的河北、山东,是个类似边区的地域,因十二世纪20年代蒙古伐金,使这一地区大部分成为荒土。《明实录》有很多关于本区荒芜、鼓励移民入迁,特别是从山西移民至此的记载,例如1388年。的一段文字,就提及从山西东南泽州府和潞安府移民定居临清的事。翌年的另一项记载,提出要移民到人口稀少的东昌县。1416年,“徙山西诸户以实藁城”(位于冀南中心地带)(引自片冈,1959:85一6;1962:139-41)。满铁调查的村庄中的沙井、寺北柴和后夏寨,据村中口头相传,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移民聚居而成的。
编辑推荐
在分析概念上,同时得助于农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三大学术传统,即革命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历史研究,西方“形式主义经济学”和“实体主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对它们的称谓,见第一章)的学术著作,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