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4-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义净,王邦维校注 页数:329 字数:160000 译者:王邦维 注解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释义净撰。义净本姓张,字文明,唐代齐州(治所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山庄人。生于太宗贞观九年(635),卒于玄宗先天二年(7]3)。张氏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义净的高祖曾做过东齐郡守,大概因此后代遂居齐州。义净自幼出家。高宗咸亨二年(671),他三十七岁时,从广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度耽摩立底国。其后在印度周游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学习十年。武后垂拱元年(685)离开那烂陀,仍取海路束归,又在南海一带滞留将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五月抵达洛阳。从此在洛阳与长安两地翻译佛经,直到去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义净活动的时期,正当初唐。唐王朝逭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极为强大,文化事业极一代之盛。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佛教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唐一代,到印度求法的中国僧徒不绝于路,形成一个高潮。人数之多,周游地区之广,历史上空前绝后。
内容概要
是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人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释义净撰。义净本姓张,字文明,唐代齐州(治所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山庄人。生于太宗贞观九年(635),卒于玄宗先天二年(7]3)。张氏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义净的高祖曾做过东齐郡守,大概因此后代遂居齐州。义净自幼出家。高宗咸亨二年(671),他三十七岁时,从广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度耽摩立底国。其后在印度周游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学习十年。武后垂拱元年(685)离开那烂陀,仍取海路束归,又在南海一带滞留将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五月抵达洛阳。从此在洛阳与长安两地翻译佛经,直到去世。
书籍目录
义净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代校注前言引用书缩语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太州玄照法师 齐州道希法师 齐州师鞭法师 新罗阿离耶跋摩法师新罗慧业法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附录一、求法僧一览表二、义净生平编年三、义争籍贯考辨四、主要引用书目
章节摘录
(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是义净的主要著作之一。书成于武后天授二年(691)。当时义净从印度东归,尚停留在南海室利佛逝国。它以僧传的形式,记述了唐初从太塞贞观十五年(64I)以后到武后天授二年共四十余年间五十七位僧人(包括义净本人,也包括今属朝鲜的新罗、高丽,今属越南的交州、爱州,今属阿富汗的覩贷罗,今属苏联的康国等地的僧人)到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后附《重归南海传》,又记载武后永昌元年(689)随义净重往室利佛逝的四位中国僧人的事迹。书成以后,从室利佛逝寄归长安。一起寄归的还有他同时写成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及翻译的其它一些经论。 在现存的宋以前记述海外交通与印度及东南亚情况的著作中,义净的著作是值得重视的。由于文化传统不同的关系,古代印度没有逭方面的专门著作,南海方面除了近代发现的一些碑铭可供间接参考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成文的历史资料。这种情形,在阿拉伯人来到印度和南海一带以后才有所改变。但阿拉伯人大量地出现在印度和南海一带,时间已是在公元八、九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的历史地理著作则出现得更晚一些。在此以前,要了解当时中印之间以及南海一带的交通,还有历史、文化、宗教、地理方面的情况,主要仍得依靠中国方面的数据。在中国方面,除了正史中的《外国传》与《地理志》一类的著作,及一些大多已经散侠了的笔记性质的专著外,更应该弓!起重视的就是佛教徒的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