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出版时间:1956-6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宋] 司馬光 編著,[元] 胡三省 音注  译者:標點資治通鑒小組 校點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资治通鉴(全20册)》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1038)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1046),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1066),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 汉惠帝七年止标点资治通鉴说明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王磐与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宋神宗资治通鉴序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四○三)尽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三六八)尽庚子(前三六八)尽庚子(前三一)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三二○)尽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 郝王元年至十七年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二九七)尽戊子(前二十三)凡二十五年 郝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二五五)尽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郝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二五五)尽癸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 孝文王元年 荘襄王元年至三年 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二二七)尽壬辰(前二○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元年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已(前二○八)尽甲午(前二○七)凡二年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二○六)尽丙申(前二○五)凡二年 高帝元年至二年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二○四)尽一戊戌(前二○三)凡二年 高帝三年至四年卷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二○二)尽辛丑(前二○○)凡三年 高帝五年至七年卷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一九九)尽癸丑(前一八八)凡二十年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 惠帝元年至七年 第二册 汉高后元年起 汉黄龙元年止第三冊 汉元帝初元元年起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止第四冊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起 汉灵帝光和三年止第五冊 汉灵帝光和四年起 魏邵陵历公正始六年止第六冊 魏邵陵历公正始七年起 晋愍帝建四年丙子止第七冊 晋元帝建武元年起 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止第八冊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起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止第九冊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起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止第十冊 齐明帝建武元年起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元丰7年(1084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主。在政治上,司马光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宋神宗死后,他被召入京,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司马光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葬于家乡夏县。  入朝为官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据史书记载,司马光幼年聪颖好学,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他好读书,求甚解,又有选择,他不喜佛、老,对历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宋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的时候,中进士甲科,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知同礼院,改并州通判。嘉佑六年(1061年)升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学士。    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派领袖,他顽固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竭力反对、阻挠王安石变法。当神宗准备任命他为枢密副使时,他坚持不受,并以废除新法为条件相要挟。他还以故交旧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给王安石写信,攻击其变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谏”,致使“天下怨谤”,遭到王安石的严厉批驳。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看到新法已势在必行,便自请离京,出知永兴军,第二年至洛阳,任两京御史台。清廉简朴  司马光政治保守,无可讳言;但他襟怀坦白,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的品格却也是公认的。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一直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以他为邻。  司马光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他举忠斥奸,不为身谋。在一篇《谏院题名记》上,他要求做谏官的“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吁名者,犹汲吁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他曾经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传颂。仁宗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他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读书、游览的“独乐园”,幽雅简朴,他非常满意。但当皇上的使臣到这所宅院来向他问政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间隔的陈设暗暗发笑,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碜!司马光的妻子死后,没有钱办理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们主张借些钱,也该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呕心沥血著《通鉴》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的名字将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出仕后也一直坚持读书,尤其留心研讨历代史书。他在馆阁校书以及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架满架的都是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间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在嘉佑年间,司马光便在公事之余开始了《通志》的编写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他写好的《通志》进献给英宗皇帝。《通志》共八卷,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主要写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的盛衰兴亡,供皇帝参考。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奉费用,增补人员,专事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感动,很快便在右掖门处的秘阁内设立了书局,并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班,刘恕、范祖禹等人,共同讨论了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由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开经筵,在迩英阁进读《通志》,他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名《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要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这就更加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最后脱稿修成,前后共成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全书计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处,还采用了野史杂志三百二十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严,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记述内容,比较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通鉴》文字以荀悦的《汉纪》为宗,力求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富有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欣赏。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特别是在洛阳的十五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编书,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上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闷热难堪,洒下的汗珠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他就在这个冬暖夏凉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埋头编书。他对史料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重执政废新法  元丰八年,神宗病逝,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宣仁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被起用为陈州知州,路过京城时,被留作门下侍郎,次年又升尚书左仆射,与吕公著(尚书右仆射)同执朝政。司马光执政后,便开始排斥打击变法派人士,接连上表,彻底废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朝廷赠以“太师”、“温国公”等称号,派专员扶灵柩返夏县安葬,谥“文正”。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全20册)》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 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现在通鉴出了很多,不用说,买就买中华书局的。粗略看了下,中局版有这个20册的简装和4册的精装,买哪个版本很多网友犯了愁。其实两个版本都不错,见仁见智,以下的意见只是做为参考:我认为这个版本更好些!中华的4册本在新华书店见过了,简体横排,没有注释(更别说胡注),字体小,人名地名有下划线,章节查找起来比较麻烦,硬皮封面,价钱便宜。如果你买这套书只是为了收藏,买了之后束之高阁,我建议你买4册本;20册的这个本子繁体竖排,有胡三省的注释,字体大,人名地名有侧划线,章节查找更方便,平装,价钱贵了一倍多,如果你买这套书是为了阅读,我还是建议买这套,虽然贵,其实很值。很多朋友认为简体版无注释更有利于阅读,认为繁体字阅读不顺畅,注释碍眼。繁体字是阅读古文的基础,繁体字你都看不懂,还想看得懂通鉴这种大部头史书?这样的网友还是建议先去补下古代汉语。我们看书不只是看一遍就得了,很多东西你不可能一下清楚,需要我们查找很多资料。胡三省的注释省去了我们很多的麻烦,使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更有学习效率。天涯读史有个很火的读通鉴的帖子,作者锐圆也是以这部书为底本做讲解。当然了,这套书稍有点贵,但也是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你实在是囊中羞涩,那我只好建议你下载电子版了,连同《通鉴纪事本末》、《读通鉴论》,VC上都有。
  •   天上来看,就是不六折。快打折啊.打到六折我就买,关注中……
  •   终于买到66折的资治通鉴了,该版本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美中不足的是纸张差点
  •   印刷质量极其糟糕,字迹不清,应是老版复印。
  •   今日中午已付款.请发书.读史要读繁体,我无需多说.要找一工具书,如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又,我等在世俗中为生计而奔波,要学会挤时间读书,在早上上厕所时,在晚上睡觉前,在办公的余暇,都可以读书.\在读时做眉批,或作笔记,或写心得,都可.要动笔墨.先通读,泛读,再精读.还可和同好共同交流.但在现世,已无了同好.自赏,自叹而已.叶公好龙.夜深人静,抚节而歌,发狂,发疯.再,通鉴纪事本末可佐看.还有一本书,叫史通也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大陆已无史学家,所以黄某宇才有了哪本书.再就是这20册简装是不错的,要不买一硬皮装的装潢书,摆书架上,根本不看,浪费哪.精印大字本,是毛看的.不能奢求生活.平静度日,吃饭,看书,在每月失踪几天〔不能让别人知道你去干什么去了,但你是会回来的,回到平静的世俗生活中,如常人.〕
  •   先说一下,我10月4号夜里下的订单,今天10月8号就收到书了,249元,由于是满99送一本书的活动,我还额外弄了本 生如夏花 泰戈尔经典诗选,郑振铎译,凤凰传媒集团出版的。书包装的很好,里面一个小箱,里面包装着20本两摞《资治通鉴》。小箱外面卷着充气的填充物。拿出书来,书全,20本,书完好,没有一点破损。正文应该是四号字,注的部分应该是五号字。1956年6月第一版,2010年11月北京第13次印刷。纸张是有些薄,但是印刷的质量一点也不差,很清晰。读史,一直是我的一个爱好,从最开始2008年买的中华书局版的全十册的《史记》,1959年9月第一版,1982年11月第二版,2008年3月北京第22次印刷。到2009年买的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前四史系列的《三国志》,2005年3月第1版,2007年1月北京第3次印刷。再到今年买的《资治通鉴》。中间也夹杂着买了翦伯赞的《中国通史》,那是因为那时有考北大中文的打算,翦伯赞那本是建议书目,再加上翦伯赞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一个大家,心中也仰慕已久,对他的《中国通史》也抱有极大的期待,然而读了几篇之后,失望之极。翦伯赞在书中总是说着,这个某某因为处于封建时代,脱离不了时代的局限性。每当看到现代中国人写的如此的“屎”书,我都恶心至极。虽然没看过范文澜及吕思勉的通史类,但料想来也是如此吧。(如果不是还请不吝指正。)而古代的史书,所谓二十四...史之中的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先秦的《国语》《春秋》《战国策》,甚至再宽泛些,唐以前的史书,都可以称之为“信史”。因为唐之前的史书,写到某个皇帝的时候,史官是不会给这个皇帝看的,史书只有史官才能看到,而唐朝的史官却把记载唐太宗的史书拿给唐太宗看,于是,可想而知。古代的史官,或者说唐之前的史官,其职业道德,千载以来,令人敬佩不已。 历史上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以让那些舔君主屁股或者舔权贵屁股的人羞愧死:春秋时,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叫棠姜,是崔杼的家臣东郭偃的姐姐。棠姜原是齐国棠邑大夫棠公的妻子,棠公死时,崔杼让东郭偃为自己驾车去吊唁棠公,“见棠姜而美之”,便让东郭偃想法为自己娶过来,东郭偃犯了愁说:“自古以来男女同姓不婚,主公是丁公后代,下臣是桓公后代,同为姜姓,主公预娶臣姐恐怕不合适吧”。后来崔杼还是坚持取了棠姜为妻!而齐庄公看见棠姜之后便被迷倒,最后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他对弑君之罪十分惶恐,特别是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下令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伯找来,说道:“昏君已死,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罢,崔杼拔剑在手,杀气逼人。齐太史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书。书罢,他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挥剑杀了太史伯。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于是,崔杼又召来太史的二弟太史仲说道:“你哥哥竟然不听我的命令,我已处决了他,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你就写庄公是病死的,不然,那就是你的下场。”他指着太史的尸体,恶狠狠地说。他满心以为太史仲会慑于他的淫威而从命的。可是只见太史仲冷静地摊开竹简,提笔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仲。接着他又将太史的三弟太史叔召来,凶狠地说:“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还能有一条活路。”但太史叔平静的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还不如去死。”结果还是在竹简上照直而书。崔杼被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把太史的三弟碎尸万段,令太史季补缺。太史季把竹简摊开来递给崔杼,崔杼一看,依旧是那几个字,叹息一声,让太史季退下。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的消息,“执简以往”,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 善哉。司马迁就是以齐太史兄弟为楷模,当别人都在诬陷李陵的时候,他却为李陵辩护,并因此受刑。这样的史官,这样的人格,怎能不让人信服,再看看某些“屎”官,那可真是官,而不是史了。对历史的记载是否属实,是我选择读古史的原因之一。 其二,我读《史记》《三国志》,里面的记载都是比较客观的,《史记》中太史公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比较客观的,读起来也是让人信服的,不像现代人写史,动不动就说某某虽然思想很进步,但是由于其服务的是封建君主,其思想必然有封建局限性,评价历史人物跟训三孙子似的,让人作呕。我弄不明白的是,历史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风流人物,他们的思想,在他们的那个历史环境之下,必然是出类拔萃的。你凭什么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的位置上,以俯视的,藐视的口吻去批判?!我鄙视这种瘪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看古史,看那些风流人物,不由得让我心向往之,渴望能穿越回去,看看他们的风采。看今“屎”,就觉得,什么历史名人,历史伟人,也不过如此么,思想那么狭隘,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不属于二十四正史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鉴于其成书的目的性,可知这部书是主讲政治的。某人告诫许世友要读三遍《红楼梦》,而他自己却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那十年比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比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要来的高明,很难说没有这部书以及二十四史的功劳。 想这本书已经想了很久了,难得有点闲钱,有点闲时间,于是跟老婆商量,求得经费,买了这部书。实体书店太贵,在牡丹江这个地方,有这部书的地方不打折,打折的地方不卖这种书。好在还有卓越亚马逊这种地方,可以买到七五折甚至更低折的书,也算是给我等读书人一个慰藉。 天涯社区,有个叫“锐圆”的,他的“『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值得一看,或者能对读这部书有些借鉴。 阅读更多 ›
  •   本人估计1年后,此套书比涨。我在4月份买了一套,快看完一本。觉得不错,物有所值。此套书,每本不到12元,而每本400多页,而请印刷也可以,绝对已经很便宜。我语文修养不高,但也能看进去,看来繁体字对普通读者影响不会太大。
  •   纸质,印刷还过得去.每天都看几页,好像小故事.注解很好,但也可先看正文,慢慢再看注解.好书啊!!!
  •   有一卷折过了,不过不影响阅读,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的,喜欢历史的人必须买一套的书啊
  •   这套书买来之后,发现纸张不是很好,太薄了,有折痕
  •   这本书在双十一之后竟然降了30元……冲着优惠价格去的,书寄过来时,包装很严密,一个大纸箱子,外面还有防水布,内容是没话说,竖排版,繁体字,20本小书,足够看一段时间了。
  •   书籍装帧不错,纸张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所用油墨味道太大,根本不是墨香啊。
  •   还没认真仔细读呢,外观蛮好的!
  •   每本书都包上了书皮,很漂亮,非常感动。第一册有压痕,不过不严重。这套书好像是卖家原来从当当买的,发票还留着...过了几年,涨了一百块啊.orz
  •   书是买来了,打开一看,竟然有好几本都进过水,整个书的底部都是被水浸过的痕迹,是物流还是买家弄得,得给个说法啊!
  •   我买的一套的第14册有缺页。
  •   厚实的一箱,看这就舒服,看着就美。中华的书自己只要承受的了、觉得合适,赶紧入手,否则很快断货、很快重版、很快涨价!最不厚道的出版社——中华书局!
  •   没有某些人评价的那么不好。这种软皮的简装其实更便于阅读。史记最经典的版本不也是软皮吗?还没开始看书。这套书必会珍藏的。赞!送货一如既往的快,24小时内到货。
  •   补充书架、增加知识、扩展认知
  •   书是很经典
  •   非常精美的书籍,好!
  •   快递很一般
  •   研究中国史的必备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