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康德 页数:89 译者:唐钺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康德所谓道德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道德的超乎经验的纯粹形式。道德的善恶,行为的是非标准,是超乎经验的形式的原则。人作为有理性者,为自己定下道德规律,不管经验如何,是普遍适用的。道德行为要出于纯粹义务,撇开利己心、同情心等。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康德(Kant I.) 译者:唐钺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由普通的对于道德之纯理的知识转到对于道德之哲学的知识
第二章 由通俗的道德哲学转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 由道德形而上学转到对于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
结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其实,我们见到理性有教养的人越是存心地把理性用于追求生活的享乐和幸福,这个人就也越得不到真正的满意。因为这种情形,许多人(假如他们够坦白,肯供认)都感到某程度的对理性的厌恶,尤其是那些对于运用理性最谙练的人;因为计算了所有他们得到的好处(我不是说由于关乎一切对于日常奢侈品的发明这方面的好处,就是由于在他们看来只是人类智力的奢侈品的那些学问的好处)之后,他们就知道他们实在与其说是得到更多的幸福,宁可说是掮了更多的困难。结果,这一帮人对于那一帮比较庸俗的人,更顺从本能的指使而不让理性对他们行为有多大影响的人,实在是羡慕,而不是轻视。并且,那些人要把理性对于幸福和生活的满意上给予我们的利益打个大折扣,甚至要把它算做低于零的,饱们的判断绝不是对于世界宰理的良好这一层不理会或是不感激。这种判断的根源是在于他们以为人类的生存有个不同的更高尚的目的,理性应该是用于追求这个日的,不是为幸福起见,因此这个目的一定要算做最高条件——比起它,人的私有目的大部分一定要算做次要的: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为什么呢?理性对于意志的对象以及对于我们一切需要的满足上并不能够把意志指导得正确;其实理性在某程度内反而增多我们的需要;在满足需要上,理性远不及天赋本能靠得住。同时,理性赋予我们,是作为实践的能力,就是要左右意志的能力。所以,假如承认大自然分配能力,大都使工具适应目的,那么,理性的真正目的一定是要产生一种意志——不特因其为取得别的什么东西的工具而算做好的,而且它自身就是好的意志;要产生这种意志,理性是绝对必需的。这样说,这个意志,虽然不是惟一的完全的福利,一定是最高的福利,是一切其他好处(就是幸福的欲望也在内)的条件。理性的修养既然是这个第一并无条件的用途所需要的,它就不免在很多方面与追求那个第二并总是有条件的(即幸福)不相容,至少在人的这一生是这样:好意志既然是至高的福利,那末,这种不相容并不使我们怀疑以为大自然赋予人类能力有什么不得当。其实,理性尽可以把幸福弄得完全没有,而还不致使大自然的计划失败。
编辑推荐
《道德形上学探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