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英]罗素 页数:457 译者:陈启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传主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介绍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他的第二次婚姻、他对苏联的态度、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作者简介
英国哲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俄国
第三章 中国
第四章 第二次结婚
第五章 在泰利格拉弗宅的最后岁月
第六章 美国:1938-1944
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1910年到1914年这段时间是一个过渡时期。我的生活在1910年以前和1914年以后,就如浮士德的生活在遇见梅菲斯特之前和之后一样,截然有别。我经历了一个重新焕发青春的过程,由奥托兰·莫雷尔开其端,又为战争而继续。说战争会使人恢复青春似乎很怪,但是事实上它使我摆脱了一些成见并使我重新思考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它还提供给我一类新的活动,对这类活动我并不感到乏味,而这种感觉每当我试图回到数理逻辑上去时都困扰着我。因此我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认为自己是一个并不超凡出世的浮士德,对我来说代表梅菲斯特的就是这场大战。 7月末炎热的日子,我在剑桥,和所有的人讨论时局。我觉得不能想象欧洲会疯狂到陷入战争,但是我相信,一旦有战争,英国是会卷进去的。我强烈地认为,英国应当保持中立,而且征集了很多教授和研究员在以此意发表于《罗彻斯特卫报》的一份声明上签名,到了宣战的那天,他们几乎全都变了卦。回首当年,人们竟没有明白地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似乎有悖常情。我在本书第一卷中曾提到,8月2日星期天,我遇见凯恩斯匆匆穿过三一学院的大院去借他表兄弟的摩托车赶往伦敦。①不久我发现政府派人来召他去提供财政咨询。这就使我明自了英国加入战争已迫在眉睫。星期一一早我决定去伦敦。我在贝德福广场同莫雷尔夫妇一起吃午餐,发现奥托兰和我的想法完全一样。她赞成菲利普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和平主义的演说的决定。我继续到下院去,期望听听爱德华·格雷爵士②的著名声明,但是人群拥挤不堪,竟无法进人。不过,我得知菲利普已经适时地发表了他的演说。傍晚,我绕着马路散步,特别是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一带,我留心地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人群,让自已感受一下过往行人的情绪。这时和随后的几天,我惊讶地发现,普通的男女对战争的前景都很高兴。我曾经愚蠢地以为,战争是奉行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专制政府强加给并不心甘情愿的民众的,这也是大多数和平主义者的看法。前些年我已注意到,爱德华·格雷爵士如何处心积虑地说谎,以使民众不晓得他是用什么办法让我们大家都答应在发生战争时要支持法国的。我曾天真地以为,当公众发现他怎样对他们说谎时,就会对他感到恼怒而厌恶了;然而相反,民众却对他表示感激,因为他使他们减轻了道义的责任。 8月4日的早晨,我和奥托兰在大英博物馆后面的街上来来回回地散步,那里现在已经是伦敦大学的一些楼舍了。我们沮丧地讨论着未来。当我们向别人谈到我们所预见的灾祸时,人家都以为我们是发疯了;然而结果证明,同事实①相比,我们倒是只会预卜小灾小难就唧唧喳喳叫的乐观派了。4日晚,与乔治·特里威廉沿着整条斯特兰德大街一路争吵,之后去参加了格雷厄姆·沃拉斯任主席的一个中立委员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中间突然爆发一声雷鸣般的巨响,委员会的老会员们都以为是一颗德国炸弹。这就把他们赞成中立的最后一点点感情也驱散无遗了。战争爆发后的最初一些日子,我感到大吃一惊。我的一些最好的朋友,如怀特海夫妇,都持异常激烈的好战态度。又如J.L.哈蒙德这样的人,多年来一直撰文反对参加一场欧洲的战争,却被比利时弄得狂热好战起来。我早就从参谋学院的一位军人朋友那里听说,比利时一定会卷人战争,但是我没有想到那些大有名望的政论家们如此之轻率浮躁,竞对这种至关重要的大事无所知闻。《国民报》每周星期四照例有一次同仁午餐会,8月4日的这次午餐会我去参加了。我发现,主编马辛汉激烈反对我们加入战争。我提出要为他的报纸写一篇反战的文章,他热情欢迎。次日,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开头就说:“今天不是昨天”,并说明他的意见已全然改变。不过,他还是将我的一封反战的长信发表在下一期的《国民报》上②。究竟是什么使他改变了主张,我不知道。我晓得阿斯奎斯的一个女儿在8月4日午后晚些时候曾看到他从德国大使馆的台阶上走下来,而且我隐约觉得,他也许因此而受到警告,说在如此危难之际缺乏爱国热诚是轻率愚蠢的。 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