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编辑部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主要来源于2007年8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少部分是编辑部接受的投稿。除少数约稿外,所有稿件均寄给相关专家审阅。凡审稿通过者,皆列入刊发计划,优稿则优先刊出。出于对作者的尊重,编辑部一般只作技术处理而不删减文章篇幅。文章的排列大致以时间为序,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到近现代汉字,综述类文章置于最后。
作者简介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独著和合撰有《汉语文字学史》、《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汉字理论丛稿》等论著。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商周秦汉汉字发展谱系研究》等多项。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学部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等职。
书籍目录
谈“斤”说“锛” 读契杂记 试说甲骨金文中一个可能读为“塞”的字 出土文献中的“万”等字的释读 再说甲骨文中的字 释殷商金文的“南郭” 说“防卫” 释战国文字中的“乳”字 释“何” “格”字初谊及其用例析论 释郭店简的“冈喽” 曾侯乙墓竹简札记六则 《古籀篇》所录古陶文研究 燕玺复姓“夷吾”考 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研读 据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三则 连云港市陶湾西汉西郭宝墓衣物疏补释 武城令弩机与邾氏令戈考 古文字中的栏线借用 古玺考释(四则) 释“字”“船”“盛” 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 简化字与古同形字 从小学与经学的关系论述看清代小学研究的渊源与发展 汉字的文化阐释 《说文》“从某”承载的汉字部首法内涵 沈兼士“右文说”之考察与推阐 利用《新修玉篇》考辨疑难俗字 关于汉字简化与规范的几个问题 谈《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现行汉字规范的三项调整 汉字与传承语素关系初探 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届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 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在张家口召开 《中国文字学报》征稿体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屈原首先对后稷遭弃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与思考,后人关于远古杀食或抛弃长子的行为解释纷纭。刘盼遂指出,古代夫妇制度未定,“妻生首子时,则夫往往疑其挟他种而来,女石嫉实甚,故有杀首子之风”。就是说远古时期杀食首子、丢弃首子的习俗,与对子女血统的怀疑有关。这需要进一步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探寻其原因。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形式先后有“男女杂交的血婚”“伙婚”“对偶婚”等制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群婚与杂交、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对偶婚的发展,子女的父系血统日益明显,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财富的日益累加,男子的地位日益提高,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居于统治地位,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过渡。男子为了把财产传给出自自己血统的子女,对女子的贞操开始要求严格,这样,群婚杂交制逐渐归于消亡。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必然存在着男子重视自己子女的血统与群婚杂交遗风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使男子对女子婚前贞操产生不信任,因而对第一个子女血统产生怀疑和否定,这就导致了有些男子婚配后,把妻或妾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杀掉或遗弃的现象。 汉字现象的文化解释并不是唯一的。对“孟”字构形的文化背景,裘锡圭根据世界各地流行过的献新祭祀和中国古代的尝祭习俗,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他说“我国古代杀首子的习俗,显然也应该解释为把头生子女献给鬼神。在古书的有关记载里没有提到杀首子的祭祀性质,是由于记载的人对这种习俗缺乏深入的了解。献第一批收获于鬼神,是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使他们能够安全地成长。所以《墨子》说杀首子是为了‘宜弟’,是很有道理的”。“我国自古以来认为吃献祭过的食物能得福,所以祭祀之后有‘归胙’‘归福’之事,即把祭祀过的酒肉送给有关的人吃”,所以“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杀首子后还要‘食之’,这无疑具有献新祭后的圣餐的性质,其目的应是求福、‘宜弟’”。裘先生的解释跟刘盼遂的解释其实并不矛盾,也许最初的原因或深层的心理是血缘疑忌,而后来的习俗或表面的借口演变为礼仪祭祀,它们可以共同证成“孟”字构形的合理。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