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刘阳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是柴 回想三十一、二岁那段日子,觉得自己很辛苦,也很无奈。辛苦是因为,从青春期自我形象逐步确立开始,就一直以自我完善为座右铭——为了更明白自己而去读心理学;为了清理成长中的垃圾而反刍童年经历;为了评估环境而去看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个地方更适合我,我被自己所困扰,周围人却仿佛过得好好的;为开发潜力而去学习提高创造力、思辨力;为了不傻傻地被灌输而努力主动去读更多的书,凡事都想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判断再做出选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结果,在三十出头的时候,仿佛再也走不动了。我几乎看清了自己的所有缺点,却无法有任何改善;我为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出的极限行为就是勇敢的道歉,却不能保证不重复;对内我只好接受自己这样的境况,对外依然热衷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价值。环顾左右,那些从没有为适应社会发过愁的朋友,已经成家发家生子了,我连自己都没搞定,却不情不愿地被拖进必须面对的真实生活,为买房子操心,为供房子操心,为是否繁殖何时繁殖操心,为还没有出现的下一代提前操心,为自己怎么这么容易操心而操心…… 原有的价值观,只能支撑我站在成年世界的门槛上不倒下,摇摇晃晃,身后是相对单纯的风景,接下来迈出去的一步,将是人生中真正不可逆的变化。从未来的方向,飘来一阵混合着复杂、琐碎、丰富的气息。 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爱人病了。于是生活里有了具体需要作战的对象,原有的操心都成为次要矛盾被射向远处的木靶,在医院里,一份踏实的责任必须要尽。 值得感恩的是,当时我的爱人已经拥有了基督信仰,于是,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一幅简化的图景就是,我照顾她的身体,而她照顾我的灵魂。虽然在她生前,我也做出了与她信仰一致的决定,但真实情形是,我并没有能体会到与她在灵里的合一,她几乎独自从信仰里汲取力量,在病床上带给人温暖,把死亡变成了一份对于我来说,无法退回去的礼物。 这份愧疚,使我决心跨过门槛。当我站在门外的时候,门是那样真实,而当我站在信仰的门里之后,才明白我自己才是受益最大的那个,才真正明白了,信仰的种子需要生命的浇奠。两千多年前,有人为我们能够信仰而付上了生命的代价,而今,妻子的死把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代价拉进我当下的生活。 我日益浸濯在信仰的河里,看真理越发信服,看自己越发惭愧,看世事越少偶然,看生活越发感恩。原本对世界逐渐失去兴趣与动机的我,重新关注世界,寻找自己天命的方向。一切都一样,一切都不一样。我慢慢体会到,靠自己那点小聪明不能做什么,自以为是的智慧以及使用智慧的方式,令人羞愧。 我没想到,在我经历这一切的同时,有一个女孩正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相同的生命被信仰改变的过程。当我们相遇,我真实地在生活中触摸到恩典,以往,我更多感受到信仰所要求的超越。这一切帮助我不断确信,无论我、我已经离去的妻子、我现在的爱人,我们都走在同一条路上,所谓“薪尽火传”,即我们是柴,信仰的精神是那火,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而这里的文字,坦率讲全部是半成品,是我在更新自己的路上沿途留下的生命记号,那最终的样式没有人能知道。我曾因此而拒绝结集出版,当我终于辨识出这份表面的谦卑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自爱时,我想我必须学会不看自己,不怕显露曾经的样式,因为我们此生永远也无法完美。这些真实的记号,或许能为那些同样身在中途的旅人提供一些感同身受的慰藉或是善意的提醒。 道不远人,寻者自见。这一些文字,能够佐证的,或许只有这一点。 刘阳 2010年只月30日
内容概要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著名专栏作者、《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文化随笔精粹!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是作者刘阳从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因年轻的妻子病逝而触发对于彼岸世界与此世信仰的思考,对以往人文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道进行了痛苦而深入的自我省察,在内敛的怀念中把生活的遭遇内化为成长过程中的结晶并重新找到进入世界的动力,在超越中领受恩典,以此为根基面对这个世界依然如故的热闹纷扰,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实现理性的企图,带给人有审美愉悦和智力快感的表达,并试图将灵性的视角纳入,将灵性与感性、理性一起组成三维的立体文字。
作者简介
刘阳,曾任《南风窗》杂志常务副总编,现为美国普度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序
带着怀想旅行
你我装作爱旅行
中年男的烤红薯
当神仙遇上杀手
猪样年华
如果人人都和方济各一样
思念一个日本男人
诗人如何爱国
我们的食堂充满阳光
时光旅行者与瞬间收藏家
减笔新疆游记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
属人之爱的局限
礼物
以书为证
哀恸的人有福了——论悼亡诗
古诗杂读
朋朋二三事
为何信仰
凭灵魂相认
吃书人
令人心惊的当代英雄
病人的背后
纳妾与自杀的“两头蛇”们
贫民窟里的一根芦苇
宋朝不远,理想不近
梁漱溟的背书
后青春的庄子
当克尔凯郭尔遇见王阳明
人在琼楼第几层
乱世抉择
不早不晚,在明朝
霍乱依旧,爱情之上
在路上的爵士
命运中的那片密林
事关乳房
黑非洲的笑声
像词典一样追忆20世纪
伯罗奔尼撒的消息
黑泽明说
吾儒
关于杨过
兰圃与卡尔维诺的树男
那些形象
董贝怎么可能幸福?
守望时代
深渊上的爬行
媒体在当下的有限责任
“人本”的回归与庆典
消费、收费与公费
2009的信与望
在什么层面上,我们彼此相似?
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心
天灾叩问县级化生存
传统在那,文化在哪
效率的反面
作为时评家的孟子
“中国制造”的信用重塑
我们是谁的人质?
在一个更广大的计划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很小的时候,小到一个男人还没沾过一滴酒的时候,小到他还没独自离开过家的时候,就被一个叫李白的人迷住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迷到用橡皮刻了一枚图章,“一生好入名山游”。 后来,上了一所要坐60个小时火车才能到的大学,咣当当,咣当当,从三角梅芭蕉到雪花落叶杨,我睁大眼睛一丝不苟地看过从夜进入白昼以及从白昼进入夜的每个细节。后来,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开篇就很亲切——“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夜晚的车窗像半透明的镜子,“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晃动”,镜中浮现着姑娘动人的脸庞,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仿佛我和他握了握手,他瘦小的身体,我知道他是一个爱旅行的人,《伊豆舞女》也是一个证明。我19岁的时候一个人挑了一座岛去旅行,就因为看到他写,“那年我二十岁……独自到伊豆旅行。” 不过,我没能写出中国版的《伊豆舞女》,也不全是才华的差距,依稀还记得,当年的旅行日记里充斥着半夜被蚊子咬醒后的血腥追杀,以及那座岛上的中国“舞女们”非要挤进你房间的执着:先是不停打电话,然后敲门,然后送开水,然后来找一个名叫“小红”的妹妹。 稀里糊涂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毕业后选了一个叫北京的城市工作。在几乎所有的首都报纸都在讨论汽车尾气排放那一年,我分别去河北和山西做了两趟短途旅行。在河北正定附近一处地界,穿着打扮得像日本兵的民工走出一座石灰窑,浑身上下,只有眼睛里面嵌着一小块黑。在山西河津的中巴车上,上来一个挖煤工,一个人坐在发动机盖上对着一车乘客,浑身上下,只有眼睛里面嵌着一小块白,咧嘴的时候,牙齿闪着白光。这“黑白双煞”提神醒脑,后来才知道,媒体上对此有个标准说法,叫“发现另一个中国”,或者叫“主流对边缘的寻找”,暗自透着一股身居主流的得意劲儿。 走着走着,某天忽然发现,喜欢旅行的人好多啊。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爱旅行的和不爱旅行的。走着走着,某天忽然又发现,还有一种人,是装作爱旅行的。 比如,一个叫阿兰·德波顿的英国人,专门写了一本《旅行的艺术》,据说英文版卖了40万册,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伪旅行爱好者罢了。当他故作睿智的在飞往目的地的途中感慨(巧得很,他也是前往一座岛),“我也许会因此更真切地体验到我们所身处的地方对我们心智的旅行的影响是如此之小……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去面对额外的挑战,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随后,因为与女伴吵架而顿悟了良辰美景也不能保证带给人快乐,并上升到哲学高度总结了一下,“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 这样的旅行经历实在令人同情。旅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只要你谦卑地进入未知之地,几乎总能有新鲜的感受超乎你的预期。而超乎预想的程度几乎总是与到达目的地所必须接受的挑战难度成正比,克服挑战也是乐趣的来源之一。 如同政治正确一样,不爱旅行似乎很不正确;如同意识形态一样,旅行也总结出自己的口号——“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了一批装作爱旅行的人;也就是在人们丧失了对身边的邻人付出时间与精力建立亲密关系的勇气,丧失了在每日的生活中感觉充实与喜乐的能力之后。 这些人生活在别处,随时准备离开人群,走向远方,或者“我的肉体在家里,我的灵魂在隔壁”,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社会僵化、保守、自私,老面孔让人审美疲劳,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于是旅行者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他们所能扮演的角色:以疏离对抗体制,以漂泊经验对抗按部就班的市民生活,仿佛人通过旅行就能成为“冷漠社会里一股流动的暖流”。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的旅行不过是出去透口气的挣扎。因为找不到出路,他们心里都知道,有一个现状岿然不动等待着人去适应。留守的确很难,但左右看看,留守的人留下了,可也没守住什么;面对了,可做到真实了吗?于是就坦然地以犬儒的姿态做出一次次为了返回原地的逃离,然后重新坐到写字楼格子间的卡位里,接着忍受生活的平庸与窒息,直到下一次发作。 像嗑药一样,在被迫旅行的时候,我曾以为我很自由。我在各处都可以找到我自己,又或者说,我走遍各地却没能走出自己。我可以为旅途上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发起一场募捐,却不愿坐下来听我的同事聊一聊自己的困扰,急切地把他打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另册,妖魔化所有与我们不同的人,从未尝试着进入他们的情境。
编辑推荐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是著名专栏作家、《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文化随笔精粹,爱,是一种冒险。爱一个人、爱一个时代,爱一个国家,都难免心碎的可能。不愿选择担惊受怕的人,唯一的去处就是地狱,那里再不需要买保险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