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学勤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三代文明研究》分作上下编,上编为论文及几篇演讲,下编则是一些序跋和短文。两者的时限都是2009、2010两年,惟有《关于(左传)的几点认识》例外,是我2008年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前此没有保存记录稿,现在将之与内容相近的《(左传)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放在一起,供读者参看。
作者简介
李学勤,男,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到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4)、《重写学术史》(2001)、《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05)等多种。李学勤先生详细简历及出版的专著见附录一。
书籍目录
上编 论文、演讲
一、古史研究
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启示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在“合符文化与龙图腾的形成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关于《左传》的几点认识
《左传》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
从清华简谈到周代黎国
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
二、甲骨学研究
小臣墙骨牍的几点思考
建国六十年来甲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再谈甲骨金文中的“*”字
三、青铜器研究
释“疏”
父丁母丁鸟纹戈研究
何簋与何尊的关系
“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
……
下编 序跋、杂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王国维、郭沫若论述夏禹,只能引用春秋时的秦公簋和齐侯镩、钟。2002年出现了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赞(遂)公盈,改变了这种局面。这件盔有98字的铭文,开头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与《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及《禹贡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惊人地相合,提供了大禹治水传说在出土材料中的最早例证。在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基本真实可信之后,许多人都期待同书《夏本纪》的夏王世系也能以类似方法证实。殷墟甲骨乃是商王室遗物,占卜的是当时大事,自然很难涉及被商朝取代的夏朝人物。实际上夏朝的史影,在甲骨文中还是存在的。例如在甲骨文祭祀卜辞里,祖先总是或以上甲为首,或以大乙(汤)为首,同时伊尹的地位也极重要,这显然是因为大乙是代夏的第一位先王。如果没有夏朝和伐桀之事,这种现象怎样解释呢?至于上甲以及上甲的父亲王亥,为汤的六世、七世祖先,实际就是生活在夏朝的人物。上面已经说过,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反映商朝后期,即迁殷以后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多数卜辞是以商王为主体的。近年研究指出,殷墟甲骨里也有若干不是以商王为主体的所谓非王卜辞,以1991年花园庄东地H3所出内容最为丰富,拓宽了对当时历史状况探索的眼界。殷墟甲骨分期的深入研究已经证明,已发现的约13万片有字甲骨,几乎没有可以确定是早于商王武丁的,并且属于武丁早年的卜辞带有种种粗糙原始的特点。因此,想在更早的商朝遗址中发现内容丰富的甲骨文,恐怕是不大可能的。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找到的一片早于殷墟的刻字肋骨,字数寥寥,也表明这一点。
编辑推荐
《三代文明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