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陈维沧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到极致就只是一声叹息 李伟文 南北极、沙漠、喜马拉雅山,这些名词对现代人而言,是既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每天在各种媒体与不同议题中不断出现,说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可以亲自探访,甚至我们周边认识的朋友,也很少有人去过。 这些地方又称为极境,地球上极端的环境,要么冷得无法想象,要么又干又热,不然就是高到无法呼吸。这些极境,对任何生物而言,都是非常恶劣艰困的环境,可是就算是有人,包括维沧兄,常问自己,也是别人常问他的:“明知其艰苦,为何偏向艰苦行?” 的确,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决心,多深的渴望,才能在六七十岁的年纪,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以及肉体的困顿疲惫接受挑战?四次到南极,三次到北极,以及难以计数的沙漠与高山之行,这些动力,一定是来自生命里更深沉的呼唤。 我相信这种热情绝不是那种“我来,我见,我征服”的炫耀式的游览,而是当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迫到最极端的绝境下,才能彰显出生命的深刻与意义,甚至寻得精神上与肉体上的重生与复而。 维沧兄正是荒野保护协会义工们的典范,毫不藏私地把他毕生的经验与体会;加上他拍摄的精彩动人的照片,分享给大家,或许我们没有机会到这些极境之地,但是看完书,相信你也会如同我一样,深深地叹一口气,因为,人们在面对极致的美与感动时,往往也只是一声叹息。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由行走喜马拉雅、南极、北极以及沙漠的历程组成。图文并茂的讲述了作者行走过程中的艰辛和感悟。通过高质量的图片,展现了自然风貌之美,却也掩盖不住了环境日益被破坏的现状,陈先生的文字也蕴含着淡淡的忧虑和对人类社会的警示。书中穿插了社会知名环保人士、极地探险专家等对陈先生此行此举的想法和感受。此外,书中还向读者介绍了很多关于极地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科普知识,为对极地极为陌生的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打开书本,这些地球上的自然之极境像张开双臂,迎接作为地球上一员的我们去他宽广的胸怀里,去享受自然的美好与纯粹。
作者简介
年轻时,他卖兄弟牌英文打字机、担任兄弟棒球队内野手、办杂志、筹组合唱团、玩摄影……
50岁那年,他事业有成,从商场急流勇退,成立非营利性机构,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他投身文教公益活动,并背起相机,踏遍地球上的天涯海角,透过镜头,凝结每个感动的瞬间。
60岁为亲眼见珠穆朗玛峰,到尼泊尔4150米高山健行,从此展开人生壮游的极境之旅;70岁在南极跳入-5℃海水中,庆祝人生开始。
摄影旅行23年来,四探南极北极、五访印度新疆、六到西藏、远赴沙漠、非洲草原、喜马拉雅山,以及达尔文研究物种起源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旅行和摄影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信仰,一次次艰难的旅行、长时间等待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画面,是他不断超越和重生的养分。
至今,74岁的他仍整装待发、继续追逐。追逐时光,追逐幸福,追逐人生的究竟!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人生的三种境界 蔡志忠
美到极致就只是一声叹息 李伟文
01 心的力量,超乎想象 Himalayas 喜马拉雅——天堂与地狱之间
02 生命渺小可贵,心域无限宽广 Antarctic 南极——一本接近灵魂的大书
03 世间事如极光,梦幻生灭 North Pole 北极——世界的顶点
04 在险恶与美丽之间学习谦卑 Desert 沙漠——陆上的海洋
后记
章节摘录
探险旅行,我的超越与重生 破冰船像一座孤岛,随着海浪飘飘摇摇。眼前这片北极冰海,不正是所谓的“天涯海角”?放眼望去,迎着冰冷海风,悠然独立,自然有一份清洗沉淀后的情思。我常思考,为什么我会站在这里?在这一片汪洋冰海中? 我爱旅行,骨子里填满了探险的基因。旅行“Travel”这个字,拉丁文的字意包含“hard work”与“rebirth”的双重含义。旅行于我,是一件辛苦的工作(hard work),我习惯于从旅游中的艰苦与经历,深入地回顾与反省这一生,探索自我的弱点,不断地追寻重生(rebirth)。 是我的母亲,把探险的基因,遗传给我。 我的母亲,既传统,又超越传统。早在70年前,年方18岁的母亲忍下心把三个月大的我留在台湾的外婆家,独自一人远赴日本东京昭和药专留学,只为了追寻梦想。那时,在船上望着大海的母亲,不知是何等的心情?她,流下了眼泪吗? 母亲多才多艺,当过教员,开过药厂,而且厨艺一流,有时我怀疑她上辈子是西方人,因为她只喝咖啡当饮料,而且不吃稀饭。她永远在学习新的事物,绝不停滞。她62岁移民美国,开始学习绘画和雕塑,并在洛杉矶的绘画比赛中得到第二名,初期的油画,成熟的技巧和色彩运用,竟然看不到新手的生涩。我的母亲个性豪爽,喜欢购物和馈赠亲友。她往生后,我在她房里找到了87个包包,百多条围巾。我那好脾气、勤劳、简俭的父亲对她一向包容,不但容忍她满屋子的画笔、颜料,还支持她买电窑从事陶艺创作。 这一生,我从未见母亲流下一滴眼泪,即使在父亲与妹妹的告别式上,也仅止于双眼湿润。在母亲患大肠癌的那段日子,她若无其事地照常生活,从不向人诉苦,即使她逐渐衰弱举步维艰时,仍婉拒女儿协助上洗手间。 母亲生财有术,家里的经济多半仰赖母亲,她为事业锲而不合,但也懂得犒赏自己。40年前,她运用父亲的退休金凑足了24万,一次全数花光,只为追逐梦想——环游世界30天。那24万,对于那时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必须不吃不喝地工作12年才能赚得。 母亲遗传给我勇于尝试、追求梦想的基因。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给予我的——慈悲的身教。表面乐观的父亲,一生任教于中学,他总是笑脸红润,学生都称他“不倒翁”,但实则抑郁不得志。在家族同辈中,他的两位堂兄都是当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的医学博士,不但自己开医院,事业还扩展到武汉。父亲不但屈居堂兄弟们的光彩之下;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他也不及母亲在事业上的活跃。但是,他的慈悲,让学生们一生感念,让我愿意来世再生作他的孩子,孝敬奉养他。 除了教学,父亲更注重生活教育。父亲是我的太太Sumi的中学导师,Sumi常与我聊及,很怀念中学时代周末看电影的日子。父亲每回看过好的电影,便会替学生谈半价优惠电影票,到了周末,领着全班学生去看电影。在过去以打骂教养的年代,我经常看见堂兄被伯父抽皮鞭,甚至听说过堂兄曾被伯父将头压入水缸中。但我这辈子,父亲从未打过我,他尊重孩子的选择,我相信,这深刻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性格发展。 父亲也很孝顺,尽管祖母始终较偏袒伯父,但却是由父亲奉养祖母。有一回,我们陪祖母去南投中兴新村接受全省模范母亲表彰,回家后,父亲因为尊敬兄长,把全部的奖牌与锦旗都送交给伯父。后来,遗产也全由伯父分配,在诸多名贵的古董、家具中,父亲只取了一口老钟,母亲为此非常不悦,认为犯了习俗中“送终”的大忌,但看在我的眼中,父亲此举仿佛是在教导我要珍惜人生和光阴,而他所表现出来的洒脱,对我后来的影响也很大。 他去世后,我才从镇公所那儿得知,几十年来,他把每个月学校配给的白米、食油全都捐献出去送给游民,他的无缘大悲及默默行善的人生,深深影响了我。 出门在外倍思亲,每每想起了父亲,如果他还在世,一定要带父亲来此一游。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总让我潸然落泪。 在船上欣赏着极地美景,我又思考着,为什么我来到了这里?感谢极地赐给我最美好的生命礼物,但我能回馈给他什么呢? 我所乘的破冰船行驶在大海之上,必会对海豹、北极熊,甚至是看不见的、更多种的生物的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南极时,在破冰船上也常见浮冰上的企鹅们慌张地逃跑,让我不禁省思到观光旅游有时对环境也是一种伤害,甚至曾看见船员刷洗轮船机具后,将大量乌黑的废油直接倾泻冰海中。 过度的观光是对环境的耗损,如果能限制造访极地的人,需以特定目的提出造访申请,或对极地以研究、报道等带有正面意义的目的前来,而不只是为了观光享乐而来,或许可将地球的消耗减到最低。 几趟的极地之旅,清净无污染的视野,洗涤了视网膜,也过滤了心灵。今日的北极海是否一如洪荒初创的原始风貌,谁都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绝少受到人类文明的污染。所幸,地球上还有两极净土,是我们可以引颈回归的原始圣地。 佛言:“心净,国土净。”但是,一介凡夫如我,要得自净其意,谈何容易,只好长征无尘之境,在纯净壮阔的大自然中,从国土净,反求心净。天地八方开阔,只有皑皑白雪将身依托在靛蓝沉静的北极冰洋上,我将一切摄入广角镜头,也存入我心底。 这片冰雪封印的白色大地,百万年来,依循着它特有的节奏,孕育了丰富精彩的生命。如今,这寂静的大地,却留下全球变暖最深刻的痕迹。在不久的将来,北极夏天的冰河将全部消失,依赖浮冰生存的物种也将全数灭绝。极地的美,深深地烙印在心田,面对如此无奈的环境,每个人都应更努力节约资源,爱护地球,才能留住这清净无染的一幕。愿极地的冰清圣洁,沁人人心,永远作为世间的美好存在。 P145-148
后记
行行觅觅,抓住了什么? 摄影,是为抓住那一方世间之影!我的第一张被抓住的影像,是在家族照片簿里,一张襁褓中、零岁的独照,是现存可见的、我的第一张被摄取的照片。 后来有一张小学时期,穿着日式制服的照片,背着后背式书包,侧身,回眸向镜头,很有精神,有一股“人小志气高”的架势。在那传统的、古典氛围充盈的时代,我,被抓住了一个不落俗套的pose,自觉小有个人特色。 第一张被我抓住的影像已不记得了,也没保存下来。记忆中,大学时期,在我预定受洗作基督徒的那一天,突然奉父亲之命,赶去台中中兴新村,为当选模范母亲而接受表彰的祖母拍照。照片今已下落不明,也许存在族亲长辈的家里。而我,也因此无缘当一个真的“陈弟兄”! (注:大学时代的我,热衷参与基督教团契活动,被同学戏称“陈弟兄”。) 第一次踏上摄影旅途,是1989年,到中国西陲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漠黄沙,纵横天际,在晴空无风之下,沙形曲线万千、优美婉约。这个维吾尔语称为“鸟也飞不过去”的中国最大沙漠,在公元4到7世纪时,曾让西出阳关、到天竺取经的苦行僧众备尝艰辛,苦不堪言。 之后,年年复行行,我就像老骥伏枥一般,肩上挂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行行复觅觅,摄取穹苍之下的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美国的黄石公园、大峡谷;加拿大的枫叶、瀑布;中南美印加文明遗址;南非的动物世界;爱琴海荷马史诗的众神国度;欧洲捷、奥文艺复兴的古典风华;印度的宗教艺术石窟;柬埔寨吴哥窟;中国敦煌的莫高窟、九寨沟、云南和桂林;日本北海道的阡陌花田…… 尔后是纵身三极的极地之旅:搭乘破冰船拍摄南极的企鹅、冰山和海鸟;在北极圈白日守候北极熊,夜晚枯等北极光;在中极踏上了“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秘境。 我不是专业摄影,也没有要成就专业的压力。摄影于我是一份兴趣,自娱并且分享身边的亲友。之所以唯独钟情摄影,在于那份透过镜头,取景构图的美感和悸动。画家作画,多半是在呼吸均匀的柔软中酝酿;摄影构图,却是当下意和境的交会,有时从容取镜,有时就抢在那一刹,当按下快门的片刻,一定是屏气凝神、呼吸止静的。因此,那份“抓住了”的欣喜之情,可以一路延续到回家之后,在灯箱上一一细看冲出的正片。 这份狂热,是学生时代文艺青年爱美好艺的遗绪?也许是吧! 所以,与其说爱上摄影,毋宁说,爱上构图!此外,旅游带给我的,除了一般的行遍天下增广见识之外,更重要的,它是一趟“hard work”,也是一趟重生“rebirth”的生命之旅。为旅行加上了摄影的任务,那更是超载的重度“hard work”。为了追逐光线和气氛,早起、枯等;为了更突出的构图角度,攀高、伏地、卧冰;有时浑然不顾那颤巍巍的立足点,心甘情愿地难行能行,长途跋涉,忍受严酷的气候和大自然无情的洗礼。 行过三极、五大洲,更真实地体会到:寰宇无疆界。无论是在沙漠、在极地冰原、在汪洋大海之上,四界无边,唯与天接。人,真真实实就是天地间一芥子。世界民族、文化、国土的边疆在千古大自然中,原是混沌一隅,唯一不二的本然。(人之渺小,何足言“人定胜天”!) 天涯游子,东西南北,行得远、走得长;踏沙也行、冰山也过;身在凶猛恶水上的一艘破冰船中,五脏随巨浪而翻滚;天地之壮美、之酷厉,人与大自然的角力搏斗,如是我见,如斯我在。这十多年来辛苦的“hard work”,的摄影成绩,精挑细选,先后付印出版了《飞鸿雪泥》、《梦想南极》两本书,因书而掀起了社会效应,而几度接受专访刊载于报刊和杂志,以及受邀校园和公益演讲,现场放映影片,有幸将旅行中的感动与省思分享给大众,期望能回馈世间一丁点儿的力量。 一份兴趣,一份不畏辛苦的坚持,凭借精神与意志之力,为自己退而不休的生命旅途,一程一程地竖立起里程碑,自我领受,同时也分享出“世界真奇妙”的绮丽风光,岂不“快意人生”! 从童年时被拍摄留下纯真的影像;从中年行旅过花甲,拿起相机摄影大千万象;我这沧海一粟的“老顽童”,仍然对世界怀抱好奇,即使有一天势必要放下超载的摄影行囊,换上口袋型的傻瓜相机,也是服膺生命的自然律,又何尝不可“自歌自舞自开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不畏艰辛、持续不歇前往极境壮游,他的热情与信念,不仅成为年轻人的典范,更能鼓励银发朋友走出户外开拓新视野。 汀秀真(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两度珠穆朗玛峰攻顶) 历经过人生关卡、生死磨难的人,可以跟随着作者的脚步,领略一段极为清净又暗藏玄机的人生切片。 林义杰(极地冒险家) Richard(维沧)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台湾摄影师,我们2003年在南极相识,印象很深的是:他自谦自己不是摄影家,只是摄影爱好者。我见他拍照也多是one shot,不讲究包围曝光,也不讳言自己对相机的功能发挥甚少。他不拘泥摄影框架的态度,以及他对摄影的执著与努力,在我看来,是他在追求作品“美”的背后的善与真。 Steve Bloom(英Ⅲ摄影家、作家)
编辑推荐
陈维沧是荒野保护协会义工们的典范,在《那些极境教我的事》一书中,他毫不藏私地把他毕生的经验与体会;加上他拍摄的精彩动人的照片,分享给大家,或许我们没有机会到这些极境之地,但是看完书,相信你一定会深深地叹一口气,因为,人们在面对极致的美与感动时,往往也只是一声叹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