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余太山 页数:3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塞種史研究》旨在探讨贵霜王朝兴起以前的中亚史,重点在塞种的活动。搞清楚张骞首次西使所经见和传闻诸国的情况,其中大夏、大月氏、大宛、康居、奄蔡、乌孙,所见塞种、厨宾、乌弋山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塞種史研究》从此处延伸,研究了塞种史。
作者简介
余太山,江苏无锡人,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1991年起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研究员。主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嚈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
书籍目录
再版緒說
緒說
一 塞種
二 大夏
三 大月氏
四 大宛
五 康居
六 奄蔡
七 烏孫
八 屍賓
九 烏弋山離
附卷
一 《漢書.西域傳》所見塞種——兼說有關車師的若干問題
二 關於鄯善國王治的位置
三 魚國淵源臆說
徵引文獻
索引
後記
再版後記
余太山主要出版物目錄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 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 或以为“蒲陶”、“苜蓿”相当于伊朗语的bud(a)wa和buksuk;果然,可以作为大宛人和安息人“相知言”的证据。 有人以为《史记·大宛列传》载李广利曾“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其名可用突厥语解释,尤其是末字“靡”,应郎突厥语bag、bi之音译,并由此推论当时大宛国上层统治者(君主和贵族)应为突厥语族。 今案:此说未安。一则,“靡”等也可以用印欧语诠释;二则,不能排除突厥语的某些词汇,尤其是官号,得自上古印欧语诸族的可能性。 十 帕米尔地区由塞人建立的国家,《汉书·西域傅》明确记载的有捐毒和休循。这两国的地望与以上所考大宛国的不少问题关系密切,故附考于篇末。 《汉书·西域传上》载:“捐毒国,王治衍敦谷,去长安旧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与葱领属,无人民。西上葱领,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领,本塞种也。”捐毒的地望历来有种种异说,但自从有学者指出应在Irkeshtam以后,渐为多数人接受,祇有个别人不以为然,指捐毒为身毒。今案:Irkeshtam说是可取的。理由如下: 1.《水经注·河水二》:“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身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径休循国南,在葱岭西。”持前说者以为此处“身毒”应为“捐毒”之误。河水三源乃指于阗河与葱岭南北二河,发自捐毒者应是葱岭北河郎Kashghar河,故捐毒应在该河源头郎Kizil Su河流域。持后说者则认为,郦道元首解捐毒即身毒,甚是;河源指新头河源郎Hindu河;葱岭指兴都库什山,自此而南便人印度,“捐毒”乃Hindu之音译,捐毒国位在Zaghadum bash附近山谷。 今案:此处“身毒”一本径作“捐毒”,故未必郦道元解“捐毒”为“身毒”。《汉书·西域传上》颜注:“捐毒即身毒、天笃也,本皆一名,语有轻重耳。”不过说“捐毒”与“身毒”等同一语源,不能据以释地。又,郦道元注称“河水重源有三”,其二源应即葱岭河与于阗河,第三源乃指自葱岭(Pamir)西流之水。
编辑推荐
《塞种史研究》旨在探讨贵霜王朝兴起以前的中亚史,重点在塞种的活动。搞清楚张骞首次西使所经见和传闻诸国的情况,其中大夏、大月氏、大宛、康居、奄蔡、乌孙,所见塞种、厨宾、乌弋山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塞种史研究》从此处延伸,研究了塞种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