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于君方 页数:574 译者:陈怀宇,姚崇新,林佩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东南亚等地,赤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邸;然而在中国、“他”却成了“她”,成为循声救苦“慈悲女神”,并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与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结合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探讨观音经历此戏剧性演变的原因与过程。除了佛经之外,《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将感应录、朝圣故事、寺志与山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以及反映观音形象的艺术造型等全面纳入讨论范围,是深入研究观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作者简介
于君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博士,专攻汉传佛教研究。1972-2004年问任教于罗格斯大学宗教学系,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系、东亚语言文化学系,以及“圣严汉传佛学讲座”教授,致力于指导汉传佛教的博士研究生。
她的第一本著作《中国的佛教复兴:株宏与晚期的宗教融合》,是研究唐代以后佛教最早的英文著作之一,另合编有《中国的香客和圣地》。《观音》一书的英文版于200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观音信仰的佛典出处
第三章 中国本土经典与观音信仰
第四章 感应故事与观音的本土化
第五章 神异僧与观音的本土化
第六章 本土图像与观音的本土化
第七章 大悲忏仪与千手千眼观音在宋代的本土化
第八章 妙善公主与观音的女性化
第九章 普陀山:朝圣与中国普陀洛迦山的创造
第十章 中国中世纪晚期的女性观音像
第十一章 观音老母:观音与明清的民间新兴教派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全书注释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正法华经》清楚地表明,听闻或称念这位菩萨的名号是信众得救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菩萨与光的关系密切,所以称为“光世音”。如同浩特在《宝冠中的佛陀》(Buddha in the Crown)一书中提出的,在Aval.okite§vara的相关经典中,光的象征意义确实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Holt l991:31—34)。然而,各经典对于这位菩萨与“音声”之间的关联却未具体说明。本田义英提出一项有趣又颇具说服力的论述:“光世音”这个称谓与“现音声”(显现声音)的意思相同。“现音声”是Aval0.kite§vara在《放光般若经》(T8:1b)中的对应译名,此经是中亚佛教中心于阗国沙门无罗叉(Moksala)于291年所译,即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问世五年后译出。这两部经都提到此菩萨透过自己的声音光照、教化世间,因此,能使众生开悟的“音声”是菩萨特殊的功德力,而非苦难求助者所发出的“声音”(Honda 1930:15-17,27)。 现存第二个译本即是著名的龟兹译经僧鸠摩罗什于406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第三个译本是阁那崛多(Ja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于601年的《添品妙法莲华经》,这两个译本采取的是另一种观点,以“观世音”(观世界音声者)称呼这位菩萨,后来“观世音”就成为整个东亚地区公认的正统译名。《普门品》是鸠摩罗什译本的第25品,在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中则为第24品,原先罗什译本和竺法护译本中《普门品》并没有品末偈颂,只有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本才有偈颂。在中国,三个译本中向来以罗什本流传最广,因此品末偈颂后来补入这个译本。此品经文中,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这位菩萨为何名为“观世音”,佛陀回答道:“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Watson 1993:298—299,中括弧为笔者所加)。在此,若想解脱苦难,只要称念菩萨圣号即可。引文加中括弧的关键句,亦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并未见于竺法护的译本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观音》是未来数十年内无人可匹敌的精心力作。 ——太史文(Stephen F.Teiser),知名中国佛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本书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东亚佛教中的观音有重大贡献……,为这位大悲菩萨及此“慈悲女神”相关的宗教修行,提供了最清晰的解释与观点。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知名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荣誉退休副校长 “本书无疑是未来研究观音的新起点。于君方巨细靡遗地探讨了观音复杂且辉煌的各个面向,在佛教研究中自成一类。” ——梅维恒(Victor H.Mair),知名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名人推荐
《观音》是未来数十年内无人可匹敌的精心力作。 ——太史文(Stephen F.Teiser),知名中国佛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本书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东亚佛教中的观音有重大贡献……,为这位大悲菩萨及此“慈悲女神”相关的宗教修行,提供了最清晰的解释与观点。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知名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荣誉退休副校长 “本书无疑是未来研究观音的新起点。于君方巨细靡遗地探讨了观音复杂且辉煌的各个面向,在佛教研究中自成一类。” ——梅维恒(Victor H.Mair),知名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