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盆地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钟翀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作者简介

钟翀,1971年生,200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人类环境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主修历史地理学,近年来尤其关注聚落史地、东南地区社会文化史地、近代城市地图与古城形态研究等领域。至今已出版泽作一种(高田时雄著《敦煌·民族·语言》,中华书局),论文30余篇,见于《文物》、《历史地理》、
《人文地理》(日)、《历史地理学》(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

书籍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小史与本书研究目的
三、研究对象地域与研究尺度
第一章 东阳县与北江盆地
第一节 文化史地视野中的“浙东”与“东南中国”
第二节 东阳这个地方
第三节 北江盆地:乡里与聚落的历史展开
第二章 北江盆地的族谱群
第一节 东南中国的族谱
第二节 “北江谱”的现存状况
第三节 “北江谱”的流传与普及
第三章 宗族与聚落概观
第一节 个案考察:鹿峰蔡氏的形成与展开
第二节 北江盆地的聚落面貌
第三节 北江盆地的宗族生态
第四章 宗族发生的时空变迁
第一节 宗族发生与族谱的始迁祖记录
第二节 宗族发生的空间形态
第三节 宗族发生的时间变化
第五章 宗族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的“宗族化”
第六章 宗教变迁的前史
结论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江盆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虽然以前零星看过钟翀先生的部分论文,也听过他的一些讲座,但是一直不太明朗他所作的具体研究。在本书中,作者展示了自己强大的综合科研能力,融合中日两国之学风,将浙东东阳县北江地区数百年来的宗族发展脉络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一阅!
  •   看完此书以及后记,我被钟老师这种坚持的精神所感动。这本书的内容也很丰富。值得一读。
  •   内容详实,论证严谨!颇具学术水准!
  •   该书作为宗族研究著作,竟然没有提及华南学派的研究。
  •      总体来说对这本书是比较失望的。简单说说自己的观点:
       没有对宗族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我认为牧野巽的解释不具有信服力(P6)。
       宗族不是弗里德曼所理解的父系血缘共同体,作者应该没有读过或郑振满的书,或不认同其观点。
       宗族大量出现的时间不可能始于宋元,“近世型宗族”的概念不可取。
       由于对“宗族”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族谱材料的错误解读,无法把握族谱的制造过程:不能天真地认为不同时代所炮制的谱序中所提到的同姓人群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p61);不能简单地认为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没有作伪的必要(p66);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宗族的族谱编撰是各自独立的活动(p67);不能将以某一聚落为中心并辅以诸多同姓分支聚落的聚落群现象理解为血缘宗族繁衍发展进而裂变、分居的结果(p76);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人群关系较为缓和的浙东地区就不具备形成不具血缘网络的异性宗族统和(p118)。
       族谱材料的使用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没有其他类型材料佐证的情况下,作者所犯的错误很低级。
  •   上午遇见钟老师,冒昧把这些问题向他请教了一下,没想到得到了认真的解释,简单整理了他的口头回答,并征得他同意,转帖上来:
    Q:没有对宗族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我认为牧野巽的解释不具有信服力(P6)。
    A:从此书的问题设定来看,作者对宗族形成原因的解释(或看法),也应该是放在书的最后,不会出现在P6上的。所以还请详读全书,再作评论。还有,牧野巽的解释在此书中只是作为问题的提起,也并非作者所认同的。
    Q:宗族不是弗里德曼所理解的父系血缘共同体,作者应该没有读过或郑振满的书,或不认同其观点。
    A:此书也并未全然认同弗里德曼的解释,关于作者的对宗族的整体认识,请详读该书P4-5,特别注意作者提到“就东南一带的宗族实践来看,任何宗族的世系构成和维护,都要基于特定的父系血亲规则这样基本面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请注意这里提到的父系血亲规则并非一定是严格的生理学意义的父系血缘关系。
    Q:宗族大量出现的时间不可能始于宋元,“近世型宗族”的概念不可取。
    A:这一观点在学界也并非孤立,如徐扬杰、清水盛光、井上彻等,也是此书需要重点实证的,若不可能,尚祈说明一下您的观点,您认为宗族大量出现于何时呢?有何依据或研究呢?
    Q:由于对“宗族”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族谱材料的错误解读,无法把握族谱的制造过程:不能天真地认为不同时代所炮制的谱序中所提到的同姓人群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p61);
    A:但此处(P61)并未提到“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仅是表达“不同时代所作谱序”至少还是对应于鹿峰蔡氏这一现实存在的宗族,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所作谱序”对应于客观存在的鹿峰蔡氏这一宗族,这一点您总不能否认吧。
    另外,对于宗族与族谱的关系,不应抱着对宗族的理解与抽象来解读族谱,而应以族谱文献为基础材料来作谨慎分析,否则有先入为主的风险。以文献材料的分析归纳研究历史,本来就是这门学问的一大基础。
    Q:不能简单地认为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没有作伪的必要(p66);
    A:但更不能否定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相对客观这一点。当然,如您怀疑、并能指出此书之中女性配偶记录作伪的具体叙述,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任何史料都有怀疑其真实性的要求,但作史料的也要讲个合理逻辑,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这样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这跟叶诗文通过药检得金牌还要受质疑是一个道理。
    Q: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宗族的族谱编撰是各自独立的活动(p67);
    A:此书题为《北江盆地》,限于北江盆地,您认为有实际案例可以支持您的说法吗?
    Q:不能将以某一聚落为中心并辅以诸多同姓分支聚落的聚落群现象理解为血缘宗族繁衍发展进而裂变、分居的结果(p76);
    A:这是从族谱及其他材料中观察分析得出的,如果您认为不能这样,也要提出合理的根据。同时,请留意问题一之中已经指出的——血缘宗族这样的组织,当然也包括拟制、统合等多种可能。
    Q: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人群关系较为缓和的浙东地区就不具备形成不具血缘网络的异性(姓)宗族统和(p118)。
    A:认为不认为,需要立足于实际调查,您这样说有案例吗?
    Q:族谱材料的使用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没有其他类型材料佐证的情况下,作者所犯的错误很低级。
    A:这个说法对本书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应该说本书是十分重视族谱记录与其他材料的合证(具体事例很多)。如出此言,还请具体指示在书中什么地方有这个毛病。
    另外,还有三点:一、很想听听对族谱运用的高见,当然最好先看几种浙东的谱牒。二、看一本书要有整体观,先系统理解书中的概念装置与分析方法,先看具体案例考察中,在史料搜集上是否有缺漏,在史料分析上是否有以偏概全的情况,否则就容易先入为主、盲人摸象,陷入只看极端事例而不能求得普遍性规律的境地。三、史地研究强调先限定地域范围,缺少这个空间平台将使许多讨论流于泛泛,此书题为“北江盆地”,以上质疑对岭南区域来说可能有一些道理,但就北江盆地而言,您认为还是这么有力的吗?
    因为时间关系,另外还有很多具体问题不及展开,个人觉得钟老师的说明还是很仔细的,他也希望转告欢迎有机会进一步交流、讨论。
  •   看到你的留言觉得很高兴!想看这部书很久了。有幸在去年九月份中山大学历史系办的一个”流域地理“的研讨会上听过钟老师的发言,在会议期间也听到钟老师和刘志伟老师的交流。昨天才有幸看到钟老师的书,对这部书也认真地看过了。但因为我现在手头没有这部作品,所以对你的问题我还是尽量以我自己往日的经验和对书的记忆回应有关族谱的运用这一部分的问题吧,有机会再一一解答,有差错的地方也请你指正。
    问题1Q:宗族大量出现的时间不可能始于宋元,“近世型宗族”的概念不可取。
      A:这一观点在学界也并非孤立,如徐扬杰、清水盛光、井上彻等,也是此书需要重点实证的,若不可能,尚祈说明一下您的观点,您认为宗族大量出现于何时呢?有何依据或研究呢?
    回答:毫不避嫌地问一句:所谓的“华南学派”对宗族特别是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宗族有大量的研究,为什么在本书的学术史回顾中一点都没有提及?仅仅以浙东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有所不同就可以解释的吗?其不同又在哪里?如果不认同其观点,为什么不提出反对意见?
    问题2 Q:由于对“宗族”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族谱材料的错误解读,无法把握族谱的制造过程:不能天真地认为不同时代所炮制的谱序中所提到的同姓人群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p61)
    A:但此处(P61)并未提到“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仅是表达“不同时代所作谱序”至少还是对应于鹿峰蔡氏这一现实存在的宗族,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所作谱序”对应于客观存在的鹿峰蔡氏这一宗族,这一点您总不能否认吧。
      另外,对于宗族与族谱的关系,不应抱着对宗族的理解与抽象来解读族谱,而应以族谱文献为基础材料来作谨慎分析,否则有先入为主的风险。以文献材料的分析归纳研究历史,本来就是这门学问的一大基础。
    回答:“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这一句确实言过其实了,我应该提出的是:不能天真地认为不同时代所炮制的谱序中提到的同姓人群都对应于鹿峰蔡氏这一现实存在的宗族。首先应该明确钟老师所利用的鹿峰蔡氏族谱的成书时间。我忘了书中提到的族谱成书的具体年代,但不可能成书于宋代甚至早于明代中期。在晚期的文献中找到有关蔡氏在宋代的记载,即使内容中有相关的人名和地名,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鹿峰蔡氏在宋元时代即定居于此地的证明。晚期文献中所出现的宋代文献完全可以生造,而且钟老师也没有提到在族谱材料之外是否有其它材料能够证明宋代谱序的真实性。如果有旁证证明宋代谱序的真实性,那就是我错了。同时,我并不认为钟老师没有以族谱文献为材料进行严谨的分析,我只是认为钟老师的分析结果有错漏之处。
    问题3 Q:不能简单地认为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没有作伪的必要(p66);
      A:但更不能否定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相对客观这一点。当然,如您怀疑、并能指出此书之中女性配偶记录作伪的具体叙述,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任何史料都有怀疑其真实性的要求,但作史料的也要讲个合理逻辑,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这样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这跟叶诗文通过药检得金牌还要受质疑是一个道理。
    回答:有什么理由使我们相信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相对客观?钟老师在书中有解答,但我认为过于简单了,能否做详细的论证?而且我质疑女性配偶记录的客观性为什么不属于合理逻辑的范畴之内?
    问题4 Q: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宗族的族谱编撰是各自独立的活动(p67);
      A:此书题为《北江盆地》,限于北江盆地,您认为有实际案例可以支持您的说法吗?
    回答:我没有见过北江盆地的族谱,但钟老师在书中也没有证明不同宗族的族谱编撰是各自独立的活动。
    问题5 Q:不能将以某一聚落为中心并辅以诸多同姓分支聚落的聚落群现象理解为血缘宗族繁衍发展进而裂变、分居的结果(p76);
      A:这是从族谱及其他材料中观察分析得出的,如果您认为不能这样,也要提出合理的根据。同时,请留意问题一之中已经指出的——血缘宗族这样的组织,当然也包括拟制、统合等多种可能。
    回答:忘记钟老师的论证了,容我以后解答。
    问题6:Q: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人群关系较为缓和的浙东地区就不具备形成不具血缘网络的异性(姓)宗族统和(p118)。
      A:认为不认为,需要立足于实际调查,您这样说有案例吗?
    回答:在立足于实际调查和族谱材料的研究之后,您有实际案例说明“人群关系较为缓和的浙东地区就不具备形成不具血缘网络的异性(姓)宗族统和”吗?为什么一句话略过这个问题而不解释清楚?
    问题7:Q:族谱材料的使用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没有其他类型材料佐证的情况下,作者所犯的错误很低级。
      A:这个说法对本书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应该说本书是十分重视族谱记录与其他材料的合证(具体事例很多)。如出此言,还请具体指示在书中什么地方有这个毛病。
    回答:这个问题是我有失偏颇了,不好意思。
    关于您提出的三个问题:
    一、浙东的谱牒我还没看过,但我的硕士论文,如无意外应该是做浙东的,所以有大把机会看到这个地区的族谱。
    二、何以得出这一结论?
    三、钟老师一直不停地强调浙东地区、北江盆地具有不同于岭南以及其它地区的特质,他和刘老师讨论的时候也不停地说他能够证明北江盆地的宗族应是在宋元开始出现。但是他又拿不出至少在我看来是令人信服的证据,书里也没有有力的证明,您叫我如何是好?
    我写东西不是很有逻辑性,不知道能不能看明白。我真正踏入史门,接触有关宗族的研究也不过是两年时间,对这一话题的理解也不免流于表面。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意见,请指正。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
  •   午餐后就看到回复了,但下午课题组制图一直没有机会请教老师,直到晚餐时才拿着书简单请教了一下,结合前年听课时的理解,答复如下:
      问题1Q:宗族大量出现的时间不可能始于宋元,“近世型宗族”的概念不可取。
      A:这一观点在学界也并非孤立,如徐扬杰、清水盛光、井上彻等,也是此书需要重点实证的,若不可能,尚祈说明一下您的观点,您认为宗族大量出现于何时呢?有何依据或研究呢?
      回答:毫不避嫌地问一句:所谓的“华南学派”对宗族特别是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宗族有大量的研究,为什么在本书的学术史回顾中一点都没有提及?仅仅以浙东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有所不同就可以解释的吗?其不同又在哪里?如果不认同其观点,为什么不提出反对意见?
    A:老师建议还是最好一册在手,仔细研读全书文脉来作此疑(尤其第三至六章)。任何一本书都有其侧重,看清脉络再作征引、取舍,也是论文的规范——这本书的主题根本不是浙东与岭南宗族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同与不同不是此书的职责;而且,序章综述的写法也并非一定非此即彼,非认同即反对这两种,对吧。
    毕竟,学术研究不是选举要搞平衡;毕竟,任何人都不会认为,一个专题研究是可以通过序章的综述来实现的。“这跟避不避嫌没有关系。”(作者原话)
    加之,此书也并非全然忽视与华南宗族研究的比对,弗里德曼、濑川昌久难道都不是以岭南为“基地”起家的么?相关论述之中,也有与华南林耀华、胡先缙调查的必要对比。“只是文脉的走向不允许作更多展开而已”(原话)。
    问题2 Q:由于对“宗族”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族谱材料的错误解读,无法把握族谱的制造过程:不能天真地认为不同时代所炮制的谱序中所提到的同姓人群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p61)
      A:但此处(P61)并未提到“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仅是表达“不同时代所作谱序”至少还是对应于鹿峰蔡氏这一现实存在的宗族,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所作谱序”对应于客观存在的鹿峰蔡氏这一宗族,这一点您总不能否认吧。
      另外,对于宗族与族谱的关系,不应抱着对宗族的理解与抽象来解读族谱,而应以族谱文献为基础材料来作谨慎分析,否则有先入为主的风险。以文献材料的分析归纳研究历史,本来就是这门学问的一大基础。
      回答:“具有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这一句确实言过其实了,我应该提出的是:不能天真地认为不同时代所炮制的谱序中提到的同姓人群都对应于鹿峰蔡氏这一现实存在的宗族。首先应该明确钟老师所利用的鹿峰蔡氏族谱的成书时间。我忘了书中提到的族谱成书的具体年代,但不可能成书于宋代甚至早于明代中期。在晚期的文献中找到有关蔡氏在宋代的记载,即使内容中有相关的人名和地名,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鹿峰蔡氏在宋元时代即定居于此地的证明。晚期文献中所出现的宋代文献完全可以生造,而且钟老师也没有提到在族谱材料之外是否有其它材料能够证明宋代谱序的真实性。如果有旁证证明宋代谱序的真实性,那就是我错了。同时,我并不认为钟老师没有以族谱文献为材料进行严谨的分析,我只是认为钟老师的分析结果有错漏之处。
    A:不太明白您所指,您是认为现存于当地的鹿峰蔡氏不能对应于《鹿峰蔡氏宗谱》这一种族谱吗?为什么呢?能就事论事地以现存的《鹿峰蔡氏宗谱》具体解释一下不能对应的理由吗?书中提到《鹿峰蔡氏宗谱》创修于南宋宝祐二年,并提供了创修时期一些人物的其它文献,涉及《宋史》、当地其它族谱中的早期女性配偶记录的参证,虽然没有宋本(以古文献的保存常识来说这也是很困难的),但如果要推翻“不可能成书于宋代甚至早于明代中期”,则需质疑方提出可以推翻依据,否则这样的怀疑跟叶诗文案一样,历史学还能怎么作呢?
      问题3 Q:不能简单地认为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没有作伪的必要(p66);
      A:但更不能否定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相对客观这一点。当然,如您怀疑、并能指出此书之中女性配偶记录作伪的具体叙述,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任何史料都有怀疑其真实性的要求,但作史料的也要讲个合理逻辑,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这样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这跟叶诗文通过药检得金牌还要受质疑是一个道理。
      回答:有什么理由使我们相信族谱中的女性配偶记录相对客观?钟老师在书中有解答,但我认为过于简单了,能否做详细的论证?而且我质疑女性配偶记录的客观性为什么不属于合理逻辑的范畴之内?
    A:对于女性配偶记录的准确性,相对于P66文本性质的评价,P67-70的具体案例分析更具说服力。“当然,对于此类记录的微观文本考察,也只是这个仅仅30万字的中观研究的一部分,读者未必满意,还可以写许多东西。限于篇幅,本书在此方面只完成了作者设想的三分之一。”不过,“如果沉下心来看一两年的浙东谱,相信会有触觉理解这类文本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提高类似创制年代、记录真伪这样一些问题的分辨能力。”(作者原话)
      问题4 Q: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宗族的族谱编撰是各自独立的活动(p67);
      A:此书题为《北江盆地》,限于北江盆地,您认为有实际案例可以支持您的说法吗?
      回答:我没有见过北江盆地的族谱,但钟老师在书中也没有证明不同宗族的族谱编撰是各自独立的活动。
    A:族谱的序、族谱编纂者、浙东一带近现代修谱惯例等方面均可证明,案例分析详见书中P164-167。“当然,这是个中观研究而非微观研究,有些问题应该以“枚举—统计分析—归纳法来概括”(原话),如还不能满意,需要观察更多微观事例,建议如上答。
      问题5 Q:不能将以某一聚落为中心并辅以诸多同姓分支聚落的聚落群现象理解为血缘宗族繁衍发展进而裂变、分居的结果(p76);
      A:这是从族谱及其他材料中观察分析得出的,如果您认为不能这样,也要提出合理的根据。同时,请留意问题一之中已经指出的——血缘宗族这样的组织,当然也包括拟制、统合等多种可能。
      回答:忘记钟老师的论证了,容我以后解答。
      问题6:Q: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人群关系较为缓和的浙东地区就不具备形成不具血缘网络的异性(姓)宗族统和(p118)。
      A:认为不认为,需要立足于实际调查,您这样说有案例吗?
      回答:在立足于实际调查和族谱材料的研究之后,您有实际案例说明“人群关系较为缓和的浙东地区就不具备形成不具血缘网络的异性(姓)宗族统和”吗?为什么一句话略过这个问题而不解释清楚?
    A:实际案例就在紧接其后的P119-123,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是对北江盆地所有宗族的一个全统计,而非抽样样本分析。事实上,北江盆地真正算得上异姓宗族统和的也只有茶场刘金氏这一族(而且还不能排除它血缘上的联系怀疑,因钱镠王时期确有避讳此字的史实)。
      问题7:Q:族谱材料的使用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没有其他类型材料佐证的情况下,作者所犯的错误很低级。
      A:这个说法对本书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应该说本书是十分重视族谱记录与其他材料的合证(具体事例很多)。如出此言,还请具体指示在书中什么地方有这个毛病。
      回答:这个问题是我有失偏颇了,不好意思。
      关于您提出的三个问题:
      一、浙东的谱牒我还没看过,但我的硕士论文,如无意外应该是做浙东的,所以有大把机会看到这个地区的族谱。
    A:“建议先看起来”(原话)。
      二、何以得出这一结论?
    A:这个研究除传统史学之外,主要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与发生学方法,其概念装置与思想方法目前在国内比较生疏。
      三、钟老师一直不停地强调浙东地区、北江盆地具有不同于岭南以及其它地区的特质,他和刘老师讨论的时候也不停地说他能够证明北江盆地的宗族应是在宋元开始出现。但是他又拿不出至少在我看来是令人信服的证据,书里也没有有力的证明,您叫我如何是好?
    A:钟老师举了一个修六和塔的寓言,很有意思,比较长这里没时间展开说了,下次机会吧。
      我写东西不是很有逻辑性,不知道能不能看明白。我真正踏入史门,接触有关宗族的研究也不过是两年时间,对这一话题的理解也不免流于表面。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意见,请指正。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
    不好意思,昨晚是打印了您的问题,但今天用手机,也都看到了您的2分苛酷评价。不过好象也没说什么。不妨碍交流吧。另外钟老师这里下学期的研究生课上有一个专题分几次课将北江研究,说也欢迎你参加。我也打算作这个的哦,哈哈。毕竟,很多问题要大家拿着“生资料”来谈论的,否则就没有焦点、空对空了,不是吗?
  •   附:老师还建议您看一下仁井田陞、井上彻关于宗族宋元起源的研究,后者已经出中文版了。
  •   你好~
    其实我不是否认钟老师的研究结果,而是认为其研究在一些需要着墨的地方都十分忽略过去了,其结果是作者对族谱材料的解读无法让我信服。大概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源于学术传统和学术训练的不同。下午稍微翻了一下关于20世纪的宗族研究综述,“在历史学的视野里,明清宗族一般被视为古老制度的延续和残余”(1)而研究珠三角地区的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则认为“宗族是明清社会变迁过程的一种文化创造”(2)。这两种分歧结论的出现,有可能是因为研究地域的不同。在我看来,珠三角地区可以被理解为迟至明清时期始受中央王朝有效统辖并受到汉文化浸染的地区。浙东则不同,相较于岭南地区,这里更靠近汉人王朝的传统政治中心,这片地区最早在南宋时期已被纳入王朝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所以从时间脉络上看,钟老师对于这一片地区在宋元时代已经形成初步的父系血缘共同体的观点,至少在时间上是吻合的。所以说,我观点中“宗族大量出现的时间不可能始于宋元”的结论还为时尚早。那么,如何才能证明北江盆地在宋元时代就出现了至少是初具雏形的宗族呢?这就牵涉到我提及的这个问题了:如何证明《鹿峰蔡氏族谱》所提到的始迁祖蔡照及其经历的真实性?
    钟老师的论证是否是这样的:《鹿峰蔡氏宗谱》创修于南宋宝祐二年,并提供了创修时期一些人物的其它文献,涉及《宋史》、当地其它族谱中的早期女性配偶记录的参证。所以蔡氏族谱所称该族定居于此的时间在宋代的说法是准确无误的。
    我是这么认为的:目前能看到的《鹿峰蔡氏族谱》是清后期编修的。在族谱中,蔡氏后人对其祖先定居和发展是这么记载的:“始迁祖季远,世居平阳,宋政和四年(徽宗时期)官东阳主簿,遂家邑之鹿峰。”(我没有原书,所以这段材料是摘自家谱网有关鹿峰蔡氏的记载的。)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蔡氏后人在南宋理宗年间开始创修族谱。以上都是记载蔡氏先人在宋代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鹿峰蔡氏的定居繁衍历史时,是以清代形成的文本去讨论宋代的事情。那么,在这部清后期创造出来的文本中,蔡氏是否有可能利用了《宋史》和其它族谱的现有材料编造了蔡氏先人的历史过程呢?如果能够证明清代文本的记载没有伪造的可能,则钟老师的观点是有所凭依的。反之,关于蔡氏在宋代活动的记载都是成疑问的。而且,明清时期编修的族谱,往往存在伪造先人记忆的情况,所以我的假设并不是空口无凭的。如果我能够看到《鹿峰蔡氏族谱》的原貌,应该能够得出与钟老师不同的结论,或者证明其结论。你提到的濑川昌久氏的研究,正好分析了族谱文本的制造过程。请看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中的第一章,当然他是在华南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来的。
    其它问题我现在还无法回应。之前是在图书馆看的这本书的,但我现在在上班,图书馆暑假期间又只限周一至周五的白天时间开放,所以我没办法依照原书一一回应。如果有可能的话能否拍下相关的页数让我看一看?前提是不侵害版权。
    在此之外另提出一个问题:书中提到浙东地区不同于华南地区,有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宗族的发展也较为平稳(大概是类似这样的话),如何解释宣和年间方腊起义(台湾学生书局版《金华府志》卷二十一,p1568-1572)、南宋初金人南侵和元明、明清交替之际的社会动乱对这一地方和宗族的影响?
    p.s:2星评级又怎样呢?总评还有8.8呢嘿嘿。说明大部分人并没有对此书提出质疑啊。
    (1)(2)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北京:《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P57。
  •   只是这本书网上到处都有卖的,何必大费周折呢?
  •   我没钱啊。。。。
  •   不过我想看谱,哪里看得到?
  •   嗬,不就一盒饭钱嘛
        
    如果因为没有仔细看书、发表的评论有失偏颇的话,或许作者和其他同仁也可以理解吧……
  •   哦,那就麻烦了。上图现在都不给看原本了,扫描版1块钱1页;当地吧,一般都不给看,只有现代编的《村志》可以随便看,不过那可是2000年代的东西哦,完全要怀疑其中清代、民国的记载都有可能编造的嘛!您的硕论麻烦大喽……
  •   你吃的盒饭真贵。空对空,公婆各自有理,没看到谱也没底气反驳。文本怎么辩伪,你还得多学学。
  •   江浙一带也不是没人做过,乡里看族谱哪有你说的那么难。
  •   证伪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而证实则是困难的。历史人类学过分地局限在一村一地,而历史地理学则是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所得出的观点也必然不同。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日本历史地理学也有不同的学术传统。另外,“近世型宗族”与华南学派所谓的明中后期宗族也是有定义范围大小的差别。钟老师尝试不同手段进行证实,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扪心自问,我们是在试着创造一些文献解读方法,还是死板地恪守前辈学者的金科玉律?以鄙人在江南、皖南和岭南不长不短的生活经验和考察、阅读经历,还是认同宋元宗族创立的事实的,此书也是一本很精致的著作。否则,我们如何认识浙东浙西直至皖南江南文集、宗谱中大量存在的宋元时人直至洪武、永乐时代的家庙记、谱牒序跋?宋元徽州契约原件又是如何解释?山西发现的金代家谱又是如何解释?谱系追溯到三皇五帝当然是明显的造伪,在历史传统更悠久的五岭以北地区的宋元记录,恐怕不能随便否定吧?受到一些学科训练之后就心高气傲地拿刀乱砍,恐怕不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吧?多看看别人、别门别派的优点(起码仔细研读过,而不是随手翻过),乃我们学徒辈该做的事情吧?
  •   所以我现在在看井上彻的书了,至少是先了解一下学术传统。不过我到讨论的最后已经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了。我不再否认宗族是否能出现在宋元,而是质疑作者对族谱内容的辩伪。
  •   历史人类学并不局限在一村一地,这是误解。其次我也没有心高气傲吧。我也是抱着交流讨论的心态呀。
  •   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的硬伤实在是太多了。可以看得出来,这书绝对是个费心思的作品,用功很深。但就像多米诺骨牌,尽管你搭了好久,但第一块一倒下,后面就齐刷刷了。我的意思是,对族谱的基本认知出问题了,这事儿绕过刘志伟跟郑振满,是不应该的
  •   我当时也是第一感觉怎么没有提到刘、郑两位老师的作品。后来听说日本学界有一些学术史上的观点,所以现在觉得这个事情还算正常。而且,钟老师也表示后面会进行一些微观视角的讨论,希望有新的发现吧。阁下说此书硬伤很多,也许是吧。但我现在最好奇的是,阁下是如何反驳作者提出的关于女性记录互证的方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