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陈达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社会学家陈达于1934年进行闽粤社区的社会和经济考察后形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共分为两编:第一编讲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分环境及社会变迁两章;第二编讲移民的影响,分为生计、衣、食、住、家庭与婚姻、社会觉悟、教育等七章。全书讲求调查的细致与全面,以及解读的深入与系统,为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作者简介
陈达(1892~1975),中国社会学家,浙江省余杭吴山镇(今属仓前镇)人。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1916~1923年公费保送美国留学深造,1918年6月,获美国波仑市立德学院学士学位,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作教授兼系主任。主编《清华学报》,同时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人口学会会员。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陈达长期从事人口问题和中国劳工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注重实际调查,是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著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华南侨乡》(英文版)、《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等 1952年后,先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任教授。1975年1月16日逝世。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编 华侨社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
第一章 环境
第二章 社会变迁的原素
第二编 社会变迁的一个原素:移民的影响
第三章 生计
第四章 衣食住
第五章 家庭与婚姻
第六章 社会觉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卫生与娱乐
第九章 信仰
章内表格目录
附录:表格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暹罗的国立学校,向以暹语授课,但私立学校中,从前除暹语外,亦得用外国语授课,例如华侨学校内可以用汉文。近年来暹罗政府要推广暹文而取缔汉文,与在暹华侨发生争论,如后所述。 (丑)民族主义的传布 民族主义的传播,特别是在民国革命时期的前后。满清末年,朝廷改变其对于迁民的态度,偶尔派大员前往抚慰。在二十世纪初年,革命党首领有时候在南洋旅行,宣扬中华文化,激动爱国心,劝募款项,以助国民革命。因此类及他种关系,南洋与我国的感情渐趋浓厚。有时候南洋华侨派代表往中国游历,或以调查商业状况,或以研究文化(如孔教或教育),南洋华侨学校的设立,即为其结果之一。 (寅)中文在南洋的需要 中国人在南洋经商者甚多,自行贩至出口商俱有,但以小商家居多。他们大致用中文在南洋互相通信,如果和中国通信,更会感到中文的重要。因殖民地学校不授中文,所以须设立华侨学校。 除授中文以外,华侨学校尚有其他目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殖民地的教育方针是联系的。如上所说,殖民地教育注重“同化”。华侨中知识较高者常常要问:“同化于何人?”如果同化于土人,那么华侨们的答案是:“我们授之于土人者多,取之于土人者少!”如果同化于欧人,那么事实告诉我们,欧人与中国人在南洋除因职业或经济关系外,别无往来。关于殖民地学校的同化,华侨领袖屡次宣言说: 因受居留地政府学校的常期训练,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变 成衙门的书记或商店的雇员了。 有些华侨领袖的心目中,以为华侨学校的设立,是解决上列各问题的办法之一。 (二)华侨学校目前的主要问题及注重家乡教育的主因 (子)并校运动及国语的推广 但今日的华侨学校,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例如:校数太多。南洋华侨因语言及习惯之不同,原分五帮(闽南、海南、广州、潮州、梅县)(内闽南与潮州的方言相差不多)。某地如有学生并有教育经费,各帮必立一校以教养其儿女。其余的理由是:各帮会馆以办学为荣,彼此互相竞争;华侨缺乏中央组织,不能将教育问题作全盘的计划。 世界不景气以前,华侨学校,曾有一度剧烈的发展。在1933年马来亚有华侨学校373所,内中67校是旧式的。在此总数中,36校得殖民地政府的津贴,计(新加坡币)44,945元或每年每生得津贴7.92元。华侨学校共有男生18,376人,女生6,477人。华侨儿女在殖民地政府的学校入学者男生计12,223人,女生计4,718人。后者以侨生的儿女为多,前者以迁民的儿女为多。以大体论后者收费较多,前者收费较少,侨生的生活比较同化于统治阶级,其经济状况亦较优。
编辑推荐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讲求调查的细致与全面,以及解读的深入与系统,为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