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商务 作者:赫伯特·施皮格伯格 页数:990 译者:王炳文,张金言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一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缩写词表
导言
1.现象学运动的定义
2.无亲缘关系的诸现象学
A.非哲学的现象学
B.哲学的现象学
3.预告
第一编现象学运动的准备阶段
第一章弗朗茨·布伦塔诺(1838—1917):现象学运动的先驱
第二章卡尔·施图姆福(1848—1936):实验现象学的奠基人
第二编现象学运动的德国阶段
第三章艾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的纯粹现象学
第四章最早的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本质的现象学:马克斯·舍勒(1874—1928)
第六章尼古拉·哈特曼(1882—1950)的批判本体论中的现象学
第七章作为现象学家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第三编现象学运动的法国阶段
导言
第八章法国现象学的早期阶段
第九章作为现象学家的加布里埃尔·马塞尔(1889—1974)
第十章让-保罗·萨特(1905—1980)的现象学
第十一章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的现象学哲学
第十二章保罗·里科尔和几个同人
第十三章埃马纽埃尔·莱维纳(1906—):现象学的哲学(斯特凡·施特拉塞尔撰写,H.施皮格伯格译)
第四编现象学运动的地理分布
1.绪言
2.德语地区:“现象学的复兴?”
3.法国:继续与选择
4.意大利:侵入
5.西班牙:由于现象学而复兴
6.拉丁美洲:繁衍
7.葡萄牙地区:支流
8.英国的景象:起伏不定
9.美国和加拿大:宽容
10.俄国:渗透
11.东欧:对话
12.印度:近似
13:日本:回声
14.评价
A.今日的状况
B.代替预测
第五编现象学方法的要点
A.现象学与现象学方法
B.现象学方法是对简化主义的反抗
C.现象学方法的诸步骤
1.研究特殊现象
a.现象学的直观
补论:现象学只探讨主观现象吗?
b.现象学的分析
c.现象学的描述
2.研究一般本质(本质直观)
3.理解诸本质关系
4.观察显现的方式
5.考察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
6.将对存在的信念悬搁起来
7.解释隐蔽的意义
D.结论
附录
图表I:德国现象学运动年表
图表II:法国现象学运动年表
图表III:英美国家现象学运动年表
主题索引(以及经过选择的现象学术语词汇表)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赫伯特·施皮格伯格(Spiegelberg.H.) 译者:王炳文 张金言
书籍目录
第一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缩写词表
导言
1.现象学运动的定义
2.无亲缘关系的诸现象学
A.非哲学的现象学
B.哲学的现象学
3.预告
第一编 现象学运动的准备阶段
第一章 弗朗茨·布伦塔诺(1838—1917):现象学运动的先驱
第二章 卡尔·施图姆福(1848—1936):实验现象学的奠基人
第二编 现象学运动的德国阶段
第三章 艾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的纯粹现象学
第四章 最早的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 本质的现象学:马克斯·舍勒(1874—1928)
第六章 尼古拉·哈特曼(1882—1950)的批判本体论中的现象学
第七章 作为现象学家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第三编 现象学运动的法国阶段
导言
第八章 法国现象学的早期阶段
第九章 作为现象学家的加布里埃尔·马塞尔(1889—1974)
第十章 让-保罗·萨特(1905—1980)的现象学
第十一章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的现象学哲学
第十二章 保罗·里科尔和几个同人
第十三章 埃马纽埃尔·莱维纳(1906—):现象学的哲学(斯特凡·施特拉塞尔撰写,H.施皮格伯格译)
第四编 现象学运动的地理分布
1.绪言
2.德语地区:“现象学的复兴?”
3.法国:继续与选择
4.意大利:侵入
5.西班牙:由于现象学而复兴
6.拉丁美洲:繁衍
7.葡萄牙地区:支流
8.英国的景象:起伏不定
9.美国和加拿大:宽容
10.俄国:渗透
11.东欧:对话
12.印度:近似
13.日本:回声
14.评价
A.今日的状况
B.代替预测
第五编 现象学方法的要点
A.现象学与现象学方法
B.现象学方法是对简化主义的反抗
C.现象学方法的诸步骤
1.研究特殊现象
a.现象学的直观
补论:现象学只探讨主观现象吗?
b.现象学的分析
c.现象学的描述
2.研究一般本质(本质直观)
3.理解诸本质关系
4.观察显现的方式
5.考察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
6.将对存在的信念悬搁起来
7.解释隐蔽的意义
D.结论
附录
图表I:德国现象学运动年表
图表II:法国现象学运动年表
图表III:英美国家现象学运动年表
主题索引(以及经过选择的现象学术语词汇表)
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种讨论不论是对于施图姆福自己的思想,还是对于他关于胡塞尔的工作的观点,以及关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观点,都是新鲜的,极富启发性的。然而人们不能不感到,施图姆福在指出它的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跟上这种发展,特别是他没有能理解胡塞尔新方法的充分意义和目的。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沮丧的实例,在62这里,在现象学花园里一起工作的两个人相互疏远,彼此误解,这部分地是由于缺少思想上的接近与交流。尽管如此,在这两种类型的现象学之间仍然有使它们保持联系的充分的共同基础和相似之处。二者都想从对于直接现象不偏不倚的描述出发。二者都同意寻求比单纯经验概括更多的东西,研究这些现象之中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结构。二者都承认逻辑结构的世界是某种与单纯心理活动分离的东西。只要考虑到这几点,施图姆福就完全适合我们用来规定广义现象学运动的标准。补论:施图姆福的现象学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1882年10月30日,一位来自哈佛的当时尚不出名的年轻哲学助教威廉·詹姆斯,未经人介绍主动拜访了布拉格的一位更年轻的哲学教授,卡尔·施图姆福。在以后的三天里,他们花了20个小时进行交谈,彼此非常倾慕,以致威廉·詹姆斯在寄给他妻子的一封欢欣鼓舞的信中谈到他对布拉格的访问(这次访问还包括与实证主义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以及“现象学”生理学家艾瓦德·海陵的简短会见)时说,他将和施图姆福经常通信。这种通信关系断断续续持续到詹姆斯去世时才结束。
编辑推荐
《现象学运动》: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