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胡德坤 页数:410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根、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 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本书为胡德坤教授已发表论文的合集,为“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中日战争史研究不同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大致可认为前者属世界史研究,后者属中国史研究,但二者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本书研究重点,一是中日战争的起源,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二是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的影响,探讨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简介
胡德坤,1946年3月生。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等职。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合著)、《中日战争史(1931——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主编)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走向全面侵华战争之路——“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侵华政策初探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原因浅析“七七”事变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浅论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研究淞沪抗战时期中国对日政策研究武汉会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研究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与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1937—1945)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对德关系的演变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中国崛起的开端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历史方向的转换中国抗战与盟国的太平洋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国面貌的正义战争八年抗战中的敌后解放区战场解放区战场发展成为中国抗日主要战场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抗战与日本“四川作战”计划的破产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成立二战期间日本在华化学战及战后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研究美国与日本战争赔偿方式的演变作者主要著述列表后记
章节摘录
家重点学科。2007年,中国古代史第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历史学一级学科入选湖北省重点学科。2001年,以中国古代史为核心的国家“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启动。2008年,分别以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为中心的“2ll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新资料整理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启动。目前,历史学院设有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三个本科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和地区国别史等12个二级学科。在研究机构方面,设有中国3至9世纪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15至18世纪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研究所,以及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在前一辈学者奠定的基础上,经过后继者的持续努力,逐步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并重的学术特色,成为武汉大学在海内外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之一。 历史学院的老师,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各自从事的方向或领域,推陈出新,开拓前行,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学院决定编撰教师个人的学术文集,是希望各位老师把自己散见于海内外各种出版物上的代表性论文加以整合。这样,通过一种文集,可以约略体现教师本人的研究历程和领域;而于整体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武汉大学历史学的学科格局和学术风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