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探研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吴友法  页数:430  
Tag标签:无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有关德国史方面的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德国历史。“独具特色的德国资本主义”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主要阐述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以及这条独特道路形成的原因;“德法和解与早期欧洲一体化”是作者主持的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果,主要论述二战后西欧之所以走上了一体化道路,主要是为了解决“德国问题”而导致德法和解的结果,德法和解是早期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基石。“德国法西斯兴起与夺权”是这四个选题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组,作者研究德国历史主要是从绥靖政策和德国法西斯问题开始的,围绕德国法西斯兴起原因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主要论述二战后德国为什么分裂成两个国家,而在1990年为什么又迅速实现了统一,以及统一后遇到的困境。

作者简介

吴友法,1948年11月生,湖北省武穴市人。1970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1973年底毕业留校读任职研究生,1975年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现代史研究生毕业。读研期间经学校推荐先借后调到中共中央《红旗》专业杂志(今《求是》杂志)从事理论编辑工作多年。80年代初重返珞珈山,在历史系师从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专家张继平教授,从事二战史教学科研上作,并开始走上德国史研究的治学之路。1991年至1992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访问研修一年。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遴选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是国内学术界最先以“德国史”为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的导师。曾于2000年和2001年赴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从事学术考察和访问。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武汉大学文科学报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社会科学期刊学会副会长等职。 
吴友法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二战史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课题4项,牛持欧盟一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出版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合著)、《希特勒夺权备战之路》、《二十世纪德国史》(台湾版)、《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编,“九五”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当代德国》(合著)、《德国——从分裂到统一》(合著)等独著合著参著学术著作13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历史教学》、《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不少论文在《中国历史学年鉴》、《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等有关刊物及书籍中,或全文转载,或摘要转引观点。合著及独著科研成果曾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目前主要从事德国与欧洲一体化问题研究。

书籍目录

独具特色的德国资本主义 关于对德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几个问题 论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特点及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性 德国1945年前政治与经济不同步发展原因探析 联邦德国政治与经济相对同步性的确立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俾斯麦、威廉二世与德国工业现代化 30年代经济危机与德、美资本主义德国法西斯兴起与夺权 纳粹党的崛起与德国小资产阶级 封建势力的复活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 前资本主义因素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 非理性主义是德国法西斯的思想前驱 纳粹党与德国国防军 论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 希特勒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德法和解与早期欧洲一体化 “德国问题”与早期欧洲一体化——二战后欧洲为什么走上联合道路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阿登纳与德法和解(1949—1963) 德法和解是早期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德法合作与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德国“新东方政策”与欧洲一体化战后德国分裂与统一 战后美苏冷战与德国的分裂 “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基础条约》与两德统一 论德国统一后的自主性全方位外交 简析德国统一后困境的症结及机遇作者有关德国史著述后记

章节摘录

从1871年德国统一后,由于俾斯麦把在统一德意志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民族精神渗人到帝国的各个领域,使政治文化思想领域都充满了民族主义精神。普鲁士用强大的军队统一了德意志,军国主义精神又广为泛滥。俾斯麦还将民族主义的宣传同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将民族主义宣传推向极端,最后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巨浪将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呼声淹没了。”④威廉二世为了推行其“世界政策”,对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更是推崇备至。他把军队看作高于一切,对军队极端赞誉和推崇,认为“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②。一战爆发之前的1913年,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这时,德国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这一年正是威廉二世登基25周年,为此,全国出现狂热歌颂皇帝的热潮,任何其他德国皇帝从未受过类似的赞颂。威廉二世也被冲昏了头脑,全国出现了一股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狂热。在一战爆发前后,德国人民“团结在国旗下支持政府”,几乎是每一个人对“1914年8月1日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对此,瓦尔特•拉特瑙写道:“君主国军国主义意识在群众中是多么根深蒂固啊!”“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神状态是古老的德国历史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由于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的更有毒的民族主义而得到恢复和发扬。”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极端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相结合的结果,是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挑起来的,是从极端民族主义走向大国沙文主义。

编辑推荐

《德国史探研》:“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国史探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